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青年教师是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建设和发展必须依靠的生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高校发展的未来。但由于社会、工作、生活和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通过研究中国不同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调查问卷,分析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维护和促进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296—02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也迅速提高,高校较高的学术要求和科研竞争使高校教师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青年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很多方面具有普遍的相似性,他们由于年龄特点、个人修养、教学经验、职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比其他年龄段教师承受更多的外在期望的压力及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身心备受困惑[1]。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中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左右[2],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还面临着职业适应、社会适应、自身专业能力提升、婚姻、住房、家庭安排、职业定位等等诸多挑战。近年的一些研究和实践表明,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因心理因素而导致的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有些心身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癌症等已成为危害高校青年教师的杀手,英年早逝的现象时有发生。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过大问题日益突出,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欠佳的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一、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
结合黑龙江省、山东省和河南省部分地区高校调查结果[3~5],从总体上看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中国社会文化较高层次的群体,其身心健康水平较高,心理素质较好。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青年教师期望值不断提高,高教系统的全方位改革,竞争渐趋加剧,精神上的高度紧张和应激情绪状态的出现,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令人担忧的状况。概括起来,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适应不良症状:青年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对教师角色、学校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从而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2.生理—心理症状:从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上看,青年教师心理不健康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
3.人际交往症状:青年教师不健康的身心症状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
4.神经官能症状:神经官能症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高度紧张,致使大脑机能活动暂时失调而造成的心理疾病的总称。在青年教师中常见的主要有神经衰弱和强迫症两种表现形式。
5.职业行为症状:主要表现为职业情绪耗竭,成就感降低,对教学完全失去兴趣,工作不求进取,甚至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
二、影响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1.社会期望过高: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带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要从德、学、才、识方面示范于学生。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博学多才、儒雅风趣的君子和淑女形象展示于人。这种角色期望使青年教师内心苦不堪言,感到压抑,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甚至有意识控制正常的需求和行为。青年女教师尤甚,主要原因男女在社会化过程中角色培养的差异性,使他们面对同样的社会要求时易产生心理冲突;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工作与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模式的转变,使得教育的性质和心理发生了变化。学生觉得自己花钱获取知识,理应向学校和教师提出服务要求,这使得学生对教师缺乏必要的信任与尊重,没有敬畏感,青年教师也因此对教学工作失去了神圣感,产生失落情绪。
2.竞争压力大: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成为高校发展的关键所在。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学校内部进行了教师聘任制、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等一系列改革,这种改革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一系列改革中,高校普遍采用教授、导师轮流坐庄、按名额分配、由领导指定等办法,这种模式无疑挫伤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青年教师在这种机制中的劣势尤为明显,普遍感到困惑、茫然。
3.福利待遇差距大:随着高校收费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校教师收入的增长。目前,高校分配制度多以职称高低和承担科研课题的多少来分配,大多数青年教师职称较低、承担的课题较少,所获报酬也相应较低。由于高校扩招,教师严重短缺,青年教师授课任务重,身体超负荷运转。青年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却获得相对较低的酬劳,更加重了其内心的失落感、挫折感,逐渐对教学失去兴趣,不自觉成为高校校园内特殊的打工族。
4.人际交往狭窄:首先,从教师的工作性质看,教师工作繁重,工作性质相对封闭,每天接触的只有同事、学生、家人,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社会交往的单一,使青年教师遇到困难时,更加感到孤独无助、束手无策。其次,教师这一职业的长期性与示范性、创造性与情感性以及教育对象(学生)的多变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对青年教师而言,由于社会阅历浅、自我意识强,傲视一切、有恃无恐,其结果在现实社会中碰壁较多,造成自我伤害较多。再者,青年教师缺少外出进修、开会、交流的机会,缺乏对新事物了解、接受的机会,也缺少自我发展的动力,更缺少职业倦怠和不良情绪宣泄的渠道。
5.其他因素: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部分青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特别是女教师尤为明显。
三、维护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1.学校要关注青年教师健康,从精神上减压:一是以人为本,建立宽松、和谐的教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师实绩考核制度,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青年教师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心理得以松绑和减压。二是经常与青年教师沟通,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疏导不良情绪,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教学工作中。三是多给青年教师提供外出进修、交流、再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获得一种成就感,增强工作的信心和激情。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其次,青年教师应积极走出个人小天地,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加深情感交流、消除工作误会,培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增强集体凝聚力。再次,青年教师在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的同时,还应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加强耐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对自己不苛求,对别人不妄想。
3.正确认识自我:一方面,青年教师要学会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要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由于主观理解所带来的偏差。另一方面,要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并肯定、尊重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此外,要实事求是地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尽可能使理想与自身能力和现实生活接近,更要克服文人相轻的传统思想。最后,遇到挫折时,要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禁止、自我激励、自我解脱,正确对待工作、生活中的得失,使自己拥有一个平和、健康、永葆激情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海翔.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75.
[2]高芸,等.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及控制策略研究[J].湖北杜会科学,2007,(6).
[3]王晓英,张明.心理测量与心理诊断[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2-284.
[4]庄国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07,(5).
[5]李军霞.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及压力应对方式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9,(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