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8|回复: 0
收起左侧

旅游开发对安吉天荒坪风景名胜区的影响及发展策略研究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5971
主题
46
精华
0
墨水
130

发表于 2022-2-27 18: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调查和评估浙江安吉天荒坪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影响,总结了旅游开发对天荒坪风景名胜区不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旅游;风景名胜区;发展策略;名胜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 8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6-0012-03
收稿日期:2015-02-09
修回日期:2015-03-09
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的重要区别是风景名胜区侧重风景资源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受到生态容量的限制,它不可能同时承载旅游等诸多要素。适度开展旅游活动是风景名胜区功能所赋予的,也是必要的,但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来说,随着旅游开发强度的加大及游客量的增加,风景区经受的冲击也逐渐增大,而环境承受能力则逐渐减弱。
近年来个别风景区对旅游开发不加节制,导致区内宾馆饭店、乡村摊点、索道、旅游列车、娱乐城等“人造景观”超标,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十分突出,生态系统遭到空前破坏。因此,风景名胜区内的旅游开发,重在保护生态环境、原真性,突出特色,切忌过度商业化,充分提高辨识度和区分度以保持鲜明的个性。
1 安吉天荒坪风景区现状
1.1 地理概况
天荒坪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吉县东南部、天目山北麓东缘,属江南古陆之东南边缘,大多岩性坚硬呈块状。其构造形式表现为规模不大的断层,在断层陷落处多成奇峰怪石与悬崖绝壁,如仙人头、看灯台、老鹰石、乌龟石等。山体大多高峻陡峭,海拔高度一般为500-1000m。天荒坪镇距安吉县城递铺17km、杭州60km、上海220km。
1.2 风景资源特色及分析
天荒坪风景区占地22.17km²,是浙江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类型丰富,景源数量较多,有52处,分布相对集中,特色性强。其中,科普天文台、安吉竹博园、中国竹子博物馆、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属于一级景源。
安吉素以“中国竹乡”闻名,而天荒坪是安吉重要的竹产区,拥有大面积的竹林资源,尤以13省道峡谷两侧的竹林最为壮观。而坐落在风景区内的竹博园,拥有成活竹种25属,194种,园内的中国竹子博物馆浓缩了六千年的竹文化史,是我国独一无二的竹类专业博物馆。
安吉也是著名的“白茶之乡”。1958年,在风景区内大溪村800m的高山上发现了一株百年以上白茶树,这就是安吉白茶的母树,因其每年春天长出的新芽为玉白色,被称为“大溪白茶”,一棵白茶树经多年培育发展成为当前6666.7hm²的白茶种植园。1998年通过浙江省级茶树品种认定,改名为“安吉白茶”。
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也是风景区内最有特色的资源之一,这是我国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同类电站中单个厂房装机容量最大、水头最高的一座抽水蓄能电站,因此闻名国内外。
2 旅游开发对该风景区的影响
2.1 正面效应
2.1.1 带动经济发展
原风景区附近的居民收入不稳定,主要的经济来源靠砍伐山上的树木作为薪柴及耕种山坡来开地。旅游产业的提升使得大量人口向服务业转移,甚至有部分人成立了旅游服务企业,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税源来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成为了风景区所在的天荒坪镇的龙头产业之一。而随着游人数量的增多、门票收入的增长,风景区的综合收入也在大幅上升(表1)。
2.1.2 带动文化传播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现象的双重结构是指在旅游现象的运行中,旅游者和旅游服务诸行业所处的旅游活动核心结构,呈现经济现象的外壳与文化现象内涵的双重结构现象。可以说,旅游现象往往伴随有文化传播、文化交流、风物传播等。
白茶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陆羽的《茶经》,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在江南游历,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著作,其中第七章茶事中就提到了白茶。而从北宋到明代以后的350多年中,少有白茶的记载,直到安吉发现了白茶,才填补了这一空白。旅游开发使得越来越多的游客了解到白茶的文化和历史,部分游客还会购买白茶带给亲朋好友,通过如此传播,又吸引了部分喜斗茶、品茶的人士慕名前来风景区,带动了白茶文化的传播。
2.2 负面影响
2.2.1 破坏风景资源
由于天荒坪风景区占地广、资源多,必须依靠交通设施来加强各景区间的联系,特别是从灵峰寺景区、竹博园景区到江南天池景区,需要横穿整个天荒坪镇。
服务设施的建设,有时也会影响甚至危及到风景资源的安全。如作为一级景源的科普天文台,是浙江省第一个天文科普基地和天文观测基地,也是上海天文台科研、科普工作的外延平台。天文观测需要在良好的夜间自然环境中进行,而大量的交通、照明设施等会构成光污染,给天文观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果这些交通、照明设施不加以控制和规划,将会使得科普天文台存在的意义削弱,使得景源等级降低。
2.2.2 生态承载力下降
天荒坪风景名胜区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天荒坪镇,风景区规划范围内有大溪村行政村1个,辖9个自然村,现有户籍人口2036人。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9个自然村中的大溪村虽是安吉农家乐最发达的村,布局较为集中,但可建设的用地紧缺,村中的农家乐有150多家以中低端为主,且布置分散,对风景区的保护与发展存在着约束力。
天荒坪风景区分为5个景区,用面积推算法和线路推算法测试天荒坪风景区的环境容量,得出:灵峰寺景区日环境容量Cn=1000人次/日,竹博园景区Cn=8300人次/日,江南天池景区日环境容量Cn=7500人次/日,白茶谷景区日环境容量Cn=520人次/日,藏龙百瀑景区日环境容量Cn=2460人次/日。根据公式Cn=C×D(Cn表示日环境容量(人次/日),D表示周转率),其中周转率测算公式:D=T/t(T-景区开放时间(小时),l表示游人游完某景区所需时间(小时)),由此可得,风景区的日环境容量Cn=221200人次/日,可游天数按300日计算,风景区的年环境容量为663.6万人次/年。
将风景区的年环境容量和表1中安吉县的旅游接待数字进行对比,可知天荒坪风景区作为安吉风景旅游资源的集中地,已经承载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尤其是天荒坪风景区的滑雪场(位于江南天池景区),游人大多数集中于一个季节。一到冬季游人数量剧增,往往会超出风景区的日环境容量,并会带来植被被破坏、土壤承载力下降、空气质量变差等生态问题,从而破坏到当地的生态平衡,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3 旅游环境卫生恶化
大量游客的涌入,导致了风景区内环境恶化。天荒坪现有两处星级旅游宾馆,床位百余个;大溪村中现有162家农家乐,床位上千个。而天荒坪风景名胜区缺少排水管渠、污水处理厂(站)等排水设施,现采用雨污合流排水体制,主要为自然排放,大部分雨污水流入缓坡山林地,如遇暴雨,易冲毁公路、游步道、建筑、小品等游览设施,从而威胁游人安全。
此外,风景区内环卫设施相对较落后,公共厕所的数量不能满足目前的游人需求。若这些旅游设施不加以规范,势必给环境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
3 天荒坪风景区发展策略探讨
3.1 风景资源保护
为了严格保护并可持续地利用风景资源,限制风景名胜区各区块的活动行为,保护和规划风景区内高价值的风景资源,将风景区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表2)。
一级保护区内包括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中国竹子博物馆、安吉竹博园、科普天文台等景点及周边视域范围,规划面积1.13km²,占总面积的5.10%。可设置必要的步行游赏道路和相关设施,严禁建设与风景区无关的建构筑物和设施,同时在本区内不得安排住宿床位。不得进行任何有损于景观自然性、历史性的建设,建房、石刻、铺路、造林及其它工程设施安排均以保护自然和历史风貌为前提。不得任意砍伐森林植物和捕猎动物,必要的疏伐更新、林相改造以及林木砍伐,必须严格按照制度经审批后方可执行。合理控制引导人流,防止总体或局部地区的超环境容量游览,减少人为破坏及保护人身安全。严禁开山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及时疏浚水体,不得随意围、堵、填或作其他作用。
3.2 合理功能布局
由于天荒坪风景名胜区占地广,总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共32.81km²,其中风景名胜区范围为22.17km²,外围保护地带为10,64km²。风景名胜区范围包括北部片区的灵峰寺景区、竹博园景区和南部片区的江南天池景区、白茶谷景区和藏龙百瀑景区以及井村姚家大院、马吉村爱吾庐两处飞地景点范围内的区域。而风景区的南北片区需要横跨整个天荒坪镇,所以天荒坪风景区的建设必须强化其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各个景区。
规划将位于风景名胜区边界外围的天荒坪镇作为风景区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把旅游接待设施转移到该镇区,有效利用现有的城镇设施,为游客提供了餐饮、住宿、医疗及其他后勤服务保障,也缩小了风景名胜区内部的水电等基础设施的规模。控制游人容量可有效保护风景区免受商业化、城镇化的侵袭,降低旅游活动对风景名胜核心资源的影响,从而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合理组织交通
风景区内新建道路交通设施必然会破坏环境,为了减少交通建设规模,提高使用效益,在风情小镇上规划设立转乘中心,游人统一换乘风景名胜区设置的绿色能源中型巴士,以减少上山的交通流量,降低停车场规模,最大程度保护了风景区的地形地貌,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
3.4 基础设施建设
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内的接待设施,集中设置农家乐设施。在江南天池景区和农家乐集中设置区统一建设污水处理和排放系统,提高排放标准,净化处理达到景观用水标准后用于绿化灌溉。灵峰寺景区、竹博园景区污水直接接人镇区污水管网;设立固体垃圾转运收集和转运系统,建设垃圾中转站,实现所有固体垃圾外运处理。
加强绿色能源的应用,风景名胜区所有建筑均为低碳、环保的乡土建筑。可适当改造原住民的建筑,统一景区内的整体建筑风格,最大限度应用绿色能源。尽量减少使用损耗性较大的能源如煤球、薪柴等,将建筑的使用更多地与绿色能源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的优势。
4 结语
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不能大包大揽、集所有功能于一体,必须将风景资源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在考虑到生态承载力情况下,合理整合风景资源,发挥风景区特色,带动风景区发展。在考虑到旅游开发带来的可观经济、社会效益时,也不能忽视旅游开发对风景区的负面影响,需要权衡各方利弊,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和建设也正逐步与国际上通行的国家公园体系管理模式接轨。对自然干扰最小化的理念,给我国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旅游开发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