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不断的增长,淡水用水量不断增加,由于可用淡水资源有限、加上水体污染严重等问题,世界性缺水现象日趋严重。因此必须在现有水资源的基础上采取措施节约水资源。在本文中,主要介绍雨水作为中水原水在中水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水资源雨水中水工程
一、概述
水是生命之源,是维系着人类的生命活动和一切与其相关的社会活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水的要求量变得日益增大,加上水的污染日益严重,我们可以使用的水资源日趋紧缺。
我国水资源形式十分严峻,如果单从总体来看中国的淡水资源年拥有量为2812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27115亿立方米,其余为地下水,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是按人口统计,人均水资源量仅2220立方米,不及世界人均淡水资源量的1/4,并且水资源分布南北显著不均。我国已被列为世界12个贫水国家之一。目前全国缺水城市已达200多座,有近50个城市不得不实行限量供水,缺水不仅仅是许多城市面临的难题,而且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作为节水技术之一,中水技术已经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中水工程的应用,除了能缓解严重缺水城市和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还能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中水
中水也称再生水,它的水质介于污水和自来水之间,是城市污水、废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可用于城市景观和百姓生活的诸多方面。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日益显得重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与开发其他水源相比具有优势。首先城市污水数量巨大、稳定、不受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条件的限制,并且可以再生利用。
三、城市雨水水质分析与收集
中水水源的选用应根据原排水的水质、水量、排水情况和中水所需的水质水量来确定。雨水的水量充足、水质污染较轻,但大量的雨水没有利用就直接排放掉了,这不仅仅形成了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加大了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
城市雨水的径流污染来源很复杂,一般来说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道路径流以及屋顶冲刷等。不同城市雨水径流的情况不同,其所含的污染物和污染物的浓度也不同。雨水径流污染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①大气的污染,降雨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的种类主要取决于各个城市的空气状况,还可能由于大气的迁移,从外域带入。②屋顶条件,屋面雨水径流的水质主要取决于非降雨期空气中沉降物和屋面所用的材料。屋面材料对屋面径流水质的影响非常明显,材料的老化和夏季的高温曝晒,收集雨水中的污染物浓度都会有显著的提高。③路面条件,大气、屋面污染物都会汇入到路面,加上路面本身各种污染因素,如路面所用材料、汽车尾气排泄物、生活垃圾、裸露和植被地带冲出的泥沙等,其成分异常复杂,随机性很大。总的说来,在降雨过程中,初期污染浓度最大,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浓度逐渐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其主要污染成分有COD、SS、油类、表面活性剂,重金属及其他无机盐类。
雨水在实际利用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像气候条件、降雨季节的分配,雨水水质的情况和地质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以及特定地区建筑物的布局和结构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城市雨水的收集通常有如下几种途径:①道路雨水截流,道路雨水通过雨水管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收集;②绿地草坪滞蓄,绿地草坪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超过绿地草坪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水池收集;③屋面雨水集蓄。
四、城市雨水作为中水原水在中水工程中的应用
从雨水的水质分析可知,道路雨水受污染严重,且水质污染程度不稳定,相比较而言绿地草坪滞蓄收集到的雨水水质和屋面雨水的水质都比较好,但由于绿地草坪的渗透能力比较强,能收集到的雨水数量有限,因此在实际过程中通常采用屋面收集到的雨水作为中水原水。在屋面雨水作为中水原水的处理方案选择时,由于初期降雨的污染浓度比较高,应该考虑屋面雨水的初期弃流,雨水处理方案如下所示。
雨水收集→格栅→调节池→沉淀池滤池→清水池(消毒)→中水回用
五、结束语
在目前水资源日益紧张,水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城市雨水作为补充水源加以利用,不仅可以减轻城市的用水压力,而且还可以降低城市的雨水洪涝灾害。
但目前我国中水的应用任处在落后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都直接将雨水排放,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为推广中水工程,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在政策上应该给予优惠、扶持。目前中水的实际价格比自来水要高,人们单从经济方面去考虑,往往不愿意投资中水工程。因此政府还应该尽快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调节中水的价格,刺激中水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程文义.建筑给排水工程(第二版)[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李顺.淡水危机与节水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赵廷红,牛争鸣.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基本途径[J].中国给水排水.
[4]钱易,刘昌明,邵益生.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5]张自杰.给水工程下册(第四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19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