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蛙在我国较多的少数民族中都有特殊的意义。蛙纹最早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中,从马家窑彩陶蛙纹,到成都平原金沙遗址蛙型金箔以至中国西南与南方各民族地区的青铜鼓蛙饰和带蛙纹的生活器具,延伸到文身、织锦的蛙纹造型,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记忆,承载着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意义和能够抵挡洪水、保护田园的神力无比的佑护神灵以及对月亮的崇拜。
关键词:民间织锦;蛙纹;文化内涵
我国的织锦绚丽精美,驰名古今中外,有“东方绚丽的朝霞”之美誉。其中我国的少数民族织锦是传统织锦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各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少数民族织锦竞放异彩。从织锦中的纹样和造型可以看到他们独特的民族风格,如苗锦图案中对龙与蝴蝶的大量描绘,;鸟纹在壮锦、侗锦中占较大比重;黎族以青蛙作为织锦中的主体纹样。其中蛙纹在很多少数民族织锦中都有呈现,说明蛙对各族人民的特殊意义。
一、 蛙纹造型的地域性
蛙是人类文明史上崇拜的古老动物。中华民族对蛙的崇拜源于先民对恶劣的自然灾害的祈福,历史久远,而且呈现出一条由北而南的传播路线:从马家窑彩陶蛙纹,到成都平原金沙遗址蛙型金箔以至中国西南与南方各民族地区的青铜鼓及文身、织锦的蛙纹造型。
蛙纹最早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中,在马家窑文化时期,蛙纹开始在彩陶的内壁和外壁上大量出现,并在这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演变出具有时代烙印的风格。马家窑文化早期,蛙纹样趋于写实,多饰于彩陶的外壁;中期(半山类型),蛙纹往往以似蛙非蛙、似人非人的蛙人合一的形式出现,有些学者将其冠名为“神人纹”[1],这一时期蛙纹趋于意向;晚期(马厂类型)的蛙纹则已经蜕化为形如“w”或“M”的几何形图案符号了,向抽象化发展。
在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两枚蛙型金箔(2001年发掘)的蛙缩头,两只圆眼并列,身型类亚字,四肢两两相对弯曲向内卷。这两件金沙遗址的蛙型金箔的形状类似马家窑彩陶后期马厂类型的蛙肢纹基本模式。
而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广泛流传着许多与崇蛙有关的习俗,各民族织锦纹样中蛙的造型也各具特色。我们在黎族妇女的文身和服饰中看到的人物纹、动植物纹,以及几何纹几乎都是与蛙形有联系的,多为线形的抽象的青蛙纹,经过长期的演化发展,变成了几何的“回”形纹样;苗族蛙纹常常是提炼夸张的几何图案——方头、一对曲折而有弹性的长腿,对称排列在两边,省略了前腿,或者是菱形、抽象的云勾纹;瑶族织锦中的蛙主要是单线条,并以俯视的角度出现。单独的蛙型成长方形,前后各两只对称的匀长的腿。而人蛙合一的连续性构图是以蛙字形的拉手的人形来代表自我,作为护符或替身,可帮助抵挡一切灾难,是人类最初的自画像,也表达了人类从对自然的崇拜过渡到对自我的崇拜;青蛙在壮族人民心中,是一种能够与天地相通的神灵,能够保丰收和促进种族的发展繁衍。因此人们把青蛙铸于铜鼓上以通天地,并且在红水河流域一带盛行着“蚂蜴节”。
二、蛙纹表现的历史文化记忆
美国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认为:“世界上众多民族的艺术品,从表面上看仅仅是单纯的形式装饰,而实际上却同某些含义相关联。”[2]如原始彩陶艺术品中的蛙纹、龟纹、鱼纹、人面鱼纹等,在我们今天观赏这些艺术品时,不仅仅是它们单纯的图案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因为它本身所含有的意义而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原始先民的蛙崇拜观念源于蛙本身的形态或独特的感知能力对人类的启发。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由于环境恶劣,生存力低下,人类只有最简单的生存繁衍的期望,而蛙的肚腹浑圆,产子繁多,与孕妇的腹部形态及其相似,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人类出于对死的畏惧和对生的崇拜,自然而然地把青蛙当作崇拜对象,以祈求后代繁盛,因此,蛙具有了最原始的生殖崇拜的象征意义。
到了农耕生产时期,生产力以及人们的观念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天灾仍然频繁,雨水对农作物的丰欠影响很大,人们除了祈求人丁兴旺,也希望家园平安,风调雨顺。蛙对天气的变化非常敏感,人们发现通过蛙鸣声调的变化可以预知雷雨是否即将来临,近期是否大旱等。这无疑引起了先民的想象,认为蛙具有呼风唤雨的神力,将它们看成是能够抵挡洪水、保护田园的神力无比的佑护神灵来崇拜,于是“把对雨水的依赖汇集到青蛙身上,形成了蛙崇拜”[3],并有了“祭蛙求雨”这种古老的祭祀习俗。直到今天,居住在广西红水河上游地区的壮族还有这一盛大传统节日——祈雨的蛙婆节。后来蛙的形象又逐渐演变为代表月亮的蟾蜍,认为月亮的圆缺变化是因为月宫里的一只蟾蜍吞吐而形成的。以上可以看出人类对蛙产生的生殖崇拜、图腾崇拜、月亮崇拜的原始宗教哲学思想。
三、 民族情感的传达与文化意义
蛙是一种古老的图腾,曾主宰和支持着南方各氏族部落。远古先民对青蛙或蟾蜍具有特殊的情感和祈求。蛙神崇拜是原始先民对生活现状的美好祈求和原始的宗教观念的产物,亦对各民族的艺术文化影响很大,在图画、音乐、装饰、舞蹈等方面均有表现。各民族的蛙造型各异,反映了各民族各自的情感取向。但相同的是,都把蛙看作是祭祀求雨的神灵和女性生殖的象征,我们可以在流传下来的织锦艺术中感受到先民对于蛙的特殊情感。
在苗族传说中,蛙是雷公的孙女,被派到民间视察民情,为保风调雨顺,作物丰收,人们祭祀青蛙,因此有了“蚂拐节”。广西苗锦的“蚂拐纹大花锦”中的蛙纹提炼夸张成为方头、一对曲折而有弹性的长腿,纹样构成大气,构图完整丰满;对蛙的崇拜在壮族、侗族民间的影响很深,广西壮族地区的“蛙婆节”就是一种祭蛙求雨的仪式,与苗族的“蚂拐节”相似。广西花山崖画,长达二百多公里,有人像1300多个,人物均作双腿半蹲,双手弯肘上举的蛙形舞蹈形象,表现的是对蛙神的祭祀场面;黎族民间传统观念中蛙是母爱的表达,它多产子,善抚育。创造的蛙神则是男性,形象英武,有辟邪驱疫的能力。他们还把蛙视为自己的始祖,将蛙纹刺于身体上,死后便能归依祖宗,也表达了对先祖的怀念。黎族的蛙纹造型夸张,省略了前腿,增长后腿,巧妙的表现出了青蛙跳跃的动态特征;瑶族织锦中的蛙纹以单线条为主,前后各两只对称的匀长的腿,以人蛙合一的拉手的人形形象作为可以抵挡一切灾难的护身符和替身。因此,织锦中的蛙纹纹样及其造型,不仅是一种图案艺术,更寄托着人民美好的愿望,是人民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映射物,承载着我们的民族性格,也反映了人民的意识形态。
从蛙图腾的流传地区可以看出,蛙是南方各民族中流行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图腾之一。是出于人类繁衍、发展的需要而存在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造型与悠远意境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是我国各民族发展史与美学史的重要史料。(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朋川.半山、马厂彩陶上的神人纹[A].中国艺术(第5期)
[2]弗朗兹厄斯.原始艺术[M].金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59
[3]杨知勇 .从青蛙骑手的诞生谈图腾艺术的演变 .民间文学,1986 (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