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结工业流程题和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题型特点和解题策略。
[关键词]南通市中考工业流程题操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091
化学工业流程题是中考化学题型中的常见题,也是让学生比较棘手的一类题型。化学工业流程题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化学与工业生产的密不可分。笔者将近五年南通市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化学工业流程题进行汇总、对比、分析,总结工业流程题和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题型特点和解题策略。
一、近五年南通市中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考查内容及涉及的知识点
二、近五年南通市中考化学工业流程题的题型、分值和所占比重分析
分析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工业流程题的分值在南通市中考化学试卷中维持在7~12分之间呈上升趋势,在化学总分60分的大背景下,这个分值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随着南通市中考难度系数的加大(从2014年开始,化学难度系数由原来的8∶1∶1调整为7∶2∶1),工业流程图分值也有所增加,此外从2012年开始此类题型和题量也随之有所增加。这也说明了该种题型的重要性渐显突出。
三、我校学生此题均分、得分率和化学前五名、后五名均分、得分率比较分析
分析表中的数据不难看出,学生此题的均分和得分率普遍不高,从化学前五名学生(优等生)和后五名学生(后进生)的均分和得分率来看,差距较大。虽然2013年工业流程题的分值只有7分,但是不难看出得分率并不高,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对工业流程题的关注势在必行。
四、工业流程题的命题特点
1.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强调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综观近五年来南通市中考化学工业流程题的主题分别是汽车的使用、人类使用的三大类基础材料、工业废料的综合利用、海洋的资源利用、侯氏制碱法的生产、自来水厂消毒剂的生产工艺、化工原料的生产流程、燃烧技术原理图等,这些主题与人类社会、技术、环境密切相关。
2.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化学课程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体现这一宗旨就要落实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现以2010年南通市中考试题中化学第13题的工业流程题例析三维目标在中考题中的体现。
【例】(2010年南通市中考化学第13题)汽车使用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但生产汽车的材料、使用的能源等是人们关注并需解决的问题。
(1)制造汽车的材料以钢铁为主,钢是铁和的合金;写出在高温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钢铁的防腐是汽车制造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铁生锈的原因是。
(3)有些汽车新型排气系统中,使用抗腐蚀性能好的钛合金材料。生产钛(Ti)的部分工艺流程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①二氧化钛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价。②写出镁与四氯化钛(TiCl4)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类型属于。上述反应需在氩气环境中进行,理由是。
(4)家用汽车和公交车相比,前者的耗油量大约是后者的1/5左右。前者和后者在行驶时所排出的污染物的比率大致也是1/5左右。如果后者载运乘客量平均为50人,前者平均为2人,请对比它们在燃料利用和污染环境方面因素,你的建议是。
分析:体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题目有钢的组成、铁的冶炼原理、元素的化合价、反应类型的判定、氩气的性质和用途;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题目有根据信息写镁与四氯化钛的化学方程式、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解释铁生锈这一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题目是让学生根据文字信息提出自己对燃料利用与环境污染的建议,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树立了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体现了新课程的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工业流程题做到了把实验室的实验与工业生产中的实验联系在一起,反应原理具有共性,把课堂中学到的反应原理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加理智和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五、解答中考化学工业流程题的一般策略
中考化学流程题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对此类题型学生容易引起畏惧心理,所以这类题型的得分率往往不高。笔者结合对近五年南通市中考化学工业流程题的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解题策略。
1.要解决好工业流程题首先要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做到认真审题。初中化学中的工业流程题主要是物质的生产,明确生产的目的,这样解题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化学变化是工业流程题的灵魂。分析工业流程题时,要分析题目中的化学变化并以此推断涉及的操作目的。
3.夯实双基是关键。化学工业流程题对学生来说虽然是一难点,但是从近五年的试题来分析,大部分考点都是对双基的考查,如: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罗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