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的科普知识
《深海浩劫》并非发生在深海,而是在美国墨西哥湾的浅海区域,只因那个钻井平台的名字叫做“深海地平线”,才给人以遥远的神秘感。还记得2010年各国媒体轮番报道,原油泄漏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奥巴马政府也束手无策,各种法子都试了好几个月才堵住漏油口,最后英国石油公司和美国当地达成了187亿的天价赔款。但这部影片电影压根就没拍这些堵漏抢修和各方扯皮,只是用字幕的形式交代了下后续处理,100多分钟的剧情,仅仅聚焦于事故发生的那几个钟头。导演彼得·博格因循的是典型的灾难片套路,展现的是油井泄露,平台坍塌,人员逃生的经过,凭借紧张的节奏和逼真的特效,是把观众带回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整部影片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专业”。
或许是现实中的逃难过程虽然惊险,但并不复杂,也没有什么大反转,本着尊重当事人的改编也不好太虚构,影片的编导只能在前戏上做足了铺垫。《深海浩劫》的前半个多小时都是对话,从室内场景到外景航拍,大量的专业术语,什么水泥固井,正负压测试,泥浆抽泄等等,各种参数,各种岗位都露了把脸,简直是一堂石油开采科普课。编导生怕观众还是不懂,连主角女儿都拉来作实验,是用一罐可乐来说明:石油开采有风险,安全生产得保证。有的人觉得铺垫太冗长,太沉闷,拖累了整体节奏,你也可以说这是暗流涌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把深海事件搬上银幕,就是为了告诫世人这个道理,切不可掉以轻心,麻痹侥幸(遗憾的是,影片在更高的层面浅尝辄止,未能深挖)。
美式的英雄主义
总算,这些翻来覆去的对话把人物形象立了起来,平台主管认真讲原则,总工程师干练负责,手下的工人和技术员们也任劳任怨,坏的都是老板资本家。老戏骨约翰·马尔科维奇又当了一回反派,渎职的公司代表,怯懦的小人,最后还像《泰坦尼克号》里的男人一样,灰溜溜挤上了救生筏。为了赶工期,没按程序操作,果然就埋下了安全隐患,镜头多次给出油管的内景,像一只沉睡海底的怪兽,一步步冲向人类。等油井真的漏了,平台炸了,大家只有干瞪眼的份儿,所有的堵救方案都没用,切断油口还是漏。逃命要紧,在冲天大火面前,剧情上的小高潮只在于救人。马克·沃尔伯格饰演工人老大哥很专业,之前那段“贯口”说得贼溜,整个一“大国工匠”的自信。既然笼罩着“主角光环”,那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就是必须的,他努力救了俩同事,开启了备用电源,最后还是得撤,这倒符合真实的世界,勇敢而无奈。牺牲也在所难免,操控塔吊的师傅很伟大,真正的奋不顾身,再怎么致敬都不过分。当主管在获救后一个个念花名册时,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脆弱。不禁联想到那部表现矿难的影片《地心救援》,秘鲁矿工最后全都脱险了,他们也依然从事着井下工作;死里逃生的美国工人则大多离开了钻井岗位,这就是不同生活的承受力,无以评判。
逼真的灾难场景
最后来说场面,为了追求逼真,剧组愣就是造了一个与原钻井平台1:1大小的现实布景。开场直升机绕着平台航拍时,就能感受到这个海上建筑的庞大,资料显示“深海地平线”的设备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总体成本高达4.5亿美元。真把电视新闻里的画面换成了近景,平台被漏油喷垮,冲天大火如炼狱一般,效果还是相当宏伟震撼的。巨大的钢架劈头盖脸砸下来,火焰碎片横飞,大量手持跟拍,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这一段高潮完全值得做成3D效果。影片的特效部分由《变形金刚》的团队完成,但其实真正需要CG的地方并不多,影片的总预算1.1亿美元,好钢用在刀刃上,能把灾难中最惊险的过程展现在场景上,告慰逝者,警惕高层,唤起人们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也算是值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