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9|回复: 0
收起左侧

西宁地区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探讨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初中生

Rank: 3

积分成就
UID
2324
主题
71
精华
0
墨水
180

发表于 2022-2-21 20: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景观,其生态保护与修复已成为生态学和环境学的研究重点。本文结合西宁地区湿地的特点,对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修复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充分发挥西宁地区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西宁地区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3-0227-03
1 湿地与湿地生态修复
1.1 湿地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景观。根据《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包括静止或流动水体、淡水体、半成水体、成水体以及低潮位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其特征为:①水是湿地形成、发展、演替、消亡与再生的关键;②水导致土壤潜育化,有明显的潜育层;③生长有湿生、沼生或喜湿的盐生植物。
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促淤造陆、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等重要的生态功能。湿地生物种类丰富,包括鱼类、鸟类、植物和浮游生物,是天然的基因库、种质库,成为重要的科普和科研基地。同时,湿地也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给人以美的感受[1]。
1.2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湿地修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功能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进而发挥其正常功能。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概括为以下3个部分。一是湿地生境恢复技术。即通过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水状况和土壤恢复。湿地基底恢复是通过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稳定性,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二是湿地生物恢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物种保护、物种引入、种群行为控制、种群动态调控、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等技术措施。三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等技术[2]。
湿地生态恢复技术能够保障湿地面积稳定、提高湿地生态稳定性和异质性、优化配置湿地物种群落结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科学的湿地生态恢复策略对保护湿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2 西宁湿地类型及分布
2.1 湿地类型
西宁地区湿地类型主要有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3类,分为永久型河流湿地、季节性河流湿地、洪泛平原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地热湿地、人工库塘湿地、输水河流湿地等8型;其中西宁市郊有2类4型;大通县有3类5型;湟中县有3类5型;湟源县有2类4型[3]。
2.2 湿地分布
西宁地区湿地总面积6 214.94 hm2,占青海省湿地总面积的0.076%,其中河流湿地面积4 259.55 hm2,沼泽湿地面积1 038.07 hm2,人工湿地面积917.33 hm2(图1)。西宁地区的湿地主要分布在大通、湟中、湟源3个县;大通县分布的各种类型湿地面积最大,占西宁地区总湿地面积的48.33%,湟中县占24.72%,湟源县占湿地面积的19.96%,西宁市郊仅占6.99%(图2)。
3 西宁地区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
3.1 湿地保护与修复现状
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气候干旱,但境内分布着众多河流和水库等多样的湿地生境,是典型的高原湿地分布地区。20世纪末,西宁市的湿地保护处在对珍稀物种的巡护、宣传和执法层面,从21世纪初开始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西宁市湿地资源保护的态势呈现大建设、高起点、大发展的局面[3],如何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成为西宁市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截至目前,西宁市已建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含湿地资源的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先后修建了人民公园、南川公园、宁湖公园、海湖湿地等人工湿地公园9处,察汗河、盘道水库、蚂蚁沟水库、上五庄水峡森林公园等多处自然旅游名胜景点,是西宁地区主要自然湿地旅游区。此外,还有一批人工湿地和滨河绿地正在规划和建设中。湿地保护面积逐年增大,保护力度逐步加强,宣传教育逐步深入,湿地文化资源逐步拓展,保护成效逐步凸显[4]。
3.2 湿地保护与修复举措及成效
3.2.1 规划引领指导湿地修复方向。制定了《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西宁市宁湖景观改造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科研和实施方案。实施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工程内容主要包括修复自然生态、修复湿地植被、保护动物多样性、改善水环境、削减人类活动强度、修复人文生态等,湿地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3.2.2 机构建设保障湿地保护管理。为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落实,相继成立了“大通北川河源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根据其管理的区域、保护的对象、需开展的工作以及发展的需要,确定了机构管理级别、编制和构架。以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主的湿地资源保护和修复体制建设基本完善。
3.2.3 项目实施带动湿地修复发展。2006年以来,实施了“大通宝库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建设”“湟水河湿地保护补助投资项目”。加强了对湟水河、北川河两岸的绿线控制,大力营造以湟水河、北川河水系构成的倒“T”形城市河道景观带。在中心城区建设了大型的沿河公共绿地,设置一定规模的水面,丰富了城市景观。对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上游湟源、大通、湟中等县实施水源涵养林营造工程。这些项目的实施,使西宁地区湿地面积有所增加,湿地物种日渐丰富,改善了西宁地区湿地及其周围地区的生態条件,为西宁及下游地区正常供水起到积极保障作用。
3.2.4 科学研究提升湿地修复水平。政府职能部门联合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资源,开展科学研究,研究课题得以拓展,省、市科技部门从资金上给予支持,投入资金大幅度增加。如湟水国家森林公园联合青海大学开展集“数据收集、实时监测、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信息监测工作;西宁市人民公园开展了湿地水生植物的引种;西宁市林业站开展湿地生态修复研究。围绕湿地保护与发展的科学研究从无到有,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2.5 科普宣教提高湿地修复认知。每年利用“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契机开展湿地宣传活动。2017年4月,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开馆,其是青海省首家湿地专类科普馆,以湿地为主题,融教育、展示、宣传和研究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也是宣传湿地文明、展示河湟文化、普及湿地知识以及研究湿地修复的重要窗口。借此契机,开展“大美青海、湿地最美”摄影大赛,感受宁湖湿地自然之美等室外大课堂,吸引公众开展生态调查、生态体验、生态研究等。湿地科普馆的开馆,推动西宁地区湿地保护和科普宣教工作步上一个新台阶。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湿地面积小且分布不均衡。西宁地区湿地总面积6 214.9 hm2,仅占全省湿地面积的0.076%,占西宁地区总面积的0.81%,远远达不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湿地主要分布在高海拔、人烟稀少的地区,如大通县、湟中县的脑山区,而在城市宜居区湿地面积极少,与改善人类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相差甚远。
3.3.2 湿地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西宁湿地环境中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湿地植物以低矮的草本植物及蕨类植物为主,达到87%,这些植物虽在保持水土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作用较弱。高大乔木与灌木类植物在西宁地区湿地植物资源中仅占13%,在长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明显不足,是今后湿地生态环境修复的重点。
3.3.3 城市湿地资源相对匮乏。西宁市区人口密集,常住人口125.04万人,占西宁市区总人口的43.6%,占全省总人口的21.4%,是青海省政治、交通、文化、经济中心,但湿地资源仅占西宁地区湿地资源的6.99%,且相当一部分为人工湿地,占15.7%。永久性河流湿地虽占西宁市区总湿地面积的69.24%,但因年蒸发量远远超过年降雨量,水分补充来源匮乏,呈现出城市湿地资源相对较缺的状况。
4 西宁市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思路
4.1 坚持规划引领的方针
任何一项生态修复建设都是一项工程建设,涉及城市规划、市容市貌、水力、电力、公路交通、景观建筑、人居环境、消防安全以及信息网络等各个方面。因此,做好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场勘察、综合因素分析是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大局出发,从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出发,将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湿地的恢复与创建纳入城市建设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是湿地恢复工作的首要任务。
4.2 持续加强湿地保护宣教工作
湿地保护管理是社会和生态相关部门的责任,是社会性和公益性较强的事业。针对社会公众对湿地普遍缺乏认识的现状,密切联系西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和“世界湿地日”“保护湿地从我做起”等各种性质的活动普及湿地科普知识,宣传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强化公众的保护意识;利用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平台开展湿地保护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保护湿地,全民行动”的社会氛围。
4.3 针对不同湿地环境采取不同的修复措施
针对西宁市区湿地面积相对较小的特殊情况,实施重建、创建和恢复性建设并举,增加湿地资源。对大通、湟中、湟源3个县区湿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植被长势普遍良好的脑山地区,特别是水源涵养林区,生态湿地环境修复的重点措施以人工保护为主。对植被稀疏的河流湿地两岸、沼泽地、库区周围加大补植、补种工作。对林分质量不高的水源涵养区应提高改造力度,以更好地保护水源,保障湿地面积不退化、不缩减,确保生态湿地保护功能的持续性。
4.4 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
在保护湿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实现保护与利用并行的修复方针。利用湟水河、北川河、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等湿地景观本底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湿地旅游资源,开辟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特定活动区域,为发展流域内生态旅游提供良好的条件。
4.5 多措并举开创湿地保护与修复新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湿地保护与利用共同合作的有效机制,调动部门积极性,协调权益关系,保证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二是加大投入。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地方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湿地保护与修复投入机制。三是加大科研力度。继续开展科研和监测,推广先进的湿地保护技术和管理模式,努力开创西宁市湿地保护与修复事业的新局面。
5 结语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发源地,也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境内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基地,俗称“中华水塔”[3]。西寧市是青海省的省会,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地理区位十分重要。因此,西宁地区的湿地保护和修复不仅可改善和恢复本地区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基本功能,为西宁地区及湟水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还直接关系着江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修复和利用好西宁地区湿地资源是为了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生态文明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6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湿地公约履约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 林炳挑.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6):314-315.
[3] 郑杰.中国湿地资源:青海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12.
[4] 李雪林.青海西宁地区湿地资源保护与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284-1228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