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0|回复: 0
收起左侧

汉中市气象灾害防御及应急服务措施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6023
主题
49
精华
0
墨水
128

发表于 2022-2-27 20: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以2012年7月份的暴雨洪涝灾害给汉中市造成的危害为例,总结了汉中市气象灾害的防御和应急气象服务措施,并根据汉中气象灾害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减少气象灾害损失,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9—0230—03
1引言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江横贯东西,将全市分为南北两部分。东西走向的秦岭南坡、巴山北坡和汉江平原三大主要地貌单元,形成南北地势高耸、中部低平、向东南略倾斜的河谷地地形。由于汉中市的地理、地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致使暴雨、干旱、连阴雨、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天气频繁出现,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2012年7月7~9日,受副高外围偏南暖湿气流和西风槽共同影响,汉中全市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区域性暴雨降水过程。全市216个加密雨量站以及11个自动气象站共出现50mm以上的降水165站次,其中100 mm以上的降水26站次,最大日降水量176.7mm(南郑县喜神坝站),其次为175.9mm(镇巴县三元站);自动站最大过程降水量镇巴县为216.9mm。本次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过程雨量多、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局地降水强度大等特点,与1972年、1975年、1977年、1984年、1986年、1988年、1998年和2005年7月上旬降水相似,暴雨站次之多,居汉中同期前列。强降雨造成汉中全市11个县区普遍受灾,受灾人口达31.18万人,紧急转移安置3.9万人,因灾死亡2人,失踪3人,受伤3人。农作物受灾35661.3hm2,绝收4486.1hm2。倒塌房屋2188 户5608间,严重损坏房屋2838户7716间。停产企业28家,公路中断662条次,供电中断25条次,通讯中断10条次。损坏各类堤防239处。初步统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14亿元。
本文针对此次汉中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提出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服务的措施及建议。
2问题描述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而根据灾害发生的过程、性质和机理,可将其分为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其中,自然灾害事件是指由于异常的自然危害事件作用于人类社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从而对社会的正常运转造成严重破坏和广泛损失,单靠社会自身资源一时难以应对的威胁[2]。
自然灾害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而在所有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的种类最多,危害范围最广,影响深度最大。
所谓的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气象要素发生变化或是骤变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造成的系列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总称。概括起来气象灾害主要有旱灾、雨涝、热带气旋台风、大风、干热风、冰雹、雷电、寒潮冷空气、低温、霜冻、雪灾、连阴雨、沙尘暴、沙漠化等,它们会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严重危害工农业生产,破坏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加剧水土流失,同时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另外,当某种气象灾害发生后,常常引起其他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这种不同灾害的连锁反应称为气象灾害的连锁性。气象灾害与海洋、洪水、地质等灾害和农林生物灾害以及交通事故、疾病流行等都有密切的因果关系。气象条件的变化对某些灾害来说,有的起着直接作用或触发作用,有的则是起着诱发作用。因此气象灾害除了天气和气候灾害所带来的危害以外,还包括一系列的气象次生和衍生灾害,如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房屋倒塌、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化学污染等灾害,如图 1所示。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它涵盖了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危机出现时的应对、危机过程中的处置、危机结束后的善后处理等环节。气象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人类的生命财产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研究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和当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提出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对气象灾害进行防御,以及发生气象灾害后如何应对,引起了越来越多气象工作者和学者的关注。黄莹在总结赣州市气象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能力建设的针对性措施[3]。范永刚等人阐述敖汉旗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和方法,为防灾减灾、降低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参考依据[4]。娄根龙等人在系统分析宁波市50多年气象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防御重大气象灾害八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5]。
3气象灾害的防御
气象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实践表明,通过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采取科学合理的防御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危害。而不同的气象灾害种类,其防御措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2012年7月7~9日的区域性暴雨过程,预报准确,8日市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雨蓝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天气报告被迅速传送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市政府做出应急部署并启动汉中市(暴雨)气象灾害应急Ⅲ级响应。全市相关部门均立即进入应急工作状态,市政府组成各防汛工作小组分赴各县区,检查指导防汛工作。8日晚,在接到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后,略阳县、宁强县对灾情隐患点及时组织群众进行撤离,共转移安置群众690人。南郑县组织武警、公安、消防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全力搜救撤离1061名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并妥善安置。本次气象灾害的应急反应迅速、处置得当,为汉中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3.1加强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暴雨洪涝灾害往往会引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因此,防汛、国土、气象和水文等部门应加强合作与交流,联合开展山洪和地质灾害的预测,适时通报灾情、水情、雨情等信息,及时发布预报或警报,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通知相关地区做好防御工作。
3.2建立有效的防御联动机制
3.2.1建立健全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责任体系
暴雨洪涝灾害从形成到发展,其预见期极短,而且极有可能因交通或通讯设施遭到破坏而与外界失去联系,常规的指挥方式可能不适用于暴雨洪涝灾害的防灾避灾工作,必须由最基层一级直接按照预案实施组织指挥。因此,在县、乡镇和村组一级建立起严密、严明的防汛责任制是极为关键的。
3.2.2制定暴雨洪涝灾害防御规划
政府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国土、水利、防汛、环保、交通、气象、农业、林业、水文、通讯、电力等相关部门,制定暴雨洪涝灾害防御和治理规划,明确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积极开展暴雨洪涝灾害监测,预测预报系统建设、通讯预警系统建设,制定暴雨洪涝灾害防御预案和防灾避灾方案,积极探索避灾防灾的有效途径。
3.2.3加强暴雨洪涝灾害跨区域联防工作
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地质、气象、水文等信息互通机制,在暴雨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中形成合力。
3.2.4加强防治暴雨洪涝灾害的宣传教育力度
由于暴雨洪涝灾害突发性较强,容易给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对于居住较为分散而且交通和通讯不畅的乡村地区更容易造成危害。因此,提高群众的自我防灾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重点宣传暴雨洪涝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毁灭性,普及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基本常识,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意识以及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
3.3加快建设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工程建设
3.3.1做好水土流失治理
做好水土保持能起到调节气候,改变产流形成,增加地表蓄水能力,延长和调整汇流历时,减少洪水频率和致灾能量的作用。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有计划地退耕还林,植草种树,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提高植被覆盖率,为长期防御暴雨洪涝灾害打好基础。
3.3.2加强防洪工程建设
在洪涝高风险区,应提高水利设施的防御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降低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性。对防洪工程开展综合治理,修筑堤防,整治河道,大力实施蓄、泄、滞、分等工程措施。
3.3.3加强水利工程巡查与监控
加强对水利工程地巡查,密切监视可能引发的小流域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气象次生灾害。对小流域工程进行整治,除险加固。加强高风险区建筑物安全管理,提高小流域山洪高风险区居民自建房符合山洪防御的标准。
4建议措施
4.1建设立体的、全方位的气象监测预警系统
经过多年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气象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目前汉中市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汉中市的气象灾害站网监测密度,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尤其是汉中地处秦巴山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气象设施的后期维护存在困难,因此加强对设备的更新换代,从而提高气象灾害应急监测装备能力。
4.2加强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提高重大突发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时效性。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过程预报,针对汉中的地域特点,重点加强暴雨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精细化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提高市县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精确暴雨落区预报、完善精细化气象预报系统、山洪地质灾害预报系统仍将是今后需长期努力的重点。
4.3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扩大信息覆盖面
推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统一、及时发送。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努力实现消除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盲区”的目标。
4.4推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反应迅速、公开畅通的信息平台,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社会化。健全应急联动机制,探讨建立以多灾种综合、多机构联合、分阶段响应的早期预警气象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会商和通报制度,建设部门间资料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的合作,不断提高气象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法规政策,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4.5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为防灾避灾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汉中境内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4.6加大科普力度,普及气象灾害应急知识
以“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为契机,面向社区、乡村、学校、企事业单位,广泛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灾避险知识,将气象应急知识切实普及到农村、城镇的家家户户,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2014年9月绿色科技第9期参考文献:
[1] 黄莹.赣州市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7):50~51.
[2] 范永刚,李俊有.敖汉旗主要气象灾害防御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77~78.
[3] 娄根龙,秦慰荣,陈德霖,等.宁波市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与建议[J].宁波农业科技,2009(4):23~2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