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4|回复: 0
收起左侧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德才兼备”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6962
主题
49
精华
0
墨水
128

发表于 2022-2-27 19: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在我国,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目标性和学时的短暂性,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科设计和课程安排往往只注重专业技术课程的设计,而轻视或忽略了诸如文化艺术、宗教哲学,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设计和安排。这就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知識和文化修养严重缺乏,使不少学生变成“三缺”人才(即缺乏职业道德,缺乏坚强意志,缺乏健康体魄)。就高职院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实现“德才兼备”作一个探索和分析,目的就是希望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中国社会的优秀学生。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德才兼备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7-0236-02
今天,当我国物质基础开始逐步完善,科学技术得到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因此我们的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如出国留学、出国投资、出国观光旅游和消费等。在这些对外交流中,由于国与国之间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两国人民间产生了很多思想上的大碰撞。很多国外人士对中国的国土民情重新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可,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孔孟的儒家文化思想等,现在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兴起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反观国内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还有待加强,甚至有个别国人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公德意识淡薄,道德水平下降。这究竟是为什么?
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错误的认知
纵观历史几千载,每个历史时期都会形成特有的文化特点,而在时间长河的历练之下,部分糟粕会被淘汰,留下优秀的文化精髓。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大解放,对优秀传统文化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界定。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当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洪流,国人开始接触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理念,同时接受了“丛林法则”“狼群文化”等竞争观念的教育和训导。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意识驱动下,部分人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产生较大的怀疑。
在这些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年轻一代的大学生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引导。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极端行为,个人意志低下、自私、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等。
固然,由于当今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会出现一些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但是,这些非主流现象中存在着许多“负能量”,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这些非主流现象逐渐扩张后,自然会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极大的影响和阻碍。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现状
这些年来,笔者在高职院校任辅导员一职,同时也代课任教。当在与诸多学生交流和沟通时发现,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绝大多数都是一知半解,甚至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因为他们大部分是在“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等过分的竞争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形成了很多急功近利的意识,把学习目的功利化,同时认为传统的意识行为,如职业道德的意识早已落后,认为传统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形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多种,在我看来,最主要的还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文化知识不足
1.基础文化知识的缺失问题
据笔者对广东省某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为578位学生,其中一项就是高考入学成绩,在这578位学生中,100~200分的学生有58位;200~300分有403位;未达本科线(广东省2017年理科二本最低录取分数线是360分)的有540位,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93.43%。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十分薄弱。
2.院校和专业选择问题
在本次的“关于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显示:有426位同学不满意本校,占比73.7%;仅有152位学生感觉还可以,占比为26.3%。在专业选择的调查上,有224位学生不满意自己的专业,占比38.7%,竟然达到四成之多,甚至有学生是家长强迫来校读书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样大比例的不满意的在校生,他们的学习态度将会是比较被动的。
(二)高职院校教授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严重短缺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我国本科院校有1237所,高职院校有1359所,比本科院校还要多出122所。然而,本科院校的专职任职教师却有1,134,030人,占比达58.82%,可高职院校的专职任职教师仅有466,934人,还不足本科院校的一半。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师资有多么的缺乏。
而教授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更是严重缺乏,许多高职院校要么不开设这门课,要么就让中文专业的年轻教师来应付。大家都应该知道,教授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古代文学知识,还要对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古典艺术如数家珍,对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知识或常识可以娓娓道来。教授这类课程的教师应该是一位精通或至少是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杂家”。但现实是,这类的教师已经是凤毛麟角的“珍稀国宝”了。
由于聘任这类教师不易,因此有些高职院校花费了很多的心思和办法,比如,在每天上午的第一节课,用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诵读国学,并进行解读。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对先秦以来的经典、短语、警句解读得五花八门,甚至离原义谬之千里。
当今的高职学生,因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便开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可师资的不足和水平的低下,致使高职院校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很大偏差。因此,我们从现在开始要进行“亡羊补牢”。这就是为什么要在高等院校大力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高职院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毋庸置疑,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为主,但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现在高校的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时候,很容易忽略职业道德教育,甚至以某个“成功人士”的个例,当成普例来误导学生,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人们追求成功没错。但是,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由此可见,不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去追求财富,不建立在對“时”和“势”观察、判断和选择上,不及后果的盲目是错误的。对莘莘学子进行人生励志,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励志,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部既有理性,又有道德情操的经典学说。
(二)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要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针对现在学生的素养状况,我们可以先从“礼貌礼节”开始。
儒家学说的第一堂课就是“六艺”中的第一课即“礼(禮)”。为什么首先要从礼开始呢?因为,古代所謂的“禮”具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禮者,敬也”。按本字的会意构造来解读;意思是一个人穿戴整齐规矩的衣服(衤),用手捧着酒杯(豆,古代的酒杯),盛满甘甜的美酒(曲通麯,古代的酒),祭奠和敬奉上天与先祖。这是禮的本意。
第二层含义,敬奉是要讲规矩的,后就引申为行为的规矩和社会规范。
礼貌礼节是现在高职院校出现的最普遍的短板。纵观现在的大学课堂,上课前,哪怕是开学的第一堂课,都没有学生起立向教师问好!而许多教师在下课时,也没有向学生说句“同学们再见”。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貌礼节的培养,从来都是通过某种行之已久的行为方式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潜意识,例如一位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做到,随口就说声“请”“谢谢”“对不起”“麻烦您啦!”等礼貌性语言。遗憾的是许多高校教师也做不到这一点,更何况学生?有人说这是“形式主义”。但是,别忘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连最基本的形式都没有,连礼貌礼节都教不好,又何以“为人之师”呢?
关于礼貌礼节,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又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按孔子时代的语境,用白话解释就是:老实而无礼之人,做再多的事都是徒劳;胆小又无礼的做事,自己都会畏手畏脚;勇猛却无礼的做事,要引起混乱;耿直而乏礼之人,就会出言不逊,让人感到尖刻。这说明礼貌礼节对一个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今天许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在单位中屡屡得不到上司同事的认可,许多时候并不是他们的专业技术不行,更多的是他们不懂得礼貌礼节,或者说“不会说话”。所以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授中,不管是哪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对他们进行中国传统礼貌、礼节和礼仪的强化训导。
(三)优秀传统文化课时的设计
笔者认为要分清专业分类的差异性,如,建筑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培训个人能力方面,应该是专业水平(技能)为重,而传统文化教育或授课的重点应不同于文科类学生。在传授优秀传统文化时除了中国传统礼貌礼节、基本道德等方面外,更多的是要对他们讲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创造,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艺术,以及中国民族民俗文化等内容,并且作为必要的专题讲解。
四、结束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通过大学培养之后的学生要“在止于至善”,而不是“在止于至恶”。“教书育人”的核心应该是“育人”在前,即人格道德的培养,而“教书”在后,则是技能的培养。从世界教科文组织以及众多的专家学者对文化的层次定义的角度来讲:器物文化(包括技术技能)是文化层次中最低级的层次。而最高级的层次却是观念意识和道德水平。因为,器物文化是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训练而获得。可,观念文化(意识与智慧)、道德规范和公德意识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信手拈来”的。
高职院校,虽然定位在主要是对学生的技术技能的培养,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能操作、能创新、能发展。但是,如果没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辅助和滋养,就像一台大型的机器,没有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润滑油”,试问这台机器能折腾几时?故而只有“技术技能”与“文化教育”的双剑合璧,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德才兼备”。故而,在高职院校中大力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和普及是对中华民族未来,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思考和践行。
参考文献:
[1]钟茂森.论语·里仁篇[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