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收起左侧

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8587
主题
52
精华
0
墨水
138

发表于 2022-2-27 18: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世界上古老的文化相继消亡。只有中国文化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问断过的。这与中国的农业文明有关。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同化与多样性的特点,民族大融合和宗法制伦理血缘关系以及宗教哲学思想的互补、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等是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中国文化追求和谐,崇尚科学发展,在如今的经济危机中越发显示出其卓越和旺盛的生命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必将使人类走出困境。
关键词:中国文化;长盛不衰;原因;研究
记得有一次余秋雨先生在做客中央电视台“咏乐会”节目时,言及近来学术作为。他说研究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很有意思,并论及中国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在于不远征。笔者颇多感慨。研究中国文化,不宜像时下那样在局部末节作精雕细刻、发微求著的研究。而宜从宏观层面、历史视角来审视我们广博深邃的文化,要具有大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很多,“不远征”只是其中一个外在的表象而已,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谈及自己的一点心得,与余秋雨先生商榷,并求教于大方,以期解开中国文化长盛不衰之迷,这对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早期,的确有许多古老的文明存在并兴旺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比较通俗的说法有四大古文明古国。即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这些文明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都被外部力量无情地摧毁了,惟独中国古代文明长盛不衰,未曾出现断裂现象。尤为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到今天。不仅不见衰败之征兆,反而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经济危机仍在全球蔓延的时代,古老的中国在异化的西方文化面前,在应对金融危机之时所呈现的坦然与从容,使傲慢的西方人不得不低下他们高傲的头颅,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东方,来审视和学习中国文化。西方人惊奇地发现,在他们赖以为继的以宗教加科学为理念,以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技术革命为先导而催生的现代文明在使人类生产力进步的同时。也衍生出种种的毒瘤。外在环境的破坏和内在心灵的荒芜使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地球产生担忧,物欲横流的世界使人们找不到精神的家园,诚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加重了潜在的各种危机。而中国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所体现的抵抗外在冲击的内生力,使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头,率先从危机中复苏和振兴。这不得不使西方人从中国文化中来寻找答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浓重的忧患意识对现代工业化所带来的弊端无疑是一剂良药,科学发展、保护环境、建设和谐世界,不仅是中国的主题,也是世界共同的任务,地球不再是各自划分的自留地,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能够使人类能够走出困境,再现曙光。
文明即文化的程度,对古代文明的复兴不是历史的倒退,历史上每一次文化复古运动都带来一场划时代意义上的革命。中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不断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来实现的,欧洲十四至十七世纪的文艺复兴使他们从丑小鸭长成金发碧眼的女郎,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出,走向近代工业文明,也使他们得以赶上并超越中国,继而把中国远远地落在后面。文化与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不是同步的。在人类的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卓越的文明,至今我们还在这些文明的大厦下遮风避雨。向古代文化学习。能够找到解决现实困境的途径,能够滋润我们心灵的沙漠。那么。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可能就是打开神秘文化之门的钥匙。
我以为研究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应从中国特定的历史形态人手。
一、农业文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文明的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稳定性和强劲的生命力。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山,西方文化是水,中国文化象山那样的厚重和坚韧。虽说也有跌宕起伏,但总体变化趋缓。西方文化就不同。基于海洋的蓝色文明是那样的易于冲动和流逝,时而喧嚣,时而沉寂,从而使西方文化具有嬗变的特点。从欧洲文学史我们看到这一特点。依附于神祗的古希腊文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连年的内战和外来侵略的双重挤压下,欧洲沦入黑暗的千年魔咒。其后在地中海沿岸的亚平宁半岛上,意大利率先吹起了文艺复兴的号角,欧洲文化又星现出勃勃生机。经过了文艺复兴的人性释放,又进入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回归。浪漫主义的激情在欧洲的余温未尽,现实主义的大旗又开始飘扬。这种嬗变性体现了欧洲文化基于海洋文明的特点,即更具有开放的胸襟和探险的意识,他们在注重内心探索的同时,更注重对外在世界的开拓,几乎所有的探险家和地理大发现都来自西方世界就印证了这一点。
中国文化基于古老的农业文明,与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不同,依附于土地的中国农民缺少也不需要对外在世界的开拓精神和冒险意识,对家园和土地的眷恋使社会生活很少发生改变,鸡犬相闻,老死不想往来的生活更容易安定,使人缺少主动变革现实的决心和背井离乡出外冒险的勇气。从而使依附于土地的中国文化具有坚固的稳定性。像季节的轮回,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生生不息。所以。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长的。
另外,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生活也更容易滋生对未来的忧患意识。对大自然的依附性,使人们不得不遵从自然规律,实现天人合一。农业社会是靠天吃饭的。气候的变化和自然灾难的反复无常对人们的生活构成了威胁,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人们不得不予以防范。忧患意识在农耕文明中最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成为中国文人与普通百姓的最普遍的意识。我们看到,当美国人疯狂挥霍未来财富的时候,中国人却在拼命的攒钱,中国的储蓄率是世界最高的。这种忧患意识自有其优点,当经济危机肆虐美国的时候,在中国却相对平静很多。中国经济也率先复苏。
二、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同化与多样性的特点。民族大融合为中国文化的长盛不衰提供了条件
文化的“化”是一个动词,有变化、融化之意,有人给“文化”下定义,“文化就是让一个民族在遭受灭顶之灾后还依然能够顽强生存,并继续发展的力量”。
西方诸国经过战乱后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但以前的文化总是分崩离析: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都缺少一种将对方的文化同化的力量。昔日的希腊文明多么璀璨,罗马帝国多么强盛,如今还不是灰飞烟灭?欧洲的文化中似乎缺少一种凝聚力、包容性和持续性。反观我们的文化,经过的浩劫不可胜数,五千年下来,我们不仅保留了文化,而且同化了外族,使其纳入了中华民族,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强大的文化圈。金庸先生有一段话:“纵观中国历史,大概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我们的民族先是统一强盛。后来慢慢腐化。组织力量衰退。此时如果出现一些改革,那么就会中兴。如果改革失败了,或者自己腐化了,那么外族敌人就会入侵。在外族人侵的时候,我们民族有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外族的入侵常
常是我们民族的转机。历史上常常是外族人来了之后,我们华夏民族就跟它同化、融合,一旦同化、融合了,我们华夏民族就壮大起来,统一起来。其他国家民族遇到外族入侵,要是打不赢,这个国家或民族就会垮台。我们中华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但却很难被征服。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有一股韧力,一股很顽强的抵抗力量:另一方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它们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变成一个民族。我们的民族从此又壮大起来。”金庸先生所说的“一股韧力,一股很顽强的抵抗力量”,指的就是我们的“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文化自其发生期始,就呈现出多元化状态。至春秋战国时代,已形成了以地域为标名,以风俗习尚为分野的邹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三晋文化等。秦汉时期随着民族的大融合,国家的大统一,文化也在整合中趋向于一统化。但在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和秦汉帝国广阔的疆域,不仅仍保存着先秦以来的地域文化,而且溶人了北狄西域等异族文化。秦汉至明清,经历多次大规模的民族斗争和融合,使中华民族的血统更为复杂。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各种文化相互冲突激荡、融合融汇。在“和而不同”中发展。因此文化多样性,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源泉。
三、宗法制伦理体系和宗教哲学思想的互补加固了国家的根基
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状态,亦缘于中华民族血缘成份的复杂性。作为汉族前身的华夏族,并不是由单一的部族发展而来,而是在许多部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早在上古奴隶制国家出现前的时代,即出现了大致可以按地域划分的四大部族集群:由西而东的姜姓炎帝族、由北而南的姬姓黄帝族、由西而东的史前东夷族、由南而北的苗蛮族。它们从不同的方位向中原大河谷地和沃野平原汇集,逐鹿争雄,经过血与火的多次洗礼,黄帝与炎帝这两个最强有力的大部落结成了联盟,最终不仅造成血缘部落联盟发展为地域部落联盟,蜕变而为国家,而且也促使不同民族部落之间发生融合,遂产生了古华夏民族。作为华夏民族的主体——汉族,是吸收四方百族的血液营养而形成的。
西方的宗教往往是排他的,不是我辈者,被称为“异教徒”,是“异教徒”自然是另类,死了也要下地狱。宗教信仰的不同往往是引起争端和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中国文化中就不存在这一现象。土生土长的道家教派并不排斥外来的印度佛教,并相互融合。产生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儒家的人世和道家的出世可以互补共存而成为一个人的世界观,却不显得矛盾。但总体上儒家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即使各个朝代侧重不同,最能表征中国文化统一性的现象,莫过于儒家经学。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经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无一不渗透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文化在统摄和凝聚、规范多样性的中国文化,形成中国民族的共同心理。加固了国家的根基。
四、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也是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
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北依辽阔的沙漠,西面是一望无际的大山和戈壁,东南则是辽阔的大海,总体上是半封闭的。内陆的地理环境由于疆域极为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衣食住行方面,中国各地历来就存在很大差别,久而久之就形成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形成重农轻商的安土重迁的观念。正因为这样,中国文化在其发祥期,就显示出多元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人们出行的艰难,同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少对外界的依赖。从而使中国的文化内生力强。西方的文化是在对外界文化的兼并战争中你死我活的,对外的侵略是赖以生存的常态。中国文化从不主动出击,即使外族入侵,国土沦丧,中国文化可以凭借在封闭环境内练就的“内功”将其同化,并汲取丰富的营养,进而长盛不衰。
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还有很多,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能力和贴近自然、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规律的内涵都使中国文化与时俱进。未来的人类理想社会,应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社会,实现人类的“大同”世界并不遥远,中国文化在世界“大同”文化的构建中。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版。
[2]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4]孙以昭等,《简明中国文学史》,黄山书社,1993年5月版。
[5]王力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6]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7]林顿主编,《中国历史文明巡礼》,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版。
[8]赵有田,《论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中州学刊》1999年04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