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2013)》(以下简称绿皮书),首次对雾霾天气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绿皮书指出,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雾日数明显减少,霾日数明显增加,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
长期研究大气污染的南京大学教授刘红年等专家也表示,总体而言,雾霾污染趋势还在增强。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截至11月4日,平均雾霾天数已达29.9天。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呈现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污染重等特点。
毫无疑问,中国当前的雾霾防治形势已十分严峻。虽然雾霾在近几年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部门也意识到了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治理不容迟疑,但一些地方囿于被动应对,驱霾“靠风吹”,治理“靠别人”,收效甚微。当前,面对“凶猛霾势”,要想在这场防治雾霾攻坚战中赢得胜利,必须触及根本问题,并列出“责任清单”,强力执行。
近五十年来雾减霾增
雾霾天气越来越频繁,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不用通过气象数据分析,人们就能真切体会到这种“会呼吸的痛”。而如今绿皮书用翔实的数据再次印证了这一感受。
绿皮书指出,1961年至2012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平均年雾霾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上世纪80年代前,中东部地区平均雾日数基本都在霾日数的3倍以上。此后,雾日数呈减少趋势,而霾日数呈增加趋势,雾霾日数比例逐渐减小,特别是2011年和2012年的霾日数均超过雾日数。
进入21世纪后,中东部地区连续霾过程站次数增加显著。资料显示,连续3天的霾过程站次数由725.5站次增加到2010站次,连续4天的霾过程由444.4站次增加到1292.1站次,连续5天的霾过程由291.8站次增加到881.1站次,连续6天的霾过程由200.3站次增加到628.2站次,分别是20世纪平均值的2.8倍、2.9倍、3.0倍和3.1倍,其中持续时间越长的霾过程站次数增加越多。
在空间分布方面,我国年雾霾日数变化趋势呈东增西减趋势,东北、西北和西南大部地区雾霾日数每年减少0天至0.5天,除新疆北部外,西部地区年雾霾日数基本都在5天以下。而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则呈增加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广东深圳和江苏南京平均每年增加4.1天和3.9天。中东部大部地区年雾霾日数为25天至100天,局部地区超过100天。
被“霾”没的健康
前段时间,一则“江苏8岁儿童患肺癌,雾霾可能是致病主因”的新闻震惊网络。而绿皮书中更是直指雾霾天气会影响生殖能力,再度引发社会热议。人们不禁感叹:雾霾真的这么毒?
据绿皮书报告称,雾霾天气影响健康,除众所周知的会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使慢性病加剧、改变肺功能及结构、改变人体免疫结构外,还会影响生殖能力等。这一说法得到众多生殖专家的认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主任医师辛钟成表示,雾霾影响生育系统是有根据的,相比较而言,男性生育系统比女性更易“受伤”,从新生儿到成年男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雾霾天气除了会影响男女生育能力,还会影响孕妇腹中的胎儿健康。美国一项研究曾对每位怀孕妇女周围环境的48小时空气样本进行采集,白天采用便携式空气监测器,夜间则把空气监测器置于床边。这是首次针对孕期空气污染对胎儿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怀孕妇女,娩出的宝宝出生体重降低9%,头围数减少2%,而生活在空气相对较好的环境中的怀孕妇女娩出的宝宝则没有明显变化。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10月17日发布报告称,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它的重要组成部分PM10可被认定为一类致癌物。由此,包括雾霾、柴油尾气等在内的大气污染在致癌方面的危险度已与烟草、紫外线和石棉等致癌物处于同一等级。
谁“霾”下恶果?
造成我国雾霾天气增多最主要的“元凶”是化石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这些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工业特别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饪、热水)以及地面灰尘。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气象条件也是造成雾霾天气增多的“帮凶”,具体包括静稳天气加上高湿、混合层薄、降水日数减少等。
大气污染是“元凶”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坦言,雾霾天气几乎“常态化”, 雾霾污染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它的根源还在于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煤炭和石油。
环保部发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显示,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巨大,201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2267.8万吨、2273.6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烟粉尘排放量为1446.1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其中,重点区域城市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40微克/立方米、86微克/立方米,为欧美发达国家的2至4倍,北京到上海之间的工业密集区为我国对流层二氧化氮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此外,城市扬尘、机动车数量剧增也是加剧空气恶化的重要因素。
有数据显示,深陷雾霾“锁城”的山东2011年机动车保有量为2000万辆,居全国第一,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48.6万吨,占全省排放量的27.1%,是仅次于火电行业的第二大污染源。全省高排放黄标车约900万辆,其中,大中重型黄标车氮氧化物排放量约占70%,尾气中的多种废气污染物最终转化为PM2.5和臭氧。
气象条件成“帮凶”
面对挥之不去的雾霾阴影,不少人从气候变化角度发出这样的疑问:雾霾多发是否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日前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摘要进一步确认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从1880年至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升高了0.85℃。过去三十年,每十年地表温度的增暖幅度高于1850年以来的任何时期。
那么,气候变暖与雾霾频发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呢?气象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暖冬使得冷空气活动减弱,导致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静稳天气增加,从而提升了雾霾发生的频率。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首席气候专家周兵从降水减少的角度分析了雾霾高发的原因。他介绍,近50年来,全国降水日数减少了10%,导致气溶胶的湿沉降(即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减弱,更多的气溶胶留在大气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雾霾多发。
战雾霾需多管齐下
随着北方城市相继进入供暖季,传统燃煤取暖带来污染物增多,保障供暖的同时,防治雾霾迎来更加严峻的形势。这是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对当前治理雾霾力度的一次全方位考验,一场保卫呼吸的 “雾霾攻坚战”已经打响。
戒“煤瘾”优化能源结构
有专家表示:“要治理大气污染,必须把煤耗降下来,把‘煤瘾’戒一戒。”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偏重、产能过剩、能源结构单一等问题,燃煤产生的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若要从源头严抓污染排放,切实加大治理雾霾力度,必须着力戒除“煤瘾”,切实减少燃煤污染。具体而言,就是一手严控“烧出来”的污染,一手严控“飘出来”的污染。
一方面,严格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各地要按照相关要求,完成节能降耗目标。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清理违规产能、强化节能减排、大力调整热源结构等,努力减少“烧出来”的污染。另一方面,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清洁能源推广。对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全面进行清洁生产审核,针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同时,还要通过减少燃煤加快工业污染治理,通过烟气脱硝、脱硫、除尘设施建设,减少“飘出来”的污染。
严格控制汽车排放标准
有专家认为,从三方面努力可以让我们呼吸的空气越来越新鲜。一是加大老旧车的淘汰力度。有业内人士指出:“过去一些老旧车的发动机由于技术原因,排放标准较低,仍是国二国三的标准,而现在排放标准已经升级至国五,更应该加大老旧车的淘汰更新力度。” 第二,提高排放标准等级。尤其是北京等大城市,完全有条件从排放标准上率先提高等级。第三,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力度。
此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可有效降低城市道路汽车拥挤,减少尾气排放。具体而言,保持现在轨道交通黄金期的建设开通速度,提高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使得部分路段拥堵不堪的窘境有所缓解,引导民众出行选择公共交通设施。
实施区域联防
当前,我国的大气污染呈现地区污染抱团趋势,要有效解决该问题,必须实施区域联防联控。例如,北京的强霾污染治理不仅要考虑市内污染源,还必须考虑天津和河北地区的污染来源。
目前,中国尚未建立实质性的应对机制,可考虑在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如建立跨地区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委员会等。在进行区域联防联控时明确不同地区的责任,充分考虑各地的环境容量、承载能力和成本等因素。
除了地区间和城市间的联防联控之外,还需要建立部门和行业间的协作控制机制,使相关部门做到数据共享、措施共同制定、执法协作配合。
雾霾天气的出现与气象条件变化密切相关,专家建议,多部门可联合建设全国统一布局、覆盖全国、重点地区加密的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同时,应积极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观测数据资料的跨部门共享平台的建设,发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技术方法。
普及雾霾知识不可缺
有环保人士指出,只有认识雾霾之害,才能唤醒全民参与的群体自觉,才能更切实有效地治理雾霾天气。“改善环境最小成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消费者自愿为环保产品买单,将是鼓励产业升级的最有效方式,然后进入良性循环。”
今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十条措施力促空气质量改善,而该计划的正式发布,是中国治理雾霾的行动利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干净健康的大气环境不是投入就能有产出,更不是几个部门的责任,需要一点一滴、一丝一缕的尽职与用心。由此而言,科普雾霾之害,其实也是治霾的关键一步。所谓认识是行动的向导,只有认清雾霾的危害,才能有所警觉,进而增进共识、推动进程。(本刊综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