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决定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着重强调了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要求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医疗改革事关公民最重要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多年来一直是社会的热点,人们期待改革的步伐迈得大些更大些、改革的日程来得近些更近些;另一方面,正因为事关重大,加上方方面面的利益牵扯,国家有关方面对改革的态度也格外审慎。
但是,不论怎样改革,改革的一个根本方向也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就是“人本”,以人为本。“人本”不是一个空洞的大词。过去乃至当下,“看病难”、“看病贵”之所以成为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的“新三座大山”(教育、医疗、住房)之一,根本原因若只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认为就是整个医疗体系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药为本。在此过程中,不论是患者,还是医生,乃至制造企业,都是在为高昂的药费和医疗器械打工,而不是药品和医疗器械为人、为医疗服务。
这话或许说得有点绝对,但在医术医德不值钱、药品和器械值钱的以药养医机制下,的确如此。以每个批号几百万元的代价将旧药“包装”成新药并且通过药监局的审批,之后,便是药价几十上百倍地往上翻。结果,创下中外历史上令人惊骇的一年批上万种新药(含改剂型)的纪录,导致市场上流通的药品绝大多数都是“新药”。更严重的问题是,在这种“以药为本”的体制机制下,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畸高所产生的“医疗费用”。
以人为本的医疗改革,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现由国家投入主要用于医院到主要用于人、用于保障每一个公民个体的转变;二是通过有效的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使医生个体的医术价值、经济价值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实现,而药品和医疗器械则回归到其“为治病服务”的本位上。
(摘自《新闻晨报》童大焕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