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丰县幅员面积2522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229个村,总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是著名的“中国梅花鹿之乡”和“中国农民画之乡”。近年来,在省、市的精心指导下,东丰县以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强化基础设施,狠抓绿化美化,以点带面,精准发力,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强化责任为基础,全力以赴组织攻坚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针对农村卫生难整治、环境面貌难改变的现实情况,制定了《东丰县环境卫生整治三年攻坚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全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成立了整治攻坚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管副县长具体负责,14名县级领导分别包保1个乡(镇)和2个重点村,农业、卫生、财政、畜牧等职能部门和各乡(镇)任务明确,分工负责,形成了“县级领导齐抓共管,相关部门跟踪配合,乡(镇)、村屯组织实施”的联合攻坚格局。同时,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任务纳入农村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定期检查考核,每半年举行一次全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拉练会。建立奖惩机制,将考核结果与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拨付挂钩,充分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综合整治为主线,切实改善整体面貌 坚持“先抓点、树标杆;汲经验、再铺开”的工作思路,以水源地周边村,公路、铁路沿线村和乡(镇)政府所在地村为重点,确定了45个村实施攻坚,辐射带动全县整治工作全面开展。坚持边干边总结,探索出了治“十乱”、抓“五化”、建“十有”的工作模式。治“十乱”,即突出整治车辆乱停、摊点乱摆、棚厦乱搭、广告乱贴、物品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等问题;抓“五化”,即着力抓好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等工程;建“十有”,即达到有经费保障、有村规民约、有保洁队伍、有垃圾清运车辆、有垃圾收集点、有美化绿化花草树木、有整洁顺畅的边沟、有完整美观的墙杖、有柴草垛集中堆放点等标准,取得了明显实效。针对资金紧张问题,积极开动脑筋,创新举措,采取了“向上争取一点、县里扶持一点、乡镇补贴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全力破解资金瓶颈。各相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环境整治;县财政按农村人口每人每年5元标准,设立1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乡镇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经费;各乡(镇)积极筹措资金开展整治,以东丰镇为例,该镇每月拿出4.3万元作为各村保洁员工资,综合其他支出,每年投入环境整治的资金达到70余万元,确保了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坚持整治与管理并举,建立了以乡(镇)政府为主导、村屯居民为主体的保洁机制,14个乡(镇)229个村全部建立了专兼职保洁队伍,镇村卫生环境明显提升。目前,已创建省级卫生乡(镇)10个、省级卫生村32个。
三、以绿化美化为抓手,积极打造生态乡村 坚持绿化美化与综合整治同步推进,以“步步见绿、村村有景,景随步换”为目标,各乡(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见缝插绿,全面对道路进行绿化。村干部带头,积极号召广大村民在房前屋后栽种花草,对庭院进行绿化美化。目前,已绿化道路400余条,美化里程609公里;美丽庭院达到4000户,全县各镇村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市级生态乡(镇)3个、市级生态村60个;省级示范森林小镇1个、省级绿化标准化村屯178个。
四、以设施建设为核心,打牢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新农村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载体。积极整合财政、发改、土地、交通、环保、卫生等部门涉农项目,重点建设镇村急需建设的项目、以及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功能。2013年以来,共向上争取和整合项目335个,累计投入资金约3亿元,新建道路117公里、路边沟41.2公里,建设文化广场6.1万平方米,桥涵115座,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225户,改造农村危房40户,新建无害化卫生厕所6870个,安装路灯1850盏。目前全县基础设施完备、公共设施配套的样板村已达到29个,创建新型农民居住小区35个。
五、以丰富内涵为实质,不断增强建设活力 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人,提升村民整体素质尤为重要。坚持把宣传引导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政府网站、墙体标语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多角度、宽领域宣传发动,使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现了由“要我整治”向“我要整治”转变。紧紧围绕全县“创四城、建五乡”活动,把“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武术之乡、阅读之乡、诗词之乡”创建的触角延伸到村组,田间地头,去感染村民,规范行为,努力提升村民素质。目前全县各镇村已有文化广场140余个,文化大院310余个,健身路径130余处,其中南屯基镇张家文化大院现有各类科普图书4000余册、组建了流动电影放映队、成立了40余人秧歌健身队,为村民们学习文化、健身娱乐提供了良好活动场所,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吉林省模范文化大院”。在农闲时节、茶余饭后村民们在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扭秧歌,跳健身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村民陋习改掉了,精气神提高了,建设新农村的干劲更足了,“镇村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自觉行动。 (省新农村办 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