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卫生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便应运而生。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会计信息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172-0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财会[2010]26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并于2011年7月1日起在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实施。该制度顺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深化的需要,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促进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有序、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颁布独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颁布前,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执行的是与公立医院相同的《医院会计制度》(财会字[1998]58号,以下简称“原制度”)。原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施行以来,在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国家最新的医改方案,今后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将作为公共产品来提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是以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和方案为依据,并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现实状况,本着“突出基层医疗公益性、体现多渠道补偿机制、适应转变运行机制、强化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简化会计核算体系”的基本思路予以制定。因此,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将产生显著差异:一是成本补偿机制差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财政安排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作为成本补偿的主要来源,而公立医院一般是自收自支,没有类似的成本补偿机制或者财政资金所占比例较低。二是预算管理模式差异。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财政资金作为成本补偿的主要来源,加强预算管理、执行全面反映财政预算资金执行效率和效果的预算会计是其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而公立医院的财政资金比例较低,相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更应该加强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三是业务活动内容差异。相对于医院的综合性医疗服务活动来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活动较为简单,主要包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块业务,在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方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要求明显低于公立医院。四是内部会计机构差异。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规模较小,业务单一,会计机构设置简单,会计人员数量少,知识及能力结构有别于公立医院,核算能力较为薄弱,需要简化可行的会计制度。
鉴于上述差异,原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后有关收支核算、加强预算管理和简化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客观要求;为此,财政部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具有通俗易懂、核算简便、易于掌握等显著特点,它不仅考虑了简化核算的需要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情况,而且也考虑到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同时也遵循了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由政府举办的独立核算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非营利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照执行。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1.公益性。公益性是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普遍可及性和普遍可负担性。所谓普遍可及性,指的是城乡居民能够很方便地看病就诊,即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所谓普遍可负担性,指的是城乡居民能够以可承受的价格看病,也就是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2.非营利性。非营利性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运营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支、结余不能用于投资者回报,也不能为其职工变相分配,所有利润和盈余只能投入到机构的再发展中,用于购买设备、引进技术、开展新的服务项目或向公众提供低成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3.财政性。财政性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财政资金作为成本补偿的主要来源,与国家财政在资金领拨、政策法规及预算管理等方面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4.专用性。专用性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具有特定的来源,必须按照指定的用途和列支范围使用,不得挪作他用,这一特征有利于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经营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建设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仍要遵循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十三条:即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这十三条原则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类:一类是衡量会计质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这些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中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中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建设仍要遵循以上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应在兼顾核算全面完整和简便易用的基础上尽可能简化会计核算体系。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营规模小,财务人员数量少,财务机构设置和经济业务都较为简单,再加上国家取消了药品加成的相关政策规定进而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所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应本着成本效益的原则,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核算的流程、财务报告的设计和编制等方面尽可能简化。
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实施效果分析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了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医疗安全质量,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一贯坚持的指导方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制定、颁布与实施,始终贯彻了这一重要原则。新颁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和完善,明确地规范了收入、支出等的种类和范围。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实施,统一了财务报告的格式、编制内容和编制要求,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信息的质量。财务报告是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收支等情况的书面文件。它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的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报告中的数据均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规范执行为前提,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应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并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所规定的财务报告体系:一方面要求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真实的经营状况,强调了对财务指标与财务信息的运用,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外部监督,如审计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等。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人员的综合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素质的全面提升。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统的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简单地进行经济业务活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执行者,对参与单位的经营管理方面是极其被动的,其只要按照会计法规、准则、制度和管理者的要求,把单位的一套账、一套报表做出来即可,而对于医疗卫生支出的控制、财务预算的编制、投资决策的分析等都与会计人员无关,而创造新的有利于单位经营管理的会计方法和技术更是与财务人员无关,然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的会计已经超越了传统会计核算的范畴,将会计的职能扩展延伸到会计的预测、评价、分析、决策、会计的管理与控制上。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的守法意识和会计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实施之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往往想当然的认为会计上面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因此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理业务的现象比比皆是,审计一旦出了问题则以自己不懂会计为理由一推了之,减轻和逃避自己的责任。如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促使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的遵纪守法意识,使其更加注重合法、合规经营和管理,也更加懂得了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和对法律负责。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对中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着极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的会计制度体系,有效地规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行为,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它本身还不完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中国加快对其进行研究和修订完善的步伐。基层广大会计工作者也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建设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Z].财会[2010]26号,2010-12-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卫生部.医院会计制度[Z].财会字[1998]58号,1998-11-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Z].财政部令第33号,2006-02-15.
[责任编辑 安世友]
收稿日期:2014-03-09
作者简介:李红坡(1984-),男,安徽合肥人,会计师,从事会计、审计与财务管理等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