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收起左侧

查济看桥-散文精选-美文欣赏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初中生

Rank: 3

积分成就
UID
6730
主题
58
精华
0
墨水
150

发表于 2022-1-26 21: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进查济,仿佛走进前世或今生的一个梦里。溪水如透明的血管,在一个庞大的古村落里汩汩流淌;青石板桥横跨溪水,宛如轻盈的飞燕;村民浣衣溪边,捣衣槌一起一落,水花飞溅。如诗如画,一如我多少次梦里一直在追寻的桃花源。
        此刻,站在梦牵魂绕的桃花源里,我恍然如梦。
        现实和梦境一一重叠。在宣城泾县的群山怀抱里,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  查济古村安然仰卧。流水潺潺,两岸绿草蔓延,青条石小路迤逦而上,两岸白墙黑瓦,斑驳点点,仿佛是时光流连不去的印迹,写满了沧桑、宁静与安祥。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 。在查济,水是古村的灵魂,纤尘不染,洁净透明,寓居高山深处,避开尘世的喧嚣与污染,低眉垂首,不染凡间是与非。一旦离开深闺,一分为三,岑溪、石溪、许溪,或环绕,或穿行,把查济古村拢在自己深情的怀抱中。而飞溅的溪水,轻灵的欢语,如同古村时时刻刻温热的脉动。
        三条潺潺流动的溪水,是每一个来到查济古村的人怎么也绕不开的相遇;而那些形状不一而又承载着 故事 的老桥更是绕不开的相知。
        形状不一又各具特色的老桥是查济古村一张张独具智慧的名片,每一张名片上都书写着不同的名字,他们曾在查济古村1380年的时间之河里穿行而过,漂泊浮沉。
        逆流而上,或溯流而下,在流水一样轻柔如梦的时间里,从一座座老桥上穿行,也穿行在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中。
        108是古人喜欢的一个吉利数字,让查济人引为自豪的是古村曾经有三个一百零八,108座桥,108座寺庙,108座祠堂。今天,我暗自思量,这三样都撞上108这个数,可能性并不大,但老桥、寺庙、祠堂这三样事物在查济今日依然可以看到。时光悠悠,朝代更迭,历经沧桑,如今寺庙难觅踪影,祠堂还剩几座,老桥则随处可见。
         
        夕阳脉脉,流水淙淙,岸边的青石板长长短短,铺满窄窄的临溪小路,小路的右侧是一路延展开去的徽派建筑。聪明的查济人巧妙布局, 依山造屋,傍水结村 。这些现存的一百多座老房子,或三百年或五百年,或者更久。风霜雨雪,四季轮转,墙面灰暗,携带着岁月的沧桑,无言地诉说着古老而久远的故事。
        我徜徉在青石小路上,问询着年老的查济人,看老桥,听老桥那些尘封在岁月深处的故事。
        查济的桥各具特色,有平板桥、拱桥、洞桥,还有难得一见的子母桥。桥洞幽深,桥拱如虹。桥面或巨形石板并卧,或雕边石板单挑,离水面只有几尺,有的距水一丈有余,宽窄不一,长短随形,因地势而设,与两岸的房屋及流水自成一景,相得益彰。
         
        是古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我不知道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沉重的巨形青石是如何搬运而来横跨两岸的,一座桥需要多少人多少时间的努力才能建成。立于桥上,我仿佛听见了筑桥时汉子们一声声悠扬的号子回荡在山谷中,看见那一张张涨红的脸,脖子上暴涨的青筋,跌落在溪水中的那一串串密集的汗珠。
        桥本是为了连接两岸,方便往来,但查济的桥极为密集,十米八米之处便有一座。在查济古村漫长的岁月中,除了发挥常见的交通)功能外,还蕴藏着怎样的故事,有着怎样的文化传承?
        村口的财神桥是一座年岁久远的老桥,桥名寄托了查济人美好的期许。财神桥建于明朝中期,两米宽,五米长,面向村外的桥沿上砌了一堵2米高两叠式的马头墙,粉墙上有个性化的 紫气东来 四个大字。左边桥头跨路而建,有木质阁楼,阁楼面村敞门供着财神爷,出村的人都会见到供奉在龛内的财神爷,有意无意地礼敬财神爷求财求安。查济人坚信 财神桥上走一走,荣华富贵年年有 ,来查济旅游的人更是要到桥上走走,沾沾财气。但是据民宿主人说,财神桥的名字是近一二十年兴起旅游时才改的,查济人原来一直喊它东门桥,如今也习惯性地喊它的本名。
          沿着财神桥,溯许溪而上,紧接着的一座桥面较宽的拱桥以及宝公祠门口的石板桥都是近些年兴建的,拱桥桥面宽,依然是青石垒筑而成,可以通车,而石板桥则是两块青石并排拼成,与老桥的风格一脉相承。
        流水淙淙,青条石卧于溪水之中,可蹲可坐,溪水遇阻自觉绕道而过。有游人三三两两在溪水中嬉戏捕鱼,三四寸长的游鱼倏忽隐没。有妇人在溪水中淘米洗菜,在做晚饭前的准备。
        我顺着那些身影的方向,抬眼看见了天申桥,这座厚重结实的拱桥独特之处是二桥合而为一。据说,明崇祯年间,住在许溪北岸有兄弟俩,已分家,并排面溪而居,母亲年事已高,到一溪之隔的南岸村里走亲访友、购买物什都要绕道,很不方便。哥哥独自在自家门口建了一座石桥,连接南北两岸,既方便家人出行,也表达了孝心。弟弟不甘落后,也在家门口建了一座同样宽度的桥,兄弟建的两座桥相同结构,各自独立,两桥相隔两米多宽,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也忧上心头。她把兄弟俩叫到一起,告诫他们不要各自逞强,和睦相处,才能共兴家业,兄弟俩明白了老母亲的心思,坐下来商量,把两桥之间的空隙补上,双桥变成宽阔平坦的一座桥,后人有感于兄弟俩的建桥经历,取《诗经·假乐》 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诗意,命名为天申桥。如今,桥身的侧面, 天申桥 三个大字,虽经风吹雨淋,仍然清晰可辨,如同流淌在血脉中的孝道、和睦的传统美德,难以磨灭。
        从天申桥向前,又有三座老桥一字排开,两座石板桥,如平湖燕影轻盈掠过,其中一桥名为济善桥,对岸是一座古老的徽派宅院,门为八字门, 门不对桥,桥不对巷 ,查济人向我解释桥不能正对着门的原因。步步皆学问,处处藏玄机,这也是查济古村的魅力所在。
        找一块青石坐下,静静感受这难得的时光,这样的青石在家家门前随处可见。对岸,爬山虎印满整个墙壁,萋萋芳草布满了青石垒砌的溪岸,青苔染满时间的每一个节点,沧桑而又幽静。
        这时,一座红楼映入我的眼帘,三层高的古楼,带着岁月洗劫后的平静,虽然不复新建时的娇美容颜,但依然檐角高翘,展翅欲飞,在夕阳的霞光里,饶是动人。
        红楼对面是一座高拱的石桥,因靠红楼而取名红楼桥,也是查济整个村落成前低后高两个层级的分界线。此桥为高拱桥,始建于明朝,清嘉庆年间重修,桥长8米,宽5米,拱高十米。红楼桥桥面距水面十米,桥身饱经风霜,长满了藤蔓植物,长长的柔软枝条垂挂下来如同珠帘,宛如 一帘幽梦 。红梦桥下,游人嬉戏,村妇洗菜,清洗碗碟,三三两两聊着长家里短,笑声如水花飞溅,又顺溪水飞远。岸边,三三两两地坐着写生的美院学生,对岸的风景正渐渐地在他们的画笔下显现,他们又成了古村里一道道随处可见的风景。
        时间宛如静止了,静止在对岸如画般的古色古香的民居上,静止在一帘幽梦般的枝条上,静止在对岸的青苔上,静止在清清溪水边的妇人身上。此刻,我在画中游,难以用词语描述这画中的美丽与安静,慢时光里的悠闲与惬意。
        查济古村之外,车辆穿梭,汽笛声声,人来人往,淹没在世俗热闹的景象里。古村之内,老人孩子悠得自得,古朴民风犹存,游人往来似乎并没有引起他们特别的关注,依然继续着自己惯常的 生活 。
        古桥、溪水以及逶迤在桥边两岸上的人家,构成了查济最美的风景。日升日落,桥已老去,流水却常新。不同发式不同衣着的查济人用一颗平静、纯朴的心守着桥守着岁月,完成了一代代生命的接力,也完成了一个村落文化的传承。
        有多少人从这些桥上走过,是穿着草鞋还是布鞋,是衣衫破旧还是光亮鲜艳,是寻常的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还是从一个村庄出发,去往外面更为广阔的世界。明末清初,查济人的官宦生涯进入了鼎盛时期,一门六进士、三进士、兄弟进士、文武进士、文武举人一浪接着一浪,翰林、京官、封疆大员、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不绝于政坛,据统计,明清两朝,查济七品以上的官宦就达一百二十九人,这些科举得意或是政坛得意的查济人,大都是从这些老桥上开始 人生 的追梦之旅吧。他们发迹后,首先要做的便是衣锦还乡,或修桥或建祠堂,带着 感恩 的心回馈 故乡 ,才有了那108座各具特色的老桥。
         
        鳞次栉比的马头墙与青瓦已老去,一座又一座老桥不知在已逝岁月的哪一段里被毁弃,至今只留下三十多座。三条溪水之上,一座又一座新桥又被查济人勤劳的双手建起,斗转星移,几百年之后又会成为一座座带着故事的老桥。留存下来的文字并没有记住穿行过查济老桥的每一个人,也没有留下太多的诗句。曾经隐于深山怀抱中的查济古村平静而寂寞,而今日,这个藏在深闺的古村已被人知,打开怀抱,迎来了每一个走过老桥前来寻觅风景或抖落疲惫行囊的游人,也迎来了涂抹着古老色彩的崭新生活。
        查济人平静地接纳着每一个外乡人,接受着时代的改变,完成了一个传统村落在旅游文化盛行时代的转型。只是,老一代的查济人依然守着那一块块被磨得润滑光亮的青石板,守着一座座写满故事的老桥,守着一条条幽深的古巷,还有从祖辈的祖辈手中就传承下来的老房子。他们依然用亘古常新的山泉水做着豆腐,酿着米酒,做着米糕,在溪边淘米洗菜,刷锅洗碗,继续着古朴的生活方式。年轻一代的查济人走过老桥与新桥,或是在古村 创业 ,或是走向远方的城市,追逐他们的 梦想 ,续写着查济人新的故事。
        离开查济时,我禁不住频频回首。那老桥之下,溪水淙淙,古树参天,绿荫幽幽,几个老人依然蹲在青石边不紧不慢地聊着天,浣洗着衣服,几只狗在他们的脚边追逐嬉戏。我生出一种错觉,似乎那桥下光影斑驳里的时间走得很慢。
            
         
            作者简介:王利雪,淮北市作协会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