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 癫痫;健康教育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67-02
1 概 念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俗称“羊癫风”。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是发作性意识丧失的常见原因。
2 临床分类
临床上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癫痫病指无脑部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表现,查不出任何原因一类的癫痫,多见于儿童和青春期。继发性癫痫病病因是由多种脑部器质性病变或代谢障碍所致如:①脑部疾病:包括先天脑发育不良、产伤、颅脑损伤、脑脓肿、脑肿瘤、脑炎、脑血管疾病、脑部变性病。②全身性疾病包括:脑缺氧如一氧化碳中毒,休克,急性大出血,高热惊厥,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营养代谢性疾病,内科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如尿毒症,肝性脑病等。
3 癫痫发作的类型及表现
3.1 大发作 病人突发意识丧失、跌倒有时大叫一声、呼吸暂停、口吐白沫、全身强直性抽搐、唇舌咬破,大小便失禁。5-10分钟恢复。
3.2 小发作 可表现为两种情况:失神小发作:突然两眼凝视或上翻,楞神,活动、语言中断,持物掉地,呼之不应,约数十秒钟;肌阵挛小发作:面部、上肢、颈部、躯干发生短促(1-2秒)的肌阵挛。
3.3 局限性发作 一侧口角、眼睑、手指、足趾或一侧面部及肢体末端短阵性抽搐或麻木刺痛。
3.4 精神运动性发作 类似失神小发作,但持续1分钟以上。或出现多种幻觉、错觉、无意识的动作,如吸吮、咀嚼、咂嘴、脱衣、解纽扣等
3.5 肢痛性癫痫,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局限性癫痫。这种癫痫以发作性四肢末端疼痛以及关节疼痛为特征,所以常被误诊为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神经根炎或小儿麻痹症等。
4 诱发癫痫的因素有哪些?
常见因素:①过重的体力劳动,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剧烈的体育运动。②精神紧张,悲伤,忧愁,生气,过度兴奋,感情冲动,睡眠不足。③过饥或过饱,一次大量饮水等。④饮酒,喝浓茶,食用含大量咖啡因的食品(如巧克力)等。⑤感冒、发烧等都可诱发癫痫。⑥遗传因素:在原发性癫痫病人的近亲中患病率为1%-6%;在继发性癫痫病人的近亲中患病率为1.5%。⑦部分病人仅在特定条件下发作,如闪光,音乐,下棋,阅读,沐浴,刷牙,这一类癫痫统称为反射性癫痫。
5 癫痫的治疗
抗癫痫药物是治疗癫痫的主要方法。目前合理而充分的药物治疗可使70%-80%的患者获得完全或基本上的控制,是临床上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余下一些疗效不好的癫痫病例,其中一小部分可考虑手术治疗。还有传统的中医、中药、针灸,以及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
5.1 药物治疗原则 ①从单一药物开始,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②一种药物达到最大有效血药浓度仍不能控制发作者再加用第二种药物。③偶尔发病,EEG异常而临床无症状及5岁以下,每次发作都伴有发热的儿童,一般不用抗癫痫药物。④抗癫痫药物的选择应根据发作的类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大小,药源与价格来决定。⑤坚持长期规律服药,不能突然停药,联合用药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改为单一用药,然后逐渐减药,间断不规律用药不利于癫痫控制。且易发生癫痫持续状态。如果药物减量后有复发趋势应再恢复原剂量,如需换药时2种药需有约1周的重叠用药期,然后原药逐渐减量至停,新药逐渐增加至有效剂量。
5.2 常用药物及副作用 一般常用丙戊酸钠,次选苯妥英钠症状性或原因不明的首选卡马西平,其次为苯巴比妥。并定期检查肝功能、血白细胞,以防抗癫痫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及继发性白细胞下降。
6 癫痫发作时该怎么急救?
6.1 癫痫发作时,迅速让病人仰卧,不要垫枕头,把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或牙刷把)垫在上下牙齿间,以防病人自己咬伤舌头。随即松开衣领,将病人头偏向一侧,使口腔分泌物自行流出,防止口水误入气道,引起吸入性肺炎。同时,还要把病人下颌托起,防止因窝脖使舌头堵塞气管。
6.2 发作时不要强行喂水或强行按压肢体,应刺激或点压人中、合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
6.3 专人陪护床栏,不能往病人嘴里灌汤喂药,防止吸入性肺炎。
6.4 积极控制抽搐,可选用地西泮,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抗惊厥药物。
7 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7.1 如癫痫连续发作,要将病人送到医院继续抢救。
7.2 癫痫病人在平时要按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减药、停药或换药。那样会引起癫痫连续发作。
7.3 抗癫痫药对癫痫有刺激作用,要在饭后服用。服药期间注意口腔卫
生,经常刷牙。
7.4 尽量避开危险场所及危险品,患者不宜从事高空作业及精力高度紧张的工作,如登山、游泳、开车、骑自行车,不宜独自在河边、炉旁,夜间不宜单人外出,尤其不要做现代化的高空游戏,如蹦极等
7.5 病人如有假牙,应在每日睡觉前摘下。癫痫病人睡单人床时,要在床边增加床档,以防发病时坠床跌伤。
7.6 癫痫病患者应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生活应有规律,可适当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但避免过度劳累、紧张等。
7.7 饮食应给予富于营养和容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清淡、含维生素高的蔬菜和水果,勿暴饮暴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