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6|回复: 0
收起左侧

癌后余生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6833
主题
37
精华
0
墨水
104

发表于 2022-2-27 18: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曾经是一个癌症病人,結肠癌3期B。手术之后,做过半年化疗。写下这些内容,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前些日子,太太偶遇5年前的一名护士,她说同期病友中只剩下我一人了。这两年,熟人圈子里,只要有亲友得了癌症,都会辗转向我打听治疗细节。甚至我太太,也隔三先是手指变得像个岔五接受咨询。

癌症与其他病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准确分期,给你从容的时间思考死亡。苏珊·桑塔格说,在癌症中,“濒死”要比“死亡”更能体现疾病的本质。
还记得在治疗的过程中,我的指标忽上忽下。科主任对我说:“你的病是3期B,45%的复发率,什么时候复发,为什么会复发,在什么部位复发,通通是未知的,只能看运气。”
手术之后,我的化疗计划是8期。第一期的第一天,主治医生说:“化疗药物的剂量标准是美国人制定的,中国人的体质不同,你酌减吧?”我斩钉截铁地说:“不不不,按标准来,我没有问题!”
结果,问题如期出现。化疗当夜,我坐在马桶上,怀里再抱个桶,边狂泻边狂吐,呕到眼珠都快掉出来了。次日,医生又问:“药量减一点吧?”我雄心不再,想要点头如捣蒜,可惜浑身乏力,点不动头,也捣不了蒜。事后回想,这是一位好医生,他跟病人的沟通方式,平等而且巧妙。
化疗的副作用是多方面的,对我而言,最严重的是对神经末梢的损害。
先是手指变得像个极佳的导热体,任何金属物体都会迅速带走指尖的热量,只要一两秒,指尖就会感到刺痛。这在乘公交车时尤其让人尴尬,如果没有空座位,又没有塑料吊环,手握在金属扶杆上,于我便是一个小小的刑罚。如果坐在座位上,我这大个子见了妇孺不让座,也很不像话。
现代医学让化疗成了对付癌症的撒手锏。1956年,有一位叫李敏求的医生,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一个垂危女患者进行了4轮化疗,救了她一命。按照当时的标准,已算治愈,但李医生执着于一项化验数据,非要把这个数据降下来。他不断用药,几乎是在治疗数字,最后终于把它降到了零。
对“痊愈”的病人进行如此治疗,这一行为激怒了专家委员会,他们一致同意开除李医生。几年后人们才发现,只有李敏求医生治愈的那个病人再未复发。李敏求以职业生涯为代价,催生了首个成人以化疗治愈的病例。他发现一个深刻而基础的肿瘤学原理:癌症在一切可见表象消失后,仍必须保持系统治疗。
很多人的化疗只做两三期,就因痛苦而放弃。我的8期化疗,坚持到第7期,副作用已影响到大脑、心脏、呼吸系统和四肢。医生叹气说:“好吧,就让你毕业吧。”回头看,是这位医生救了我,也是当年的李敏求医生救了我。“额外的化疗”,必不可少。

苏珊·桑塔格曾感叹:“死,是抽象的;我,是具体的。”桑塔格一生得过两次癌症。1980年,她这样写道:“我的身体微微闪烁着幸存的光芒。”这个句子,确实应该属于她。1975年,她患上乳腺癌,治愈之后她写下了名作《疾病的隐喻》。只是命运戏弄了她,2004年,她再次患癌后去世。
1978年,她在《疾病的隐喻》中论述道:“对那些希望发泄愤怒的人来说,癌症隐喻的诱惑似乎是难以抵御的。”最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把犹太人比喻成癌症组织。她预言,未来有关癌症的话语会发生变化。当治愈率大幅提高,癌症隐喻必将发生重大改变。
可惜过了40年,癌症的隐喻还是隐喻。比方在中国,当人们大骂“直男癌”“懒癌”,自称“尴尬癌”时,并没有考虑我们癌症病人的感受。
即使癌症病人本身,也把自己视为不吉利的象征。
化疗期间,我的一个好朋友喜得贵子。我跟太太前去道喜,到楼下我犹豫了一下,说:“算了,就你进去送个红包吧。”我打了个电话给朋友:“我这个倒霉蛋,就不上楼啦。老婆全权代表我。”对方似乎也接受了这种忌讳。深秋时节,寒风吹来,我站在车边,想到新生命就在这幢楼里,自己却像旧世界的麻风病人,着实有点悲凉。
我家餐桌上方的天花板上,呈一字形挂着3盏灯。中间那盏因接触不好总是闪烁不定,或者干脆熄灭。有时伸手一弄,就亮了。生病化疗时,中间这盏灯,被我当成了自己的象征。有时候,折腾很久也不亮,我就无比沮丧和紧张,认为自己就要完蛋了。尽管过去多年,那盏灯还是我的痛点。我也不敢换掉那一排灯,那是对生命的一种掌控感。

昨天家里的晚餐,是一只武夷山烧鹅。5年多前的一个夏夜,我在武夷山公路边的大排档里,吃的也是它,而且连吃了3盘炒田螺。山高月小,路边车灯不时闪过。喝着大瓶啤酒,我比平时更响亮地碰杯。
记忆如此清晰,是因为当时自知大事不好。就像一个清醒的囚犯,在入监的那个时刻,或接到生死判决时,他会自动记住当时的所有细节。
从那一天开始,癌症改变了我和所有人的关系,改变了我和世界的关系。它把我和家人,把身边的所有事,都拖入癌症轨道。整个家庭的运转,所有社会资源的动用,夫妻之间的一切互助,都以癌症治疗为中心。
病后5年多,我一直带着别致的“护身符”:上班的背包里,始终插着一本“输液港维护手册”,那是当年化疗时用过的。把遭遇过癌症的证据留着,似乎是一个免疫式的安慰。
癌细胞有多强大?《肿瘤传》的作者在实验室里研究白血病细胞,已经30年了。这些癌细胞,一直在疯狂地分裂、复制,增殖从不停歇。要知道,这些细胞的源头取于30年前,那些病人已经死去30年了。这就是癌细胞骇人的力量。
从技术上看,这些癌细胞是永生的。不死的癌细胞,是生命的最佳样本。
大半年前,我做了第5次全面检查。在做肠镜之前,麻药尚未起效,我听到那位端庄的中年女医生,突然对身边的实习医生说:“已经5年了,今天没有发现问题,他就算治好了。”声音依然冰冷,但我听出了一丝欢愉。
抗癌战争还在继续,癌症发病率还在增长。对中晚期患者来说,幸存率依然很低。
医学家的建议值得所有人认真参考:“我们应该专心于延长寿命,而不是消灭死亡。赢得这场抗癌战争的最佳方法,是重新定义胜利的含义。”
身为癌症患者,每多活一天,都是一种胜利。
(苦 荼摘自腾讯《大家》栏目,刘程民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