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几年,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迅速,煤化工企业为我国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文主要介绍了煤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做法,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讨,促进了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关键词:煤化工企业;节能管理;实践研究
0 引言
21世纪80年代,由于世界石油危机、电力严重短缺现象等出现,能源问题开始引起我国的重视,国家制定了能源方针,政府成立了节能管理结构。近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问题更加突出,节能工作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高度,节能成为一个战略新兴产业。
1 当前煤化工产业的能耗来源
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工艺流程较长、反应类型多样,因此能耗来源也较多。综合来看,现代煤化工产业的能耗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料煤和燃料煤:原料煤和燃料煤是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原料,同时也是维持整个产业流程正常运行的能源支撑,产业流程中很多地方的动力供应、蒸汽供应、锅炉设备运行都离不开原料煤和燃料煤;二是水力和蒸汽:现代煤化工产业中多个环节需要进行大量的热交换,热交换的实现途径就是依靠水力和蒸汽,并且水力也是煤化工产业员工生活中必须供应的;三是电力:电力是现代煤化工产业不可或缺的,产业运营的大多数设备、装置、系统都需要以电力作为动力,一旦电力供应中断,煤化工产业将直接陷人瘫痪状态;四是新鲜水。现代煤化工产业的运行需要大量的新鲜水资源作为保障,并且新鲜水资源的消耗量大大高于产业链产品的生产量;五是其它能源,如原油、天然气、焦炭等等。
2 煤化工企业节能管理实践研究
2.1 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提升能源管理水平
①完善组织体系: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公司節能减排工作,起到了协调解决节能减排工作中重大问题作用;②健全制度体系:根据实际生产及管理现状,每年对节能相关制度及流程进行修订,目前,共有节能减排26项制度,保证了节能减排工作有章可依,有序开展;③建立统计体系:建立了MES能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了能源管理实时监测、以智能化的手段全面提升了能源管理水平,目前,所有能源数据均从信息化系统获取;④优化考核体系:将集团公司下达的节能考核指标进行了分解落实,并将指标完成情况纳入了绩效考核体系,每月进行考核奖惩兑现。
2.2 开展行业能效对标,有效降低装置能源消耗
制定能效对标工作方案,编制对标字典,分别与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和电力等一流企业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制定统一的对标格式、标准,每月定期交换数据,同口径进行比较,学习借鉴生产运行过程中一些好的操作经验,深入分析、取长补短,各单位对标后,及时向班组、员工推广介绍标杆企业的先进经验,并针对涉及本单位实际工种,组织员工学标准、学流程,掀起同岗位之间比学习、比效率、比工艺、比质量、比创新的对标提升热潮。通过对标和持续改进提高,进一步优化了装置各项指标,2017年,烯烃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3.6%,年节约成本1572万元。
2.3 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煤化工企业要实现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离不开节能专业人才的支撑和保障。因此,煤化工企业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公开招聘、开展培训、考核评估等方式,引进节能专业的优秀人才,并对人才进行良好的培养和储备,对于企业中不符合专业能力要求的人才,要及时进行淘汰,从而维持企业节能减排专业人才队伍的人才质量,为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更强大的人才助力。
2.4 全面推进智能信息化系统应用,实现能源管理精细化
以建设智能工厂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司生产自动化、管理精益化、决策智能化水平。目前,中煤陕西公司建成了覆盖全厂的控制系统,自控投用率、生产工艺数据自动采集率为95%,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及生产全流程数据的自动采集,依托生产业务模型、建成生产执行平台,实现了能源管理实时检测、能源和产品质量在线分析、能源平衡统计、能源预测、设备运行在线监控和生产工艺在线优化等业务功能,以智能化的手段全面提升了能源管理水平。
在信息化系统上设计出了单耗分析趋势图,让大家更加直观地看到每天单耗指标的变化趋势。趋势图功能可进行生产分析、辅助判断生产波动原因,优化生产操作。对生产运行动态跟踪,实时监控生产过程,实时掌控计划、调度、质量、工艺、装置运行等信息情况,使各相关部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信息化系统优化和节能管理创新,为公司能耗水平领先于同行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切实为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管理水平发挥作用。
2.5 积极开展能源审计与节能规划
开展能源审计并通过陕西省发改委的审核。能源审计的主要内容:能源管理状况、用能状况、能源计量、统计、监测情况、能源消费情况和能耗分析、主要用能设备情况,主要生产工艺运行情况、能源平衡和物料平衡、能源成本分析和指标计算、节能量的计算分析、节能方案和节能项目、节能项目的能源审计及效果等。
3 结语
以“绿色中煤”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为目标,不断创新节能管理工作思路,大力引进先进节能低碳技术,有效降低装置能源消耗,持续提升节能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秀章.煤制低碳烯烃工艺与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