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生存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人们要求河道不仅要满足传统防洪安全的要求,而且更加关注河道整治中的环境、景观、生态等问题。把河道两岸规划建设成景观生态长廊成为河道治理的新理念,结合渭河河道整治方案,对渭河生态景观规划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生态;景观;文化;渭河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是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必须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在治河工程中,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既包括污水截流、清淤、底泥处理等工程,还要尊重河流的自然状况,尊重各类生物种群的生存权利,为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栖息提供条件,对河道的护岸形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天蓝水碧、绿树掩映、莺啼鸟鸣、鱼游人乐的河道生态景观。
1 现状分析
渭河贯穿了整个关中,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是陕西的母亲河。历史上渭河浇灌了秦川肥沃的土地,也孕育了灿烂的先秦文化、恢弘的秦汉雄风和辉煌的大唐盛世。李白有诗描绘渭河“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非常遗憾的是近年来,渭河水土流失严重,渭河的河滩随处可见浑浊的泥沙水和包裹着班驳泥土的渭河石,哺育过千百万秦川儿女的渭河正在遭受着严重的污染,面临着断流的危险,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防洪工程不完善、水资源短缺严重、水污染严重、渭河流域生态破坏严重、两岸建设无序。水质混、脏、臭使渭河渭城段基本丧失了水的使用功能,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的地方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导致地表植被退化、草木衰竭,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2006年,国务院批复了《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批复中指出渭河流域重点治理是一项十分迫切和艰巨的任务,对加快渭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西部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规划原则
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范围东起泾渭交汇口,北到咸铜铁路,西至涝渭交汇口,中以渭河为轴线,东北至五陵塬生态保护区和经渭工业园南侧,南到郑西铁路,南北两岸以河堤为界,向两侧各延伸1500m。整条生态景观带长度大约50km,平均宽度在5km,规划用地面积228k㎡。整体生态景观带包含渭河滩区规划设计、水面景观规划设计、湿地景观规划设计、岸堤规划设计、标志性工程创意策划以及渭河生态景观带基础设施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设计等方面。如何保护好河道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居住环境,将是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划借鉴“渭水贯都、以象天汉”作为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坚持“承启历史、尊重自然、生态绿芯、田园都市,造福子孙、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倾力打造渭河生态景观长廊。
2.1 承启历史,尊重自然的原则
历史上西咸都城的发展始终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建设。秦咸阳,以渭水贯都作为基本理念,渭河从都城横贯而过,宫城、城区如同星斗点缀在渭河两岸。渭河象征着天空的银河,渭河之上的横桥象征着传说中跨越银河的天桥,恢弘的城市架构中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规划中希望可以延续渭水贯都的思想和城市建设的文脉,把人类文化的积淀变为可记忆的元素,成为可目睹、可触摸的符号。以自然生态作为渭河滨河地带景观建设的基调,嵌缀城市功能空间组团,重现“渭水贯都”、“横桥南渡”、“秦汉映月”、“泾渭分明”等大地景观,让西咸百里渭河及两岸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央公园。
2.2 坚持生态绿芯,田园都市原则
景观的生态意义在于对环境和对人的保护。对环境的保护体现在景观以绿化与水景等改善环境小气候,提高环境的舒适度;对人的保护体现在对人的户外行为进行保护,以免遭自然带来的伤害,防止灾害事故的发生。遵循生态学的原理,继承和发展传统景观设计的经验,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关联的新秩序。在保持现存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创造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相结合的人居环境。
2.3 坚持造福子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用现代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建设渭河的环境,治理渭河河流,保护渭河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其真正造福秦川大地的子孙后代。在规划中,希望能为市民提供绿色生态的出行方式,提倡公共交通,结合西安的轨道交通系统,沿河建立轻轨作为交通的核心,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3 景观规划
3.1 渭河城市景观带的总体框架结构是:一河、两带、四园、五大节点
3.1.1 “一河”。指保留渭河的原生态,灵动的、雄浑的河道。河流是自然的产物,其奔腾不息、声色鲜明的景观形态,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
3.1.2 “两带”。指汇聚于渭河的“周、秦、汉历史文化带”和“秦宫汉陵遗址带”。规划中保持现状较好的自然原始风貌,局部恢复古河口、渡口,引人忆古思今。秦横桥遗址处规划营造古桥景观,突显历史文化特色和河口自然风貌。
3.1.3 “四园”。有泾渭湿地公园、灞渭湿地公园、沣渭湿地公园、涝渭湿地公园。旨在恢复重建渭河自然生态系统,建设渭河西咸百里湿地公园群。采用抢救性保护措施,保护湿地鸟类的栖息环境,呈现生物多样性,吸引野生动物栖息,维持生态平衡。结合鸟类及其它物种生存的条件,修建渭河湿地,主要种植莲藕、风车草、芦苇等湿地植被,同时建立自然湿地生态博物馆,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3.1.4 “五大节点”。包括奥林匹克中心、秦汉文化城、都市农牧场、高铁商务中心和生态能源中心。
①奥林匹克中心:位于泾渭交汇口东侧的渭河之滨,整个奥运中心沿渭河展开,主要包含主体育场馆、奥运村、公园湿地、酒店商业等内容。规划以运动为主题,倡导水上运动。奥运中心空间采用自由流动的空间构图,与渭河的自然形态融为一体,同时利用渭河的河滩形成向城市开放的运动公园和沙滩活动区。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中准备把原来在沣河支岸的奥林匹克村移到西侧沣渭的旁边,建成奥林匹克公园。利用渭河的河滩形成向城市开放的运动公园和沙滩活动区。奥运中心空间采用自由流动的空间构图,与渭河的自然形态融为一体。绿化方面强调绿化和街道的结合,以绿化带作为街道的分隔,控制城市组团的规模,结合城市的居住生活、生产生活、休闲生活组团,减少出行,建立田园都市。
②秦汉文化城:位于渭河北岸,横桥和秦官遗址公园西侧,包括秦汉文化博物馆、剧院、音乐厅、学术机构以及旅游服务和城市休闲设施。秦汉文化城采用传统的井字形空间格局,结合安静的自然景观、散步道、亲水空间,形成文化展示长廊,配合渭河之滨的人工湖——秦汉映月,形成独具文化韵味的城市新区。
③都市农牧场:千百年来,渭河为其两岸提供了富足的农产品,如今的草滩地区仍然保存着大规模的农业活动,把这些农业生产场景保留并加强利用能强化渭河沿岸的特性。还可以把农田、牧场、观光农庄和大规模研发机构结合,展示和发展高产的城市农业形式和有机能源供应。保留现代草滩农场的风光,营造成一个都市观光农业区,形成一个城乡结合一体化的示范区。结合周边现状较好的生态果园,建设以水为主题,体现农业文化、田园风光的水泽田园段。
④高铁商务中心:利用西安北客站和西安新行政中心的优势建设高铁商务中心,配合渭河之滨的高尔夫球场、渭河中央的娱乐岛等城市娱乐服务设施,形成西安城北的城市商务中心区。
⑤生态能源中心:保持其能源中心的本质,把渭河电厂改造成为以生物为原料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结合渭河沿岸的风能、光能发电设施,形成现代绿色能源展示中心。渭河北岸,计划发展成现代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和展示的中心,为城市生活提供丰富的生活和生产资源——清洁能源、水源、城市生态农牧业。规划中还采用新技术建设生化池——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城市雨水、污水,循环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阻断来自城市对渭河的污染。通过在干流河道和滞留河口修建生态湿地,净化和改善渭河水生态环境。
在大规模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如果合理的利用光、风、水、土地等生物资源,就可节约能源,提高使用效率,提高景观的使用寿命。在渭河河滩里设计了大量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结合渭河电厂的改造,提供渭河两岸的电力,让城市达到自给自足,同时保留了城市的生态牧场和农场,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希望在城市之中可以发展农业。
3.2 人文景观规划:形成3条城市主脉——“水脉”、“绿脉”、“文脉”
3.2.1 “水脉”——城市发展的生命线。依托渭河河道南北两岸自然形成,体现了城市的“水文化”。在渭河自然生态景观恢复的基础上,适度开展休闲、观光、体验活动,展现渭河自然风光,创造丰富的都市亲水空间,培养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德,有限开发利用河道资源,展现渭河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辉煌历史,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休憩生活的中央公园。
3.2.2 “绿脉”——区域生态的基础和环境支柱。依托渭河两岸的生态防护绿地、湿地景观、公园绿地等形成,结合渭河两岸丰富的文化历史遗存,利用渭河独特的自然文化条件,形成以“涝渭”、“沣渭”、“灞渭”和“泾渭”为绿色景观的核心,让西咸百里渭河及两岸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央公园。为改善沿渭河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空气质量,营造滨水绿地,形成渭河大堤绿色长廊,构造生态景观线,拟加固堤防,堤外建成200m宽护堤林带;堤内形成自然生态景观;在渭河大堤全线临水坡营造宽为150m的防浪林,以种植法桐、雪松为主,搭配种植冬青和小叶女贞;大堤全线背水坡营造宽50m的生态林,以种植柳树和黄杨为主,并适度种植草皮。
3.2.3 “文脉”——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展现。凝聚了城市人文历史信息的主脉线索,用以串联沿线的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渭河北岸,横桥和秦宫遗址公园西侧,建设秦汉文化博物馆、剧院、音乐厅、学术机构以及旅游服务和城市休闲设施,形成一个高密度的混合型文化区。秦汉新城采用中国传统城市井字形的空间格局,配合渭河之滨的人工湖(秦汉映月),形成独具文化韵味的城市新区。在文化遗址和自然遗址上形成一个人字型的大构架,嵌在城市大的背景中,让文化遗址、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中心。
4 结论
以河堤建设、河道治理、生态绿化、景观打造为重点,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对渭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打造具有深刻产业内涵、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的渭河景观生态长廊,可以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河流的和谐共处,让水靠近人流淌,让人靠近水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