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0
收起左侧

加强高校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初中生

Rank: 3

积分成就
UID
5256
主题
55
精华
0
墨水
146

发表于 2022-2-27 19: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快速增长,国内部分一流高校相继出台了针对专职科研队伍的一些规定,为促进专职科研队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高校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几所研究型高校在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对今后如何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专职科研队伍 高校 研究型大学 人事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快速增长,国内部分一流高校相继出台了针对专职科研队伍的各项规定和措施,为促进专职科研队伍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专职科研人员长期在科研一线工作,具有独立开展和参与科研项目的能力,一般不参与高校教学工作,以科学研究为本职,专门从事重大专项研究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职科研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攻坚克难,有利于解决重大项目中的难题,实现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专职科研队伍是提升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力量。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各高校的专职科研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管理水平上还有距离,仍处于探索阶段。1高校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发展历程
2009年2月国家多部委(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共同颁布了《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09]97号),鼓励开展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吸收高校毕业生,促使科研项目日益增多的高校有效扩大了专职科研队伍[1]。2010年3月,科技部、教育部和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工作的通知》(国科发财[2010]20号)[2]。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在“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一节中,首次明确提出在高校“建立多种形式的专职科研队伍”[2]。2011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并于2012年正式启动。该提升计划将高校的科研工作提到了崭新的高度,提出高校科研实力的提高是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石[1],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重要的工作。以上政策支持大大促进了高校专职科研队伍的多样化发展,一些研究型高校陆续出台了关于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办法,并且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1 国内几所大学目前的建设情况
近年来,着眼于提升高等学校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争创世界一流的办学目标,国内部分一流高校相继出台了针对专职科研队伍的一些规定,在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截至2017年底,清华大学大部分院系已完成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标准明确、权责清晰、评价公正、流动有序”的教师分系列管理制度[3]。根据岗位职责,全校设置教研、研究、教学三个不同职务系列,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实行不同的支持模式,鼓励各系列教师立足本岗位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研究系列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职务系列,设置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岗位[3]。研究系列岗位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来设置,应聘研究系列人员应满足学校相应职务人员的引进要求。浙江大学2009年启动“1311人才工程”,提出建设一支2000人规模的专职科研队伍[2]。2010年12月,浙江大学出台了《专职研究队伍人事管理暂行办法》[2]。2011年在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专职科研队伍发展规划,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与浙江大学学术地位相匹配,能承担国际及地方重大专项科研任务的专职科研队伍[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2011年开始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推进教师分类管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先后出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岗位聘任和分类管理实施方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关于加强专职化研究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探索专职科研队伍建设[4]。2010年,南京大学开始实施“2331”人才工程,出台了《南京大学专职科研系列岗位聘任办法(试行)》《南京大学关于加强博士后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的建设正式起步[5]。
2 发展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很多研究型高校纷纷出台各项政策,吸引高水平的青年人才加入专职科研队伍,但我国高校中的专职科研人员所占比例仍然比较低、规模偏小,并且很不稳定。而国内著名的研究型高校普遍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項目,科研经费也年年递增,专职科研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已经开始限制和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科研工作一般仍采用课题组(包括专任教师、博士后、研究生)的模式来开展。专任教师既要教学、指导研究生,还要做科研项目,很难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进而会影响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和进度。另外,由于针对专职科研队伍出台的各项政策和规定还不完善,专任教师大都不愿意转入专职科研队伍,更愿意成为既干教学、又干科研的教研系列教师。专职科研队伍中的博士后、研究生以及合同制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尤其对长期的大项目的支持性较弱。受编制、科研经费使用限制等因素的制约,专职科研人员在高校普遍面临职业定位不明确、职业晋升通道较窄、社会认同感偏低,有“二等公民”的感觉、收入不稳定等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吸引更多的高水平科研人才进入专职科研岗位,参与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工作是目前专职科研队伍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3 几点建议
3.1建立合理的人员流转机制
国内目前很多高校仍然采用比较严格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缺乏优胜劣汰的机制。一些急需的人才往往不能及时引进,而一些不适应岗位的研究人员却不能流转出去。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造成整体水平的下降。因此,专职科研队伍应根据科研项目来设岗,人员规模要适度。通过实施聘用制,在专职教师队伍中建立合理的、灵活有序的、能上能下的进出机制,以保持这支队伍的活力和长期稳定发展。
3.2 建立合理的晋升考核机制
专职科研人员的岗位职责与专任教师不同,专职科研人员专职于科研工作,不负责教学工作和学生培养工作。专职科研人员大都在研究团队中工作,传统的考核评价体制(主要考核发表文章数量、科研经费、专利数量、获奖励情况等)已无法完全评价研究团队的贡献或个人在科研工作中的真实水平和能力。高校在对专职科研人员的聘期考核和职称晋升时,应根据其岗位职责,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晋升标准。首先应考核研究团队的整体科研贡献(包括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成果转化情况等),然后是评价个人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最后是对专职科研人员的个人科研和学术能力进行评定。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给予专职科研人员有效肯定和充分激励,逐步建立相对独立且较为完善的聘任制度和晋升程序[8]。
3.3 打通专职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
高校应明确专职科研人员在本校发展中的定位,进一步完善专职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打通各系列人员之间的调转通道。重视专职科研人员的培训工作,为专职科研人员提供与其岗位职责相适应的完整有效的业务培训。比如为专职科研人员提供科研项目申请,与研究团队融合,创新与学术水平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培训,促进专职科研人员全面成长。
3.4 采用多种取酬办法,切实保障收入水平
积极探索多种薪酬模式,从多个渠道筹集科研经费,为专职科研人员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使专职科研人员从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更多回报,提升社会认同感,并吸引更多高水平的青年科研人才加入专职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专职科研队伍[7]。设立最低年薪标准,鼓励从横向课题中支出专职科研人员劳务费,切实保障专职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
3.5 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
积极探索校企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增加专职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9]。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鼓励专职科研人员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做出积极贡献。与企业联合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专职科研人员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4 结束语
总之,研究型大学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职科研队伍是有效提高自身科研实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虽然一些研究型大学在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但仍存在著一些矛盾和问题。研究型大学需要深入思考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尽快建立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
参考文献:
[1] 徐松如.高校专职科研人员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14(9):54- 59.
[2] 马晨华,褚超孚,赵雪珍.研究型大学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构建机制研究-基于浙江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5):152- 156.
[3] 彭营营,丁帆. 高校专职科研队伍的问题与建议——以清华大学为例[J].科研管理,2017(4):730- 733.
[4] 唐莉,陈庆山.研究型大学专职科研队伍的制度建设-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3(9):15- 17.
[5] 周恒.打造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南京大学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校师资管理,2012(1):1- 5.
[6] 江育恒,赵文华.中美研究型大学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比较研究——基于十所大学的案例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9):45- 53.
[7] 周刚,陈华荣.中美一流高校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比较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63- 67.
[8] 王颂.高校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前瞻性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6(4):22- 24.
[9] 王佩.推动高校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公共管理,2017(1):35- 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