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7|回复: 0
收起左侧

读《十年文革与十年互联网》有感|1000字优秀作文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4889
主题
52
精华
0
墨水
134

发表于 2023-7-2 19: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次偶然一瞥,我读到了这篇杨恒均先生写的文章。杨先生用手中的大笔,扯出两幅历史画卷,一句句朴实的文字,深刻地剖析了互联网这十年来在中国发展的现状以及与文革的惊人相似。读完,的确是令人受益匪浅。
十年文革时期,许多知识分子被“打倒在地”,“大民主”又使得广大青年有了主导思考和发表言论的权利。而在互联网兴起的十年间,知识分子们吸取了教训,一边从改革开放中捞取改善生活的资本,一边保持“沉默是金”的队形,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又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历史的惊人相似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吗?
互联网让无数人的言论汇集到一起,这汇成的声浪,足以对许多事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前两年人尽皆知的“李刚门”。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逃逸案因一句“我爸是李刚”而迅速引起舆论的强烈关注。当事人迫于压力,出来认错,但网民们便调转枪口后,这起风波便不了了之,案件的结尾也成了“秘密”,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哀。
近年来,由网民曝光于网络的官员不在少数,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都不外乎外界舆论的力量。舆论都是来自网友的发言,有时候网友的发言又是既不理性的,很多都带着无理的谩骂和恶意的人身攻击。鲁迅说“辱骂与恐吓绝不是战斗”。面对恶行,挖苦两句,于事何补?骂得漂亮,有意义吗?正因如此,挑起新骂战也成为了一些官员转移公众视线,逃脱法网的方式,这样,舆论力量没有了确切的目标,自然对他们而言,就不疼不痒了。
时隔两年,最近受到关注的“微笑局长”“表哥”杨达才运气就不那么好了,网友们“吃一堑长一智”,紧盯着他的财产来源不放,逼着他公布收入,无论他怎么舌灿莲花,解释名表的来历,在网友的慧眼下,谎言依然无所遁形。最后,黔驴技穷的某人被革职调查,落了个“一笑误前程”的下场。
这与文革时期的“大字报”等发表言论的方式又有些相似,同样是利用相对开放的有限的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和发表言论,这一点上,前辈们对社会制度的看法值得参考。但如今,我们拥有比文革时期青年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理性的思想,三十年后的我们,不再拘泥于阶级斗争,而是更加注重公平和公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能否在更高一个层次上重复文革青年思想者走过的路?能否继承前辈们的思考,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让历史不再重演?答案还需我们一步步探寻。
               
               
                       
感受不深刻,表述不清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