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大力倡导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更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本文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数学;应用策略
如何以数学课程为载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笔者立足实践,从三方面融入:
一、在数学备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从育人目标上,结合数学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把握学科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数学知识、技能相互统一,共同施教。如在讲解等差数列时,可以引入高斯的故事,学习高斯持之以恒、勤学苦思的态度;在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引入国王奖励麦子的故事,激活数学课堂趣味,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动机。这些故事性导入,让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会抬起头,认真听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备课需要精心策划课堂教案,教师要贴近学生实际,反复琢磨课程内容,巧妙导入数学知识点,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如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入。某摩天轮原形距离水平面为H0,半径为R,逆时针匀速旋转一周,用时360秒。如果小明坐在座舱中,从∠AOM=30°处出发,经过30秒,他距离水平面有多高?经过45秒呢?经过t秒呢?该题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思考时间,让学生自主去探析解题思路。经过30秒,小明会到达哪个位置?根据题意,从最初∠AOM=30°,假设到达M点,做MH垂直于OA于P点,得到PH=H0,要想求得MH,需要求解MP。要想求得MP,可以利用所学的锐角正弦函数知识来获得。由此,学生可以从熟悉的实例中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也从积极参与讨论、发言中,深化了数学理解,增进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数学积极性。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善于围绕数学知识点,搭建趣味数学活动,让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展示出来,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增添数学课堂魅力。现代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数学课堂活动中,以合作为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相互沟通、交流中扬长避短,克服自我为中心。以学习“几何证明”为例,对于数学证明思路,我们引领学生合作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相互欣赏中体验互助学习的喜悦。某题中,正ΔABC外接圆弧BC上一点P,求证PA=PB+PC。对该题进行分析,可以通过辅助线来解决,具体怎样做辅助线,请同学们合作讨论。有学生提出,可以通过延长BP到D,通过PD=PC来证明ΔPCD为等边三角形,得出AP=BD,最终得到PA=PB+PC。还有学生提出,可以延长CP得到PQ=PB,先证明ΔABP与ΔCBQ全等,最终得出结果。还有别的证明方法吗?这几个证明方法,都是通过“补短法”来实现,能不能运用“截长法”来实现?这时,学生恍然大悟,经过思考后,有学生提出,可以截PA,找到一点Q,得到PQ=PC,从而推导出结论。通过对上述学生不同证明方法的梳理,无论是“补短”还是“截长”,都可以得出证明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取长补短,在共同讨论中积极踊跃发言,让课堂充满了轻松、愉悦,学生们也從合作探究中获得了成功感。
三、在课后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很重要。教师要善于综合学生评价方式,对学生成绩不理想进行正确归因。有的原因与学生的努力不足有关,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特征,灵活、合理、客观评估学生,激发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消除学生自卑、厌学等消极心理。在课后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融入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教育,来消解学生学习数学的不良情感。如利用课后探究性活动,激活学生的顽强意志,突出学生坚持、认真、勇敢、求真等精神。让学生正确面对数学学习中的难题,锻炼学生的耐挫力;也可以开展数学知识竞赛活动,发挥学生的长处、优点,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开展数学学习日记活动,教师鼓励学生以写日记方式俩吐露自己的情感,教师借此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烦恼。通过写数学日记,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困惑或难点,教师可以灵活转变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机融入,必将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磊.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7):39.
(责任编辑:文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