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13年夏季,四川、云南等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受了暴雨袭击,防汛抗洪救灾作为群众关注的焦点被纳入了各大媒体的视野。本文主要以四川暴雨报道为例,分析国内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对机制及其报道策略。
【关键词】突发事件 四川暴雨 报道策略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无论突发事件本身的偶然性与不可预知性及其带来的破坏性与重大影响,还是突发事件演进的动态性都赋予了其极大的新闻价值。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也应及时、准确、客观、全面。本文主要以四川暴雨报道为例,分析国内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对机制及其报道策略。
一、报道内容
2013年7月,四川盆地西部、川西高原北部部分地区普降暴雨,成都、德阳、绵阳部分地区遭受特大暴雨。这场四川特大暴雨灾害突发事件进一步造成了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一系列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大威胁的破坏性后果。
1、“灾害、灾情、救灾”报道三位一体
2013年7月7日暴雨袭击四川区域,媒体迅速报道各个区域的受灾程度,伤亡人数,救助实况,并全力报道与灾情有关的诸多方面,如医疗、人力、物资援助、通讯、交通电力、气象预报以及回顾往年暴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衍生灾害发生情况和应急求生知识的全方位报道。除此之外,媒体还将报道的触角延伸到了可能波及的各个相关领域。随着灾后救援工作的展开,媒体将大量的镜头和文字都集中在救灾行动中的普通人身上,从老百姓到战士,他们成为报道的主角,使得报道内容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7月9日中央电视台于一套综合频道《焦点访谈》中,播报“四川拉响暴雨红色警报”,拉开了此次暴雨袭击的报道序幕。自始,每日在央视各频道、各新闻节目中进行了对此次暴雨袭击的持续跟踪报道,如“暴雨下,莫让次生灾害成重灾!”; “中央气象台:四川暴雨减弱 以中到大雨为主”;“直击四川暴雨灾害 什邡:暴雨泥石流阻路 红白镇200多群众被困”;“四川暴雨:救援官兵连续奋战在救灾一线”;“四川暴雨灾害:都汶高速抢通取得重大进展”、“四川暴雨灾害:和坪村4组人员已取得联系 暂无伤亡报告”;“四川暴雨灾害:都江堰山体滑坡43人遇难118人失踪失联”;“特大暴雨致四川受灾严重”;“四川再战暴雨·国土资源部:芦山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很大”;“特别关注:强降雨袭四川 暴雨致四川58人死亡175人失踪”。
由以上报道主题可以看到,针对此次突发事件,媒体报道范围辐射广,侧重于“灾害、灾情、救灾”三位一体的综合报道,对此次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紧抓受众对灾情的普遍关心、欲知未知的关注焦点,更多地关乎民生的切身利益,以此扩大新闻报道影响范围,从而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2、灾害预警报道
所谓灾害预警是指灾害发生前的应急网络的建立和灾害信息的发布。
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及时发布是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当灾害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总是呈现环境恶劣和时间紧急等特点。这个时候,仅通过口口相传的预警和疏导已经不现实了,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能够将预警信息迅速传递给受众,以此减少灾害来临时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
从2013年7月7日到7月16日,借助四川微成都、四川气象等官方微博发布了千余条相关信息,内容涉及灾害预警、灾情发布、救援进展等网民普遍关注的信息,并引起了热心网友的大量转发。
中央气象台2013年7月9日06时发布了全国72小时降水量预报,“四川华北暴雨吹响集结号”,这是中央气象台7月9日天气预报的用词。这个吹响的“风雨集结号”也正是向人们预警救援、应急、防范的“集结号”。
不断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尤其是在面对重大突发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和时效性,是预防灾害,减少损失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应当整合现有的媒体资源,逐步形成优势互补、有机立体的预警信息传播网络,从而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二、报道方式
1、图文并茂
相对于文字来讲,图片(像)将新闻价值与图片自身的艺术价值合二为一,能够更直白的传递信息的原始状态,直观而形象;尤其作为独立报道题材的新闻图片(像)本身具有再现新闻现场,记载真实瞬间的作用,尤其对于场面宏大的新闻事件中,图片(像)更具有直观震撼力。
然而,图片(像)虽然直观与真实,它所展现的往往是局部而片面的,有时单靠画面的本身,并不足以表现新闻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囊括全部新闻要素,这个时候文字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它不仅能够起到诠释告知图片(像)新闻信息的作用,还能启迪读者的思想。
自2013年7月四川暴雨发生起,各媒体便以大量图片文字视频,详细描述此次突发事件的全过程。以凤凰网为例,其“内地多地遭遇暴雨袭击”的专题报道中,就开设了最新消息、高清图集、视频报道及实时气象预警、灾情概况动态图片等板块。
顺应受众心理,首先给读者带来新闻现场图片和最新灾情详细报道的视频新闻及文字新闻,同时搭配几则事件侧面消息的组合,信息及时全面详实。而图片(像)与文字恰如其分的综合运用,更具表现力,图文并茂的勾勒出事实的本来面貌。
2、现场报道
所谓现场报道,是指记者现场的口述和现场实况相结合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特点集中体现了现场采制方式: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边看、边听、边说、边录,融采、录、播于一体,是受广大听众欢迎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并已广泛使用于各大电视媒体。①
新闻节目,若想获得受众的认可,就要贴近群众。当突发事件骤然发生时,只有记者身临现场,亲身感受,边采访、边报道才能更好的将第一直观感受传递给受众,给受众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与参与感。
在此次四川暴雨突发事件中,各媒体大量运用了现场报道方式,向受众传递灾情信息,以满足受众的求知欲。网络媒体开设视频专栏,转发或自制来着暴雨现场的相关视频,电视媒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记者派往新闻现场以获取第一手信息。
如,7月9日,央视一套《焦点访谈》节目中,播报“四川拉响暴雨红色警报”的新闻时,就采取了现场报道的模式,在节目主持人对此次暴雨袭击的情况做了概括介绍后,便将镜头转到了雷鸣电闪的暴雨、洪水肆虐导致桥梁垮塌的受灾现场;又以记者画外音的方式将镜头移到位于“十里碑隧道”口堵塞的现场,向受众进行解说,记者语气急促,给人以现场紧迫感。随后,记者来到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站在及膝的雨水中,简单介绍了中里镇的受灾情况,后对中里镇的村支书进行现场采访,询问是否有滞留人员。跟随镜头我们可以看到通往上里碧峰峡的主干道和道路旁的田地、河道已经成了水的世界。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场报道不仅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给受众以时间同步感;展现了四川暴雨事件的真实全貌,给受众以现场代入感;此外,现场报道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与受众的参与感。很多时候,现场报道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记者的现场判断与观察能力、现场应变与选择能力、现场控制与描述能力、现场设计和提问能力。
3、专题报道
对于受众来说,媒体报道的趋同现象是损害其阅读兴趣的根源所在,在日趋激烈的传媒竞争中,为了吸引受众,媒体要以自身特色创新发展,避免同质化成为其选择。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更需要个性化的媒体报道,使其能够详尽阐述且不落俗套,专题报道成为媒体通过资源整合,展现自身特色的一个绝佳的选择。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四川新闻网分别以“暴雨袭川”、“四川多地遭受暴雨袭击”为主题特设专题特别报道。通过最新动态、新闻回顾、视频报道、高清图集、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等推出详细信息。除各种相关动态报道之外,成都全搜索新闻网开设了“暴雨来袭科普先行”“强降雨天气过程”等;四川新闻网开设了“泥石流自救指南”、“暴雨百科”、“灾后防疫”、“暴雨遇险自救知识”等;针对四川暴雨突发事件进行内容延伸,为受众提供切身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内容。
此外,各专题还开设微博互动,寻亲启事、搭建救援热线等,全方位、立体化的全景报道暴雨灾情。
4、媒体联动
以前的突发事件报道,大多以通稿为主,规定动作多,个性化报道少。而在近年来突发事件报道中,各媒体不仅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发挥着自己的舆论宣传作用,并通过不同媒体之间的联动合作,形成合力。此次灾情由于持续时间长、涉及地域广泛、分散,给媒体的新闻报道带来了更大挑战。在这次报道中,中央和地方媒体通力合作,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各地灾情。电视、通讯社、报纸和网络同时聚焦这一事件,各媒体之间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异地采访链接等方式整合各地信息,积极主动分析灾情变化并发布相关预防信息。
媒体在联动合作的基础上,在报道方式上,侧重于以特色专栏专版打造媒介的独家策划报道,在报道内容上既要全面多样,涵盖其他媒体报道的点,又要有自己的独特新奇的侧重点,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视角。通过点面结合,多元角度的报道,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欲知而未知的心理。
结语
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往往事关全局,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要坚持及时快速、真实呈现、强化互动、巧妙引导等策略,以保证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不仅要担负起信息传递者的角色,更要传情达意,关注民生。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具有大局意识与责任意识,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既能满足受众欲知而未知的需求,又能通过其多元报道,起到消除流言谣言,安稳民心,稳定全局的作用。
此外,从灾情发布、救援跟进,到灾害预警、筹集善款,新媒体正逐步全程参与突发事件和灾难报道,“秒”时代下的新媒体尤其在灾害信息发布和救援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把握新媒体在灾难事件中的参与度、减少其负面效应更应值得深思。②□
参考文献
①李倩,《怎样做好现场报道》[J].《新闻传播》,2011(6)
②《四川暴雨中的新媒体力量:报道灾情 助力公益》[N].《人民日报》,2013-7-25
(作者:新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