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收起左侧

徽州古村落的公共空间研究与新农村建设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1318
主题
43
精华
0
墨水
122

发表于 2022-2-27 18: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共空间,一般是指能够容纳人们的公共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物质空间。与城市不同,农村地区聚落的面积相对比较小,人口相对集中,因此农村聚落中的公共空间往往更能反映该村落的整体特点,研究农村公共空间也对提升村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的类型
徽州古村落的公共空间是以村落基本架构为基础进行划分的,因此村落的形态决定了公共空间的形态。绝大多数徽州古村落基本呈现依山傍水、房屋紧凑、道路狭长的特点,古村落的公共空间按形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点状,主要包括水井、泉眼、大树、凉亭等;线状,主要包括道路及沿路人工水渠、小巷、桥梁、河岸低地、连片码头等;面状,主要包括公共的戏台及看台,公共的祠堂、书院以及旅游开发后的其他公共建筑等。
根据不同的空间功能,又可将公共空间分为休闲娱乐空间、交通运输空间、教育学习空间、旅游观光空间四类。由于农村聚落中村民的活动具有复杂性和主观性,这几类公共空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现象,比如村民喜爱乘凉的大树可能就矗立在路旁,这就体现了休闲与交通空间的交叉;同时,这些空间也会不断地进行相互转化,比如那些曾经作为村里学堂的老屋,在经过旅游开发后面向所有公众开放,就由教育学习空间向旅游观光空间转化。由于公共空间的概念本身就是人类的主观空间概念而并非客观存在的实体空间,各种空间之间的交叉与不断演替能够体现出个体间、群体间的感知差异。
旅游开发背景下徽州古村落的演变与转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徽州古村落的公共空间必然发生过许多变化,在此,笔者将着重讲解由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公共空间演替。笔者认为,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演替形式主要有两种,即新公共空间的产生和旧公共空间的功能转化。接下来,笔者主要以调研过的宏村、许村等古村落为研究对象,对以下几种演替形式系统地进行讨论。
新公共空间的产生,这种演替形式主要出现在旅游开发程度较高的古村落,如宏村。此形式应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未利用空间的新建,另一种是非公共空间向公共空间的转化。
先讨论未利用空间的新建,比如宏村村口新建的大停车场、商店、公共厕所、售票处、餐饮店面等,均属于这一类全新产生的公共空间。它们的出现并没有直接介入村落原有的公共空间,且选址往往在村落外围或村内原有的未开发区域。相应的,这种公共空间的参与者也往往不是当地村民,而以游客为主,成为从事服务业活动的空间,与一般的村民活动脱离开来。另外,非公共空间向公共空间的转化,基本上都是由私人空间向面向游客的旅游空间所进行的转化。宏村的汪氏家族、许村的许氏家族,他们所拥有的许多民居建筑和宗室祠堂,外来者是不允许进入的。而在古村落进行旅游开发之后,原本作为私人空间而存在的空间,许多被来往游客所占领。空间的基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所承担的功能也由供私人家庭日常起居、生产生活、纪念先祖宗族,变成了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播。
旧公共空间的转化也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原有公共空间的兴起与加强,另外一种是原有公共空间的衰退与消失。
先讲旧空间的兴起与加强。第一类是原有功能基本不变的公共空间,比如各个古村落的街道、凉亭等,仍然保持着原有的交通、休闲的基本功能,而由于游客的大批到来,显得更加繁忙拥挤了。以许村内的高阳桥为例,该桥设有顶,既可遮风避雨又可乘凉消暑,且桥面较为宽敞,因此桥内设有长凳,专供人闲坐休息之用。第二类是原有功能发生较大变化的公共空间,比如村落内转型商业化的街道和转型旅游开发的古戏台等。前者作为原本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公共空间,凭借着与游客相对较近的选址优势,逐渐向商业街转化,从单纯的粉砖黛瓦到店铺林立,这样的景观转变就直观体现了其功能重心向商业偏移;后者早已无法承载真正的戏班子,原本的娱乐实用价值不复存在,转向单纯的旅游观赏功能,令游客驻足的也不再是乐声,而仅是其特有的建筑特色。
旧公共空间的衰退与消失,不得不说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现象。渔梁、屯溪一带的老码头,曾经是无数商人、渔民和消费者共同的公共空间,以及商业运输的中转站、商品运输和销售的集中地。而由于近代徽州水上商路的颓败,古村落的码头最终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在旅游开发的进程中,因为码头本身的旅游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相较于其他的古建筑、古遗址而言比较低,没能受到游客和当地人的青睐。最终,建构在商业繁荣基础上的老码头的公共空间,随着徽州水上商业的没落一同消失在历史中了。
公共空间的转化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指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徽州的古村落公共空间转变进程,归根结底也同新农村建设一样,是适应现代的要求,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进行的改造,对徽州古村落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至少应有以下三点:
1.继承传统公共空间构造中人地和谐的思想
宏村水系的构造不仅充分利用了西溪的水资源与水动力,巧妙地联通起了全村网状的公共空间结构,更是通过流水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集灌溉、排污、防火、制造景观等功能于一身。这样巧妙的规划与实用的设计,使得整个宏村在文静中不失活力,特别能体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相处的理念,是经典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在设计规划中沿袭这种人地和谐的思想,美观与实用兼备、人类与自然统一,这不仅可以体现生态文明科学,还能够与徽州古村落的建设传统相呼应。
2.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适度进行现代化开发
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注定无法避免产业转型,而徽州古村落在向旅游业转型期间,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地,即开发与保护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一方面,进行旅游开发,大量游客的拥入必然会对古村落的原有建筑设施造成一定的破坏,古村落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因此过度商业化,空间被游客占领;而另一方面,如果封闭保护,让古村落完全不对外开放,又会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使本地保护难以得到资金支持,古村落村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古村落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注意掌握开发与保护的相对平衡,尽量去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例如,在商业开发过程中,鼓励和保护地方性产品进入市场,在古镇售卖诸如歙砚、徽墨等具有徽文化特色的产品,既能保证收入,又与当地的旅游特色和文化底蕴融为一体,避免商品过度泛化和去地方化。
3.以人为本,重拾传统公共空间的构造
徽州古村落的公共空间常常表现为以宗祠为中心的布局形式,体现了尊者居中的思想,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现代农村,这种宗族聚居的现象依旧存在。新农村建设不是全盘革新,对于那些能体现地方特色、增强当地村民凝聚力的祠堂、族谱,也应该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据了解,在宏村建成初期,当大多数村民都同属一个宗族时,祠堂就是全村人的公共空间。在长期的发展中,它才随着宗族变迁与部分人隔离开来,并最终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祠堂大多成为旅游观光的景点,仅仅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实际上是宗族观念淡出的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展望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时强调:“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在推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等“硬件”工程的时候,不应该割舍当地人自身的因素,更不能遗忘以人为本和重拾传统特色文化等“软件”工程。
研究小结
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徽州地区古村落林立,且大多保存较好,许多村落至今依然能基本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而近些年随着文化旅游开发热潮的滚滚而来,许多古村落开始进行内部结构调整,村民的生活也因此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农村聚落的公共空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笔者希望通过此次探讨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演进过程,对比徽文化繁盛时期与旅游开发时期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在选址、功能、参与者等方面的不同,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以期对当前徽州古村落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有些许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5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