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胡钧的手机里,现在还留着当时自学物理、化学时啃下来的各种符号:α是“阿尔法”,β是“背他”,λ是“拦姆达”……除了搁下了三四十年的物理、化学,胡钧还自学了建筑节能、环保、生物医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为了尽快掌握科学知识并且坚持长期学习下去,胡钧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生活时间表:早上5点起床,看两个小时书,然后出去锻炼半小时,回来吃早饭,上午再继续学习两个小时,下午或晚上还要学习两个小时,即便是节假日也不停止。
这种近乎苛刻的退休生活,给胡钧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的大门。他往返于图书大厦和各大高校图书馆之间,跨行业、跨学科储备专业知识,为自己充电。一位体育老师,愣是在节能环保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10年打造低碳小屋,集成百项技术
经过近10年的沉淀和积累,胡钧把自己居住的80多平方米的家改建成了含有103项节能技术的“低碳小屋”,其中“多功能空调窗帘盒”“门窗框散热器”“阶梯组合太阳能利用装置”等22项技术获国家专利。据测算,这个低碳小屋节能超过75%,一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吨以上。低碳小屋为胡钧赢得了“低碳老人”的称号,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而背后是他孜孜不倦的探索。
比如门窗框散热器,胡钧为此耗费了6年时间,产品升级了5代。在胡钧的工作间,工作台上整齐地摆放着天平、显微镜、各种试管试剂,还有早已翻旧了的《物理学》《发热学》等专业书籍。“我觉得与外界相连的窗户是一个耗能的漏洞。在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中接触到‘空气幕’的概念,我就想,如果将散热器变成门窗框,是不是就能给窗户加一层空气幕,更好地将冷空气隔绝在外?那不就能更好地取暖了吗?”
胡钧说,最初他想把窗框整体做成散热器,也就是说,窗框就是暖气管,热水在里面走。为了打造出自己设想中的窗框暖气片,光开模费胡钧就花去了好几万元。这种厚重的窗框是纯铝浇铸焊接而成的,试用时,在同样条件下启动,室内温度1小时左右就能达到18℃,用传统暖气则需要两小时。效果不错,成本却令人咋舌:按照这种方式,最终成型的每个窗框散热器的成本大约是3万元,根本不具备实用推广条件—谁家也不会愿意花这么多钱去改造自家的窗框。
但胡钧坚信他的思路是对的,于是开始了各种尝试:采用扣盖和扣座组合的方式,成本依旧居高不下;不要扣座了,直接挂墙上,效果不好……这一琢磨就是6年,直到研制出第5代门窗框散热器才算技术成熟,成本也成功地降了下来。胡钧为这一设计申请了专利。
现在的门窗框散热器是什么样呢?记者看到,在低碳小屋的门窗框边上有一圈有着小孔的白色金属框,卸下一块金属框,金属框底座上有几排卡扣,可以将传统的暖气管排布在内。不过胡钧用的热能来自太阳,金属框内蜿蜒着红色的电缆,连接着窗外的太阳能电池板。
“改造很方便。框体我用的是铝合金,成本也就几百块钱。”胡钧说,他的门窗框散热器获得了国家发明展会金奖,不占空间、节水、节约材料,维持室内温度的效果和传统暖气相差无几,对自采暖用户来说,尤其是在经常开关暖气的情况下,节能效果非常明显。如果配合阶梯组合太阳能利用装置,用太阳能转换的电就能提供很好的供暖。
低碳小屋建成后,不少单位、个人前来参观,他都将这项技术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大家。据他所知,一些办公楼、酒店已经开始尝试采用门窗框散热器。
除了门窗框散热器,为调控室内温度,胡钧还在墙上“藏”了一项技术:他把自己发明的一种相变装饰材料涂在墙上,这种神奇的材料可以自然吸收、储存和释放太阳能,温度低时它放热,温度高时则吸热,从而使墙体具有保温储能的功能。这样,即使夏天,小屋里的温度也在25℃左右。胡钧笑着说:“这屋里的空调已经成摆设很多年了。”
年过古稀,环保路上继续忙碌
用瓦楞紙搭成能承重160斤的书柜;用汽车隔热膜做窗帘,充分隔绝室内外热量;沿着炉火设置一圈抽油孔,让油烟没等冒上来就被抽走;卫生间水池设有机关,脏水从左边流走,净水从右边流入储水箱……在胡钧的低碳小屋,各种节能发明随处可见。
为了方便大家参观,胡钧和老伴儿现在搬到了女儿家居住。如今,低碳小屋已经成了社区科普活动站工作室和社区的科普名片,接待了海内外参观者近万人。除了坚持节能环保技术研究,胡钧还不忘推广节能技术、宣传节能环保知识,先后撰写了100多篇有关节能减排的科普文章,为社区撰写科普教材,还应邀到机关、团体、学校、社区举办科普讲座300多场。
建起了低碳小屋,胡钧并没有停下脚步。这些年来,他依旧在不断探索节能环保技术,一项专门针对装修污染的专利技术—生物工程泥子,就令他颇有成就感。
胡钧的灵感来自中国的古老智慧。“中国古时修建城墙、宫殿,用糯米、芋头、土豆等纯天然植物做胶黏剂。许多古老的建筑一直矗立至今,证明纯天然胶黏剂是可行的。”胡钧告诉记者,现代泥子中的胶黏剂是化学成分,基本上都存在释放甲醛的问题,他就想用天然原材料做出同样效果的胶黏剂。大米粥、江米粥、土豆淀粉……胡钧对这些曾经出现在史书中的材料一样样进行了试验,但是都没有成功。这种一样样试验、一样样否定的过程持续了一年多,直到爆米花给了胡钧灵感。
胡钧把粉碎的玉米粒装入膨化机中膨化,玉米碎粒的体积可膨胀两千倍左右。巨大的膨胀压力让玉米碎粒形成无数细微的海绵状结构,得到的膨化玉米淀粉可直接作为胶黏剂使用。用膨化玉米淀粉代替化学胶黏剂制作的泥子,没有了甲醛的隐患,还不影响使用效果。生物工程泥子研发成功伊始,就有人来找胡钧购买专利,胡钧却把这个专利配方公布在了网上。
“装修污染涉及千家万户,我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技术,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不会释放甲醛的泥子走进千家万户。”胡钧欣慰地看到,目前国内外很多产品如环保涂料、环保油漆、环保建材、环保家具等都在利用生物工程泥子的原理,越来越多的环保产品在涌现。
活到老,学到老,创新到老。现在,74岁的胡钧依旧不服老,还在继续他的研究。他把视线投向了更大的空间。他研制的石墨烯生物电池已经获得了专利,在利用科学方法代替石化能源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别看一直在钻研技术,生活中的胡钧可不是“科学怪人”。他会为妻子演唱自己作词谱曲的《天赐良缘》;会担任科技馆志愿者,给更多的人讲述科学故事;还会在社区活动中忙前忙后……“我父亲是原宣武区一所学校的校长,从小他就告诉我,人活着要有价值。‘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动力就来自这里。即使退休了,也要活得有价值。”胡钧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