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不适应新环境。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大学是首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开始。高中之前的学生们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除了学习之外不需要担心过多的问题,父母早已为学生们解决好一切。而突然之间,这样的生活模式变成了“孤独、弱小又无助”的独自面对困难挑战,这样的心理落差难免使得初入大学的学生们无法适应,于是出现紧张、焦虑、失眠梦多等情况,或是因为害怕受到陌生人的伤害而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烈,这些情况都是无法适应新环境的表现,也为学生在后续阶段出现心理问题埋下伏笔,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初始阶段。
不适应压力。大学生面临的第二个心理问题是无法正确面对压力。俗话说化压力为动力才是处世之道,但是心智发育并未完全成熟、还处在心理建设期的大学生们无法正确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确实为其学习生活增添了烦恼。高中之前,学生們受到的教育是老师手把手教学的学习模式,出现不懂不会的问题随时会有老师同学在身边辅导,而步入大学后,课堂学习成为大学生活的一小部分,同样的问题需要自己动手查找、老师不再是学习的催促者与鞭挞者,全凭学生自觉。这样,部分同学脱离了老师的管教、平时不积极上课学习,在期末考试时不会的问题又很多,面临的突如其来的压力着实让其无法喘息。同样,大学生也面临着找工作、考研、出国深造等各方面的压力。
由于情绪波动造成心理压力。大学生活除了学习之外还有更多精彩的活动等着大家,比如“校园十大歌手”“朗诵比赛”等。组织活动经历着从方案到策划到选址到展开等一系列过程,中间任何一个步骤的失误都将对活动造成不利影响。而参加活动策划的学生在各个阶段都可能出现由于想不出新点子、联络不到参赛者、场地洽谈出现问题等等突发情况,难免出现情绪波动为其带来巨大压力。此外,大学生在面对男女关系方面出现的情绪波动现象更是无法忽视的,这些现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阶段性特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即在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同。例如,前文提到的适应性问题,这样的问题大多出现在学生步入大学的初始阶段,一段时间的接触、交流,这样的问题便得到解决,而出现压力的情况一般出现在期末考试前、工作内容出现较大变动等。有数据显示,正处在大一大二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多为学业问题与人际关系问题,而处在大三大四阶段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多为工作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总而言之,在不同的阶段,学生会面临不同的心理问题。
困扰型特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困扰型特点。心理问题分障碍性、疾病型、困扰型三种,与前两者不同,“困扰型”心理问题具有时间短、通过自我调节可以较快解决的特点,不需要借助医疗救治、医疗手段就可以解决。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困扰,是在面临考验时出现情绪波动的正常现象,通过自我疏导、情绪化管理等途径可以较快解决问题,“来的快、去的快”。而障碍性与疾病型心理问题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
累积性特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累积性特点,即出现心理困扰并不是一时间造成的,而是由于之前的问题未曾解决却又出现新问题,这样不断积累引发的。这一点再从大学生初入大学出现适应性问题来说,不少学生在初高中养尊处优、自立自理能力较差,只是有了父母的照料这样的问题并未表现出来,可一旦到了大学,在新环境中缺少了父母的陪伴,面临着洗衣服、交电话费等现实性问题,自理能力不足的问题马上变成阻碍其前进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出现心理压力、情绪波动现象也是由于问题堆积导致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观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自我适应性特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自我适应性特点。出现心理困扰现象是正常的,是人生在不同阶段无法避免的问题,但绝大多数问题可以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协调来解决,并不需要借助医疗办法缓解。例如,学生在期末考试周出现压力较大情况时,通过抓住重点、及时复习、与身边同学共同探讨等途径可以马上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压力问题迎刃而解。总之,出现心理困扰是大学生不可避免的问题,伴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心智的成熟不断被化解,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也不断提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精准分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对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精准分类。概念模糊、评价失误是教师在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极易造成无病生非现象,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针对心理问题不同程度氛围的障碍性、疾病型、困扰型的特点,高校教师要善于区分不同问题的不同表现,对症下药,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问题,促进个体发展。
构建专属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构建专属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健康问题。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老师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供服务,然而,大多数的心理咨询室并未发挥太大作用,只是有学生来时提供服务,未做到全方位关注学生发展动态。基于此,心理咨询室可以利用大数据,实时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利用公众号等媒介提供心理咨询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解决问题应该是从始至终的,不应该只关注某一时间点。
有效发挥思政教育课作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课的作用。我国广大高校都有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公共基础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高校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一方面要紧扣课程标准,构建体系完备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学到满意的知识;另一方面,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潜移默化的促使学生不拘泥于眼前的问题,找准方法,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促进自身心理问题的解决,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视自我调节方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生重视自我调节方法。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学生心理问题各有特色,而最了解问题所在的也是学生本身,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生重视自我调节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要多反思、勤思考,善于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找准可以进步的着力点,不断完善自身的缺陷;当心理问题发生时,做到不慌张,沉着镇定,敏锐的察觉到问题之所在,通过自我调节的方法将问题化解。
推进网络心理安全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推进网络心理安全教育工作。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查询资料的主体,除了查询课堂知识外,工作招聘、身体健康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答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同网络心理安全教育出发,建立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并设置“树洞”、“小秘密”等模块,让学生们在匿名的情况下主动解决自身问题,利用现在科技促进学生更好成长。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极易受到由于无法适应新环境、失恋、突如其来的压力等带来的情绪波动,且其心理问题具有阶段性、困扰型、累积性等特点,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路径,通过分类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咨询室等途径积极引导大学生直面心理挫折,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娜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智库时代,2017(14):149+151.
[2] 高婷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13):57-58.
[3] 耿娜.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9):82+84.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