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2|回复: 0
收起左侧

浅析基督教文化在西方电影中的运用及显现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9504
主题
39
精华
0
墨水
112

发表于 2022-2-27 19: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本文以基督教为例,分析当下西方电影中基督教义的运用和显现。这些传统或创新的运用或促成了影像奇观,或成为了电影叙事结构中难得的闪光点,成就了经典的隐喻,甚至颠覆了旧的宗教哲学,产生了全新的价值认知。
关键词:基督教 电影 符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基督教源于一种“世界的缔造者上帝以肉身显现,并处于在人类中间”的信仰。在基督教中,耶稣是上帝特性的最明晰的化身,他以弥赛亚的身份降世是为了人类洗涤原罪并拯救世人。从古罗马时期开始,欧美就一直是一个基督教社会,基督教文化伴随着欧美国家的每一步进程,深刻的影响了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上各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来将,欧美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基督教分裂于发展的历史。基督教文化对欧美电影的影响相当广泛,除了有专门的以展现宗教题材的史诗或传说类型的电影外,在许多电影中都可以看到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符号、叙事方式以及源自基督教文明的普世价值和道德观念。
一.宗教史诗和传说在电影中的运用
在基督教史上有着许多宏伟的历史事件、民族史诗和传说,它们时常为电影提供故事蓝本,被拍摄成为史诗巨制或传奇故事。如59年米高梅拍摄的古装史诗巨片《宾虚》,展现十字军东征的《天国王朝》,以及展现宗教传奇色彩浓郁的不列颠圆桌骑士的《亚瑟王》等等。而基督教典籍《旧约》中记述的出埃及记,更是多次被搬上银幕。在《旧约》中,出埃及记是相当重要的一章节,它记述了以色列人在埃及遭到迫害和屠杀,被法老女儿从河中救起的以色列男童摩西被神选中成为拯救以色列人的人选,他在得到神的吩咐后行使神的力量降下灾难,迫使法老释放以色列人,并最终拯救了自己的同胞。自1923年无声电影《十诫》将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这一宗教故事搬上银幕后,出埃及记这一题材就被多次运用在电影中。1956年派拉蒙推出的史诗巨制《十诫》,启用了当年拍摄无声版十诫的导演塞西尔·B·戴米尔,全剧大气磅礴华丽至极,入围1957年奥斯卡七项奖项并获得了最佳特效奖,此后1998年梦工厂制作的动画电影《埃及王子》再次以出埃及记作为蓝本,以摩西作为主角展现了其幼年成长的经历直至成为拯救以色列人的领袖的故事,该片的主题曲亦获得98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单曲奖项。
二.电影中宗教符号的隐喻
在基督教中,有着大量的动物、植物、物品的象征符号,这些符号被运用在许多电影中,用于暗示人物的命运,揭示人物的性格或是表达某种情感指向。如在魔幻题材系列电影《哈利波特》中,象征符号随处可见。首先是霍格沃茨两个敌对分院――代表正义和勇气的格兰芬多和培养了黑魔王和大量食死徒的斯莱特林,格兰芬多的院徽上的动物为狮子,在基督教动物象征符号中,狮子象征基督,基督徒认为幼狮刚出生时是死的,三日后复苏,和基督一样具有复生的能力,斯莱特林的院徽上则是蛇,而蛇代表魔鬼、诱惑和罪恶。哈利的母亲莉莉的名字意为百合,在基督教中,百合代表纯洁、清白、贞洁和希望,它是春天最先开放的花卉之一,经过严冬后它绽放于在山谷,代表着罪恶世界被改变,同时,百合的香气会让蛇逃遁,这也暗合了莉莉为了保护哈利打败伏地魔战斗的设定。巫师们对抗噬魂怪时需要召唤的守护神通常以动物形象出现,哈利的守护神形象表现为牡鹿,而莉莉和斯内普的守护神形象为牝鹿,鹿在基督教中象征着献身和虔诚,还象征在上帝的眷顾中获得安全,同时鹿是蛇无情的敌人,相传他们将蛇追入石缝后会用呼息结成的露水将蛇逼出来杀死,白色的鹿更是基督的象征。而在电影《沉默的羔羊》中,女主角因幼年时听到春天头生的羔羊被屠杀时的惨叫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心理阴影,羔羊在基督教中代表着纯洁和牺牲,而春天诞生的第一批羔羊宣布了春天战胜了冬天,生命战胜了死亡,而影片中,春天的头生羔羊却在春天的夜晚被屠杀,代表了死亡和绝望践踏了生的希望,同时也暗指被野牛比尔杀害的无辜生命。
三.《旧约》经典叙事模式的运用
在《旧约》中,有很多故事的模式被运用于电影中,例如《旧约·撒母耳记上》中的扫罗和大卫关于妒忌的模式就被运用于战争片《兵临城下》中。
在《撒母耳记上》中,大卫是伯利恒人耶西最小的儿子,虽然是个放羊娃,但年轻勇敢清秀俊美,先知撒母耳受耶和华的指示膏他,更使他为圣灵所充盈。以色列的王扫罗被恶魔所扰,得知大卫善于弹琴,便请他到他跟前为他弹琴驱逐魔鬼,两人结下深厚的情谊。后来非利士人前来争战,大卫向扫罗请求与前来骂阵的非利士人歌利亚战斗,并且靠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杀死了歌利亚,扫罗为此非常高兴,但是在听到妇女们的歌谣“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后,却对大卫心生妒忌,几次加害于他,但大卫却一次次的原谅扫罗,最终扫罗在战场上自杀,大卫做了犹大王。在电影《兵临城下》中,瓦西里·扎才耶夫正是大卫的化身,参军前他是一个牧羊人,年轻俊美,枪法如神,文宣部军官丹尼洛夫则是扫罗,他在战场上为他所救,同时发现了他的天才,一手将他塑造成为了一个民族英雄,在瓦西里神准的枪法和丹尼洛夫的宣传攻势配合下,瓦西里的威名很快传遍两军战场,令苏联军人士气大振,但丹尼洛夫却和扫罗一样开始对自己亲手发掘的英雄心生妒意,两人同时爱上的女兵坦尼娅选择了瓦西里更让他妒火中烧,最终丹泽洛夫和扫罗一样死在了战场上,他选择了暴露自己的目标引出一直与瓦西里暗中较量的德国狙击手科格尼上校,他的死亡让科格尼上校误以为自己已经击毙了瓦西里,从而暴露了目标,最终被瓦西里击毙。
四.犯罪片中对基督教义的创新运用
“七宗罪”是天主教徒常遇到的七个重大恶行,源于希腊神学修道士庞义伐草撰出八种损害个人灵性的恶行,到了六世纪后期,教宗额我略一世将那八种罪行减至七项,将自负并归入骄傲,伤悲并归入懒惰,并加入妒忌,按照对爱的遗背程度将七宗罪定为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分别表现为:卓越的欲望,过分自信导致的自我迷恋,以及过分渴求他人的关注为傲慢;财产的欲望,因对方拥有的才能、财产或才华比自己多而心怀怨恨;复仇的欲望,源于心底的暴躁,因憎恨产生的不适当邪恶念头;逃避的欲望,懒惰及浪费所造成的损失;失控的欲望,贪婪是七宗罪中的重点,其他的罪恶只是无理欲望的补充;贪食的欲望,浪费食物或者过度放纵食欲,过分贪图逸乐;肉体的欲望,过度贪求身体上的快乐。
电影《七宗罪》就将此教义进行了成功的创新运用,在影片中,一个狂热的圣徒式宗教杀手约翰在七天内进行了连环凶杀,按照天主教教义中七宗罪的定义为暴食者、傲慢者、懒惰者、贪婪者、色欲者设计了完美的毫无破绽的死亡审判,同时还利用了侦破此案的警察米尔斯的情感弱点,将自己化为妒忌罪人并设计让警察成为了暴怒者,完成了七宗罪的表现。影片开创性的将七项重大恶行与七次犯罪相结合,同时将犯罪心理表现为道德审判,将最后的宗教道德的胜利建立在犯罪的基础之上,在题材的运用上表现的尤为创新,宗教观念则被颠覆性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约翰·B·斯诺 戴维·S·斯诺.人类的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
[2] 丁光训 金鲁贤等.基督教大辞典 [Z].上海辞书出版社
[3] 于可.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M].湖南人民出版社
[4] 威尔斯顿·沃尔克.基督教会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于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
[6] 董小川.现代欧美国家宗教多元化的历史与现实[M].上海三联书店
[7] 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Z].中国基督教协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