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布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占据了重要的文学地位。他有着复杂的世界观,并有着侨居国外的独特经历。这些都让他的文学创作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因此,本文将从他的小说创作中挖掘出一些颇具特色的东方思想元素,从而更好地把握布宁小说中的创作主旨。
关键词:伊凡·亚历克塞维奇·布宁 小说创作 东方思想元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位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就是伊凡·亚历克塞维奇·布宁。他的作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尽管他被冷落了几十年时间,但是,他却在逝世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由于他有着侨居国外的经历,因此,他有着较为复杂的世界观。因此,他的文学创作中有对于生命的深刻且细致的思索,表达出一种对于生命的强烈信念与依恋。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中所蕴含着的东方思想元素更是让他在文学界有着崇高的地位。
一 东西方结合的宗教哲学观
布宁的小说创作中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有着东西方结合的宗教哲学观,即把儒教与基督教融合在一起。布宁的艺术世界分为两个时期,即十月革命前和十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前的布宁属于创作初期,当时的他处于家族没落时期,有着对生命中美与价值的失落感与悲哀之情。后来,他在周游列国时,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了对佛教中关于苦难、诱惑以及解脱等思想的探索,创作立场从民族本位开始转向了人类本位,从而把东西方宗教文化融合在一起,以全人类的视角来认识世界与人类文明。十月革命后的布宁面对动荡不安的俄罗斯开始了侨居生活。但是,他却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眷恋,常常感到孤独与失落。因此,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进行了回忆性小说与哲理小说等的创作,表达了对于人类生存的思考,对于日常生活的悲剧之情。
事实上,布宁的宗教哲学观是较为复杂的,他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宗教哲学观。年轻时的布宁由于生活美满幸福而对基督教充满了信仰,但是对于上帝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晰。中年时期的布宁则对基督教的热情逐渐消失,但是,他仍然坚信上帝是美好的。到了老年时期,布宁才开始真正形成自己的宗教哲学观。这个时期的他认为上帝就是本我,即最高的思维实体。他的这种宗教哲学观事实上与他对东方文明的探索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他看来,上帝是一种与存在对立的象征物,最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综合性宗教哲学观。在他的小说《鸟影》中,体现了他的东方之旅的成果。他把自己比作为候鸟,就像鸟儿一样一生都在迁徙途中。事实上,他在探寻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时候,逐步通过自己的旅行足迹深入探寻了人类的传统文化,他对基督教、道教、佛教以及伊斯兰教等进行了一定的钻研,还对佛教与伊斯兰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未来应该属于东方。他对于东方文化思潮的兴趣,是为了寻求真理以及存在的价值。他通过不断的旅行来了解更多的世界,尤其是探寻东方文明,试图从中找到人类生存的本质所在。当然,他的东方思想还与他的第一个家庭教师有关,这位教师对于东方世界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为布宁的东方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 侨居前的东方思想
所谓东方思想就是东方的宗教哲学观,它强调道的规律,一旦人为的对道进行破坏将会受到一定的惩罚。此外,它还强调人生是短暂的,存在就是苦难,必须通过切断欲望来获得人生的解脱与重生。这是布宁对于东方思想中的存在观以及生命观的认识。
1 佛教中的解脱思想
布宁在1911年游历了锡兰,为他创作东方题材的小说提供了源泉。这次旅行激发出了他对于生命的关爱之情。因此,他创作出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这部小说。在小说中,布宁表达了人类的欲望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东方思想,并认为人类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才能够真正实现生命存在的觉醒,并从个体形式返回到自然。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该部小说来更好地了解布宁的东方思想元素。该小说只是描述了主人公的轮廓,并没有较为清晰的描述,因为他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并不需要确定人的具体形象。它反映了布宁对于人与世界的重新认识。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这与他接受的东方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他认为战争无法消除人类的痛苦。实质上,这就是布宁基于东方思想对人类的存在本质进行的思考。他认为人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着、运动着,这是人与生物之间的根本性区别。他更看重人类的个体生命,并批判了殖民主义的残酷统治,希望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来重新唤醒殖民者的人文关怀。此外,该部小说被翻译成《四海之内皆兄弟》,本身就充满了东方思想文化特色,因为小说题名就来自于中国论语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小说中布宁还引用了佛祖的话来表达出自己对于爱情与信仰的追求,认为追求崇高的理想与追求物质高尚的多,布宁认为物质的贪欲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另外,布宁还在小说中提及到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说,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类一直生活在追求物欲的痛苦当中无法解脱出来,从而使得佛教中的克服生活痛苦的思想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
2 佛教中的生死无常思想
作为布宁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旧金山来的先生》中有着独特的生死主题。小说中描述了美国富商与家人去欧洲旅行的故事。然而,他们在旅行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却要面对无情的死亡。这是布宁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审视全人类的不平等原因,并谴责造成不公平的根源。在他看来,人在自然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人生无常。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东方思想中金钱不可以决定一切的理念。因此,在小说中,布宁通过对故事的描述来表达了人类如果被欲望所控制并会制造痛苦的理念。小说中的主人公并没有准备好就面对了突如其来的死亡之旅,他在享乐的同时也会遭遇物质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人们对于主人公的死亡并没有多少关注,表现出人类在物欲的吞噬下变得冷漠无情。他对于死亡主题的探寻并没有局限于俄罗斯人,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分析。他在小说中先讲到了富人的享乐生活,随之而来的就是他的死亡,这就说明了人们的生活是无常的,虚假的。这与东方思想不谋而合,他还使用了形容词来说明富有的先生生命是短暂的,人在自然死亡面前变得束手无策。小说中的轮船与海洋都有一定的象征含义,那里的人们极尽奢华,但是却有着虚伪的面孔,并通过色彩的变化来充分表现出人存在的无常性,从生到死都是每一个人所要经历的过程。
3 道教文化的集中体现
小说《阿强的梦》中,布宁表达了道教文化的思潮。布宁生活颠沛流离,但是,他一直以来都在寻找生活的幸福。这是他对于道教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根据道教文化,生活本身就是连接矛盾而存在的象征体。人类的生活是美好与疯狂的综合体。因此,小说中,布宁描述了一名船长与名叫阿强的狗之间的生活。船长从幸福的人变成了失去爱情与理想的酒鬼,最终郁郁而终。它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意义与人生幸福的追问。他认为小说的主人写谁都可以,这也表达了他对于佛教中众生平等思想的认可与运用。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小说中把人与动物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在道教文化中,人与动物都是平等的,都会经历生与死。人类不应该违背道教中的天体运行规律,否则,人类就会遭遇痛苦。但是,小说中的船长夫人却违背了道教理念,她由于拥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而破坏了道法。在他看来,人之所以会违背道法,是因为在追求欲望时产生的生理冲动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不会得到快乐。他还认为爱情并不能带来幸福,因为爱情会随时消失。布宁把自己对于幸福的理想就寄托到了小狗阿强身上,小狗它依然有着对主人的忠诚与感恩,并认为船长永远活着,这是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三 侨居中的东方思想
布宁在侨居后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东方思想主要与他晚年时期的宗教哲学观有关。那个时期,他已经把上帝当作是最高的思维实体。
1 原始记忆主题与佛教的唯宗观
在布宁的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有关于原始记忆的主题,这与佛教中的第八识、基督教中的上帝有关。原始记忆就是能生的概念,它认为万物就是基于能生基础上生出来的。在布宁看来,原始记忆就是生命的本质,并不是对过去的机械式重现,而是寻找生命的起源,属于本体论范畴。这个主题与佛教的唯宗观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我们从时间观方面来剖析。小说的开始部分,布宁多次提到死亡这个字眼,他认为死亡的确存在于世界上,并认为世界上的美好与恐惧是矛盾统一体。这表明了他对于上帝的初想。同时,小说中还交织着现在、过去、将来的时间,但是,这些时间都是作家通过自己的记忆产生的,属于记忆层面的时间,并不是物理空间上客观存在的时间。可以说,布宁的这种时间观是主观意义上的时间,可以存在于人类意识当中,人类可以通过感觉感受到。因此,在小说中,布宁把交错在记忆当中的时间结合起来了,从而给读者创造出全新的时间境界。这与佛教中“三心不可得”的时间观是一致的。所谓不可得就是指人们的记忆能够渗透到过去、现在和将来,并基于此真正放下自己。小说中主人公对于过去的现实可以记忆,是因为它们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这就是佛教中的八识。根据佛教的唯识宗,人类的境界都是由八识种子变现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善恶种子来变现出不同的万物,即原始记忆。
2 爱情无常与追求幸福的理想
布宁对于爱情的认识除了有自身的经历影响外,还有来自于东方思想的影响。例如,东方思想中爱情的无偿性,爱情常常会与死亡伴随等。这与道教文化给予他的影响有关,道教认为人由于自己的认知而破坏了道,最终交织着痛苦。因此,布宁的爱情往往是幸福与痛苦的共同体。在小说《幽暗的林荫小径》中,布宁表达了对于爱情的多重思考。小说中的主人公并没有与与娜杰日达结合在一起,而是娶了门当户对的女人,然而,他并没有感到幸福。因此,小说中向读者展示了不同的人对于爱情的追求与向往,但是,却经历了痛苦、忧伤、甚至死亡的各种遭遇,基本上很少有圆满的结局。尽管如此,布宁仍然认为人生是有幸福的闪光点。由于布宁的生活充满了动荡不安,家庭衰落等不良的人生境遇,因此,他笔下的爱情往往是凄婉、短暂与无常的。在他看来,人们之所以会遭遇爱情的痛苦,主要就是因为人们被欲望所控制,从而产生了心中的恶。此外,作为《幽暗的林间小径》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净身周一》中,还有不少东方元素体现出来。这个净身周一就是斋戒的第一周,叙述了男女主人公爱情的悲欢离合,只是它是一个奇特的爱情故事。他在叙述的过程中体现了不少东方元素。例如,女主人公对于历史的兴趣以及对世界捉摸不透的想法,这与老子道德经的思想是一致的。女主人公还喜欢自然的东西,这又与道教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中的自然清净无为的境界类似。另外,他还在短篇小说集《幽暗的林间小径》中《娜塔莉》中表达了万法皆空的思想,而这实际上是佛教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莉:《别具一格的艺术世界──布宁短篇小说视角浅议》,《俄罗斯文艺》,1997年第2期。
[2] 刘炜:《现实主义艺术的拓展——论布宁小说的创作艺术》,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3] 孙超:《漂泊者的情怀——论布宁的侨居小说创作》,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1998年。
[4] 张建华编:《布宁短篇小说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王惠娟,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