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对中国各省的生态赤字进行等级分类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3年承德市林地、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处于生态基本持平状态;草地处于中度生态赤字状态;化石能源用地由1995年的轻度生态赤字逐渐变为2007年的中度生态赤字,而2013年处于较严重生态赤字状态。以上数据说明,在现有人口和消费水平情况下,承德市的生态需求程度已超出了其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的阈值,其发展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或是依赖从外部输入生态资产来弥补当前生态供给的不足。按此趋势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资源的消费和占用将会进一步增大,生态赤字将逐步增大。因此,承德市亟需采取相应的减赤对策以缓解当前问题。
2.4.2承德市与京津冀地区横向对比分析
将承德市1995-201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盈余/赤字分别与全球、全国2008年的水平以及1996-2011年京津地区的生态足迹平均值进行比较,情况如图3所示。从人均生态足迹上看,承德市1995-201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是全球和全国2008年水平的71.61%、92.07%其在京津冀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也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北京市、河北省以及天津市1996-2011年平均水平的62.29%、94.53%、74.01%,与北京、天津相比较小,但基本接近河北省的平均水平。从人均生态承载力来看,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和全国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1.80 ghm2/人、0.87 ghmZ/人,承德市1995-2013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仅达到全球、全国水平的19.18%、39.69%;在京津冀地区,承德市1995-2013年的平均生态承载力高于北京、天津市的平均水平,而略低于河北省的平均水平,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1996-2011年平均水平的2.4倍、2.0倍,是河北省1996-2011年平均水平的79.27%,这与承德、北京、天津之间的社会、自然、经济等发展不平衡有一定的关系。从生态盈余/赤字上来看,承德市1995-2013年的人均生态赤字高于全球与全国水平,分别是全球及全国2008年水平的1.8倍和1.3倍:在京津冀地区,承德市1995-2013年的平均生态赤字最低,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1996-2011年平均水平的53.65%、65.20%和98.66%。因此,从全球以及全国尺度来看,承德市发展相对不可持续,而从京津冀地区来看,承德市1995-201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最小,与其对应年份的人均生态承载力虽然比北京市、天津市大,但仍低于河北省的平均水平,对减少京津冀地区生态赤字的贡献率不大。在保持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仍需要大力推进城市生态建设,扩大生态承载力,除了要缩小本市的生态赤字以外,还应履行好其推动京津冀地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职能,这也是承德市建设京津冀都市圈生态屏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3.结论与建议
1)承德市1995-2013年生态足迹分析表明,承德市总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状态。5类土地所占比例极不平衡,化石能源用地是导致承德市生态足迹增加的主要原因。总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下降趋势,耕地和草地对生态承载力的贡献率最大,两者累计超过90%。
2)承德市1995-2013年以来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减少,说明承德市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从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来看,耕地、林地、草地、化石能源用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建筑用地基本不变,水域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
3)承德市1995-2013年生态赤字不断增大,2013年是1995年的2.44倍。承德市林地、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处于生态基本持平状态:草地处于中度生态赤字状态:随着城市发展,化石能源用地从中度生态赤字逐渐变为较严重生态赤字状态。
4)承德市1995-201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处于较低水平。承德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略低于河北省的平均水平,其生态赤字均高于全球及全国水平。承德市发展相对不可持续,承德市亟须转变发展方式。
基于以上分析,承德市亟需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来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现状,使其成为京津冀都市圈中生态发展的推动城市。首先,要通过科技创新、技术升级等手段,转变承德市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循环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其次,要加强区域生态建设,提高生态承载力;最后,要加强居民环境教育,依托一系列生态文化载体,加强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和政策宣传,培养公众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居民参与共建低碳社会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