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0
收起左侧

那年,我在上海(上篇)-怀旧美文-美文欣赏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3879
主题
52
精华
0
墨水
134

发表于 2022-1-26 18: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月流火,天真够热的。还好,我是在乌鲁木齐。都说新疆的夏天尽管有吐鲁番那样的地方达到全国最高气温,但只要躲到阴凉处就能顿感凉爽。乌鲁木齐更是这样,早晚温差大,就中午热那么两三个小时,可只要有个阴凉地,感觉马上就不一样。所以,每到夏季,内地来新疆旅游的人倍增。这不,妻子的朋友要从上海来,我紧着收拾房子, 自然 想起两年前在上海的日子。
         
        上海,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儿子在上海读完大学,一心想要留在上海,搞得我们老两口常常从新疆往上海跑。每次来,都要去几个地方,什么城隍庙、东方明珠、南京路、顾村公园、鲁迅公园、植物园、多伦路、南翔、崇明岛等,结果这次到上海联系到一位三十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他说你比我这个老上海人去的地方还多。我倒说得轻松,也是随便转转,算是感受一下大上海吧!
         
        既然到上海来,也就不能不关心这座城市。这不,没几天我就看到网上曝出上海位居全国长寿省市第二名(第一名是海南),上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迈入5万元时代。上海房价9月环比增长  等等,让我觉得做个上海人,真的挺骄傲的。倒也是,不记得是谁说过,北京雄伟、壮阔,富有文化性和扎实感;上海现代、时尚,富有引领性和精美感。我无法更多地附和这种看法,但我在地铁里、公共车上、十字路口及弄堂里,从那些老上海人说出的一句也听不懂的话语里,从那些新上海人新潮的衣着打扮上,能够感觉到做一个上海人的自豪。而我也从许多公共场所尤其是剧院感受到上海人深厚的文明素养,尽管网上也有上海地铁里发生的一些不雅视频,让人觉得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然而上海还是充斥着现代社会彼此映衬的软硬实力。
         
        那天,是星期六,我去文庙。本以为双休日文庙开旧书市,结果十元钱买了张票,进去一看别说什么书市了,参观者也是屈指可数。问到一保安,那保安说是星期天开书市,还对我说如果不参观周围的殿什么的,进来逛书市门票就一元。我对那保安顿生好感,因为他不仅让我知道书市是在星期日开,而且还让我明白进来逛书市就一元钱,这又增加了我还想再来的念头。
         
        走出文庙,我在一十字路口被一位浓眉大眼的维吾尔女孩拦住: 不好意思,问一下附近有一个清真寺在什么地方? 我稍愣些许: 是新疆人吧?你算问到家乡人了,我也是新疆人,可我对这里还真不熟悉。 她笑了: 遇到老乡了。你新疆哪里的?  乌鲁木齐。你呢?  喀什。  在这里上学还是工作?  在同济大学上大四了。  准备回新疆还是在上海找工作?  准备考研。 到底是在一方水土养育下,我们就像老熟人,谈吐是那样自然。哦,这个维吾尔女孩的志向大概也选择了上海。这时,女孩又拦住一位中年妇女,向她问了同样的问题,只见那中年妇女手指着前方答道: 过了这个红绿灯往前走一百米,再向右拐不远就是。 见这个维吾尔女孩还有点不惑,那中年妇女说了句: 跟我走吧,我正好路过那里。 女孩看了看我,我会意地点了点头,意思是: 没事儿,你去吧。 女孩和我说了声 拜拜 就消失在人海中。我心里在说: 这又是一个上海好人。
         
        在上海的每一天,除了时常感到喧嚣外,我又总是有一种读书的欲望,或许是鲁迅、巴金、傅雷、余秋雨等文化名人就在身边,给人一种无可名状的力量。就在我读完一周前从多伦路内山完造书店淘得的《巴金的梦》一书后,著名翻译家草婴先生又仙逝于上海华东医院。因为我读过先生的译作及他的《我与俄罗斯文学》,这让我内心深处产生许多触动。我从网上看到有关他的悼文,他的介绍,包括温家宝在10月24日给他的一封信,又拿起先生译著的列夫·托尔斯泰的 小说   
         
        自从那天知道星期日文庙开放旧书市以后,我就惦记着星期日的时光,书成了我一遇星期日便在心里隐隐挂念的相思物。那文庙的书市暗暗驱使着我,只要不是雨天,我都有意想去。就这样,在上海半年时间,我先后去了七八次文庙,每次都买回五六本便宜书。后从淘来的《上海印象》一书中看到,有数个外地作家都到这里淘得好书。因为上海在上世纪30年代曾是中国的文化孤岛,又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祥地和活跃区,鲁迅、茅盾、巴金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家汇集于此,形成过昌盛一时的文化中心。文革时期,上海也同样是产生文化名人的地方,仅上海排演的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等也是堪称经典。上世纪80年代,文化界思想界又形成一个活跃期,上海再次发挥了引领潮流的作用,出版再版了许多好书,形成中国文化出版的主阵地。因此,这也给专门以收购旧书为职业的这些收购 废品 的人提供了极大的市场,当今在文庙旧书市看到的许多旧书都是那个年代出版的。当然,还有不少是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作品,如《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斗的青春》等,还有60年代出版的作品,如《红岩》《 创业 史》等。它们中有的已成绝版,尤其是苏联作家的一些作品。正是这些,也增加了我的这份激情。最近的一个周日,淘得《杨刚文集》《俄罗斯苏维埃文学》《唐诗三百首详析》《美学与艺术讲演录》等,真是难得的好书。好在上海文庙周日旧书市已成为一种产业,许多普通百姓以此为生,乐此不彼,他们从社会的各个角落、从那些搬迁户们的旧宅中挖掘、搜集着那些有可能遗失的文化。
         
        又是一个星期日,我和上海的老同学相约去文庙。本是相约了多日,可老是阴天下雨,难得这个星期日多云,还有些阳光,终于践行约定。
         
        文庙中间的四合院像是一个大卖场似的,纵向六排,横向两排,书摊一字排开,人流纵向流动为多,让人有点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和老同学约好,我去选我的书,他去拍他的照,45分钟之后在门口会面。
         
        我先从外围巡视,看到一本《日瓦戈医生》用塑料袋包装着,一问要60元,我说怎么这么贵,卖书的老者说: 这是老版本,你不懂。 我好望而生叹,再往前走,到另一片书摊前细细扫瞄,看到一本精装本《简·爱》,要价15元, 10元行吗?  行,给你吧! 我掏出20元人民币,说: 我再看看。 忽然,我还真从一排排新旧混杂的书行里看到一本《日瓦戈医生》,和前面60元一本的一样,都是漓江出版社出版,拿到手上一看,就是有点受潮了,品相也差了些,一问10元钱,我翻来覆去看了又看,看着书后面几页上的霉点,卖书的女人见我想要,便说: 9块钱。 我说: 就优惠1块? 那女人说: 心里平衡点呗。
         
        围绕两排书摊转了一圈,又沿着里面的两排走了一遍,相继买了《复活》《契诃夫经典作品选》《朱自清散文选》。一共花销40元,买了6本书,挺好。老同学也说,难得在这样的旧书市淘得几本不错的书。
         
        翌日,我拿出头天买的几本书一一端详了一遍,《契诃夫经典作品集》因有些发潮纸张有所粘连,便轻轻揭开,并将精装的封面认真擦拭了擦拭,放在所栖居的公寓阳台小桌上凉着,阳台上开始飘溢起陈旧的纸张味  
         
        文章创作者:丛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