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并分析了问题原因,提出了有效的策略方案。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 农村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及其危害
(一) 缺乏自信,自卑心理明显,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实践中,72.25%的学生害怕日常交际,各个年级都有涉及,农村学校更为突出。小学中高阶段年级的学生表现明显。主要表现有学生性格懦弱、内向,惧于和同学、老师交流;上课沉默,少于发言,拒绝活动;综合成绩较差。在日常生活中,封锁自我易产生社交障碍,影响工作、学习,有时会产生过激性的冲动行为,引发校园暴力事件;重则导致心理自闭,易形成反社会人格,有报复社会的行为倾向。
(二) 学习焦虑心理,产生厌学情绪
厌学情绪随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问题人数高达75%。尤其中高年级学生受毕业升学的压力,表现更为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学生心智越加成熟,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也开始出現厌学心理。由于新知识生疏、考试不利、父母老师责备、同学嘲笑等因素,部分学生畏惧上学,考前焦虑烦躁,最终导致厌倦课堂及教师教学,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上进心,乃至顶撞老师、逃课打架。长期发展下去易导致学生自暴自弃,放弃学业,对以后工作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在农村欠发达地区容易与不良社会青年接触,学生缺乏管束,自我辨识不强,易放纵自我、感染恶习。
(三) 缺乏美好品格,养成不良习性
出现欺骗、偷盗、勒索弱势同学等不良品行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5.50%,并集中在农村小学中高年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因成绩不理想向父母欺瞒考试成绩、索要不符实际的书本费和学费、偷盗家里现金上黑吧或消遣玩乐、对家长教师两头撒谎,哄骗逃课、欺负勒索同学等等。长此以往,易使学生形成恶劣行为习惯,导致校园暴力的产生,造成儿童心理发展的扭曲趋势。
(四) 由青春期生理变化引发心理困惑
该类问题主要表现在高年级同学的身上。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对青春期的发育没有直观的了解和特别的教育普及,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产生恐惧、自卑心理,常表现为沉默不语、胡思乱想,易留下心理阴影并在某个时间段内影响学习生活。在农村落后地区,父母老人没有及时关注孩子身体发育,少数情况下直接影响孩子身体健康发育,造成心理负担。
二、 农村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 学校因素
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备落后,导致教学成果甚微,严重影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实践地区的农村学校教学中,68%的教师为代课或非专业资格教师,专业水平、专业素养不高,教学模式单一乏味,忽略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规律和接纳学习能力,很多教师视野狭窄,缺乏必需的教学能力,一味只做“教书匠”,将书本知识生搬硬套带入课堂,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在实践中,73%的主科教师同时兼带副科,知识面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式”教学的“教书匠”扼杀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或是迫于社会形势下的教育压力,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应试教育,并将教学功利化,与教育本质目的背道而驰。在部分农村学校中,仍可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罚站、打手心、侮辱性口语为主,少数学校出现扇打、踢打现象,违背教育法规,造成学生心理、身体的双重伤害。
(二) 家庭因素
在农村地区调研中,仅有23%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获得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仅占少数。59%的家长属于教育的“门外汉”,将学生教育全权托付于教师,仅有17%的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作用,但忽略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大多数农村出身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以棍棒为主,“放养”为辅,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老旧。附于攀比、忽略身心发展,偏向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陈腐思想,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道德绑架”式的说教教育适得其反,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73%的农村父母忙于工作,片面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忽略自身的教育责任,将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或是学校,导致学生过分溺爱、缺乏父母关爱或是管教不严等种种问题。部分家庭矛盾激烈,缺乏沟通交流,亲人间的争吵、打架给孩子带来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和创伤。
(三) 社会因素
农村落后地区的很多负面因素给孩子心智的成长带来很多错误的导向。实践调研中,社会风气粗俗鄙陋的农村地区占有很大比例,部分农村人举止粗鲁,言谈鄙俗,孩子长期“耳濡目染”下,染上出口成“脏”、出手不“净”的恶习。在较贫穷农村地区仍有“重男轻女”的糟粕风气盛行,给家庭中的男女孩子带来不公待遇,一方面对女孩产生直接心理伤害,另一方面错误的家庭思想直接引导男孩“男尊女卑”的错误观念。在农村地区政府机构难以监管教育规定到位:在学校周边开设了很多隐藏的“黑网吧”,农村学校疏忽对学生的严格监督,网吧店主甚至帮助孩子隐瞒父母、老师,致使孩子沉迷网吧而放弃学业或养成偷盗钱财的恶习。在智能产品疯狂席卷的时代,管理松懈的农村小学生接触了更多的电子产品,丰富的网络世界对小学生具有极大诱惑,小学生辨识能力较差,在没有正确指导下极易陷入这些诱惑当中。长期处于如此不良的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多少会受到阻碍和抑制。
三、 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一) 学校层面
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尤其对经济落后的偏远农村地区来说。学校一方面应当重视心理教育,切实提升教师综合心理素质,定期开展全科教师心理培训,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授课指导并在校内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台,定期安排心理课程、组织心理教育活动,对高年级小学生以适当的形式讲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内容,为小学生顺利向青春期过渡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真正贯彻落实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案,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发展,将素质教育理念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改变“以分定人”的教学考核方案,当从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综合审核成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你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在你眼中的种种所谓‘不可饶恕’的事。”学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提升自我专业素养,改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沟通交流,走进学生的生活,严格抵制农村不良习性在学生间传播,努力营造出良好舒适的学习成才的环境。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作为小学教师应该不断地拓宽自身的视野,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将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结合,让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学校需要强化管理制度,尤其是改善校内住宿生的生活环境、增加校园班级内部的文化布置、管理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以及加强学校教师的要求规则,以积极的方式督促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认真负责,引导学生自低年级起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二) 社会层面
在经济落后、文化水准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短时间内为儿童提供健康、积极的社会人文环境很不现实,但可以通过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削减不良场所,打击社会不良风气。县乡政府部门与地方教育局、社区街道办事处通力合作严格监管、打压“黑文化”:无年龄限制的黑吧、售卖未成年人烟酒的商店、出售未成年人黄色光盘、黄暴性质小说的店铺等,尤其是要美化学校周边的文化环境,改造学校周边的不良场所。其次,学校管理局应重视农村地区学校资源配置问题,积极施以援手,切实保障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合理规划农村学校的现代化电子教学设备、教育教学资源,为农村地区学校配备心理咨询方面的仪器、材料和专业教师等。同时可以积极利用社会外界助力农村学校的心理教育,发动社会志愿者,同社会服务、大学志愿服务等机构团队合作,将志愿者引进农村基层教育,搭建起农村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桥梁”,给农村学生带去更多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怀,也有助于拓宽农村学生的视野。
(三) 家庭层面
家庭的启蒙教育是个人成长的“奠基石”,为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潜移默化。农村父母急切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模式,改变以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最终定论的思想观念,同时摆脱过分的道德绑架——“父母很辛苦,给你提供物质基础”“别人家孩子成绩很好”“考不上名牌大学就是对不起父母”等说教式教育,父母应减少孩子之间的对比说教,采用健康的鼓励式教育,做到奖罚分明,鼓励和批评共存,避免过度溺爱或是过分惩罚,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避免用金钱或利益的方式作为孩子的学习动力,正确对待孩子不同时期成长发育特点,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青春期发育的主要变化,以便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与不安。其次需要加强同孩子的沟通交流,和孩子做“朋友”,分享互相的趣事心得,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了解孩子的心理困惑。在农村地区,尤其需要抵制恶劣的不良环境,从父母做起,拒绝玩笑式的恶性行为,例如给孩子喝酒、抽烟、骂人等。身为父母需积极承担起自己的教育责任,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矛盾,维护和谐的家庭关系,拒绝将教育职责全然托付给学校、老人或辅导班,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大打出手,拒绝将自己工作琐事的烦躁情绪带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积极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周多喜.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探析[J].甘肃教育,2017.
[5]卫萍,许成武,刘燕,郭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
作者简介:
卢轩,朱霄,赵彤,吴娇娇,莫玲,江苏省宿迁市,宿迁学院文理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