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却未找到任何线索,抱憾而终,因此称之为“讨厌谜团”。
15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难以解答这个“讨厌之谜”。2002年5月,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和美国佛罗里达自然史博物馆的古植物学家们宣布,他们在中国发现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完整、也是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这种产于中国湖相地层1.45亿年前的、被称为“中华古果”的水生植物类群很可能就是现今世界上所有花果和谷物的祖先。
朴素高贵的轮叶化石
在生命起源与进化厅,还陈列着一块来自白垩纪的轮叶化石,它发掘自内蒙古的大青山,完整清晰,十分罕见。
在白垩纪,大陆被海洋分开,各种难以想象的高大树木是陆地生态景观的主体。由于当时的植物大多非常高大,整体几乎不可能完全保存成为化石,植物体各个单独的部分往往在保存成为化石植物的时候单独命名。有节类植物、芦木类植物的叶子在单独保存时候往往被鉴定为轮叶。该化石为细砂岩保存,呈橙黄色。中央横向为植物体的枝干,多枚长条状的叶环绕枝干,如同四朵盛开的菊花。
看着挺普通的石头,为何说它如此罕见?我后来了解到之所以说它罕见,是因为化石的形成过程需要经历的磨砺非常多,植物形成完整清晰的化石就更加艰难。
所谓化石,是古代生物(至少距今一万年前)保存在地层中的遗体、遗迹和生物成因的残余有机物分子,是生物进化和地球演化历史的见证。拿恐龙化石为例,来概括其形成的过程:首先,一只恐龙的尸体要陷在河床里等不易被损坏的地方,随后它被冲刷下来的泥浆掩埋,肌肉腐烂掉,骨骼存留,再后来其他沉淀物一层层盖在它上面,地壳压力将这些沉积层变成了岩层,骨头里填满了矿物质。这些骨头就形成了化石埋藏在岩石里面,整个石化过程要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对于植物来说,形成完整清晰的化石更加艰难。由于大多数植物没有硬质骨骼,其化石的形成多为碳化作用。这种碳化作用是生物埋葬之后在缓慢腐烂的过程中发生的,在分解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失去所含有的气体和液体成分,仅留下碳质薄膜。可以说这种碳化作用和煤的形成过程相同。在许多地方,植物、鱼和无脊椎动物就是以这种方式保存下它们的化石。有些碳的薄膜精确地记录了这些生物的最精细的结构。越是精细的东西,在保存和发掘过程中就越容易被忽略和损坏,因而现存的植物化石就愈显珍贵,尤其是像这块轮叶化石这样清晰完整的。
在拍卖市场上,这类植物化石的不菲身价更是凸显了它们的珍贵。在2014年,由香港鼎盛国际拍卖的一块植物化石成交价达到2000万。放眼整个地质博物馆展厅,价值不菲的化石随处可见,朴素沉默却不容小觑。
孤高傲世的菊花奇石
一走进地质博物馆的宝玉石展厅,参观者的目光立刻就被各类闪耀夺目的珠玉宝石所吸引。在令人目不暇接的一片晶莹璀璨之中,有一块巨大的奇石让人不得不驻足欣赏,这是中国最大的一块菊花石,名为“孤高傲世”。
石身长度超过1米,呈奖杯状傲立,两侧布有守护状的两尊仿制兵马俑泥塑。该石通体黝黑,镶嵌着朵朵盛开的米白色菊花,花瓣蓬松多变,纹路清晰,花朵热烈锦簇,向四周延伸,花形各异,有凤尾状、蝴蝶状等。
这座菊花石产于湖南浏阳。据科学家考证,早在两亿多年前,湖南浏阳的东乡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进入了海退期,在地表低洼的地方积存的海水开始不断蒸发,当海水中的硫酸锶盐的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了晶体,并逐渐依附在燧石核心周围。与此同时,水中的泥质也沉积下来,散布在泥灰岩层中,经过两亿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菊花石。菊花石的花瓣由天青石或方解石矿物组成,花瓣中心由近似圆形的燧石构成花蕊,按花径的大小和花朵的形态可分为绣球花、瑚蝴花、铜钱花,蟹爪花、鸡爪花等品种。可谓是“取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由于大量出产菊花原石和手工艺品,浏阳的菊花石被誉为“世界第一”。
作为原石的菊花石天然朴拙,神态逼真,而作为工艺品的菊花石则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民间手工艺者的匠心独运。据《浏阳县志》记载,约在清乾隆年间,浏阳永和镇一个叫欧锡藩的人偶然间发现了一块纹理新奇的石头,取石雕砚后发现竟有清晰菊花纹样,一时传为奇物。这是最早的菊花石加工品。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我国工艺大师戴清升就以菊花石“映雪”花瓶、“梅、兰、竹、菊”屏风参展,令世人瞠目,拍案惊奇,一举荣获“稀世珍品金奖”,至今保存在联合国博物馆。
责任编辑:徐玲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