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结自己这两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物理学科本身需要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在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要有科学严谨的推理模式;二是由于物理知识大都具有抽象性且相对于其它学科更为枯燥,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因此,学生一旦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便不愿意花费精力去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分析推理,掌握规律,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在我校以及诸如我校的此类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的普通高中尤为突出。
为改善这一现状,根据我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不乐意接受枯燥抽象的分析这一学习特点,结合自己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从培养物理学习的兴趣出发,让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不再是抽象、枯燥、难学的,得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高效地掌握物理知识。
一、创设新颖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即便是知识再重要,内容再丰富,只是被动地获取知识是不可能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因此,从上课伊始便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关注、获取知识,便可达到更易于掌握整节知识的效果。
在我看来,引入课题的创设情境又可分为两个类型:
1.讲故事、举事例、看片段,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例如在《共振》这一节的教学中,先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和尚爱击磬(一种古代乐器),当他搬至洛阳一古寺中居住时,发现房中悬挂的磬常常不击自鸣,和尚怀疑磬上有妖魔所附,遂忧郁成疾。其友曹绍夔得知后,前来探望并称自己有除妖魔法。他用一把锉刀在磬上锉了几下,果然,寺内钟声再起,其磬悄然无声。故事讲完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提问:为什么曹绍夔用锉刀在磬上锉几下磬就不再会自鸣了呢?难道他真的有除妖魔法吗?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了弄明真相,便会更专注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再如学习《动能 动能定理》时,列举这样的例子:假如一只低飞的小鸟不小心撞上一辆停在地面上的飞机,飞机会有事吗?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无论鸟怎样冲撞,也不可能把飞机撞毁。而后告诉学生一件真实的事:一位美国空军飞行员在高空执行飞行任务时,突然一只飞鸟撞向飞机导致飞机坠毁。一只小小的鸟怎么可能撞毁一辆巨大的飞机呢?这不是和我们前面得到的结论矛盾了吗?通过小鸟撞击飞机但结果却完全不同的两个事例进行对比,强烈的反差和矛盾让学生感到疑问,想解开疑惑,必能自觉地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在讲述《超重和失重》之前,给学生播放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中生活的视频,人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姿势悬浮在空中,喝水只能用密封的杯子用吸管吸,食物也可以不用手拿起来吃。让学生观看了这些在地球上看不到的有趣现象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地球上很多无法完成的事情在太空中却可以做到呢?激起学生探求真相的欲望。
2.通过生动的物理实验,诱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师可以把物理现象和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时,我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设置疑问:取一个沉重的大砝码放在桌面上,问学生用一根细线把它提起易断还是用两根易断?学生根据经验判断会回答用一根细线提的时候易断。随后进行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用一根细线稳稳地将砝码提起,而换成两根相同的细线(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时,线却一下就断了。通过实际的操作与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设想与实际完全相反,这种有悖常理的疑点,在学生的大脑里就会产生激烈碰撞和高度兴奋,从而闪烁着要努力解决问题的思维火花。
再如对“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进行分析时,我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图一)。在学生看来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水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减慢,学生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时水就会下落了。然后提出问题:要使水落不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二、让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之所以对物理提不起兴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主观上已将物理定义为枯燥无味的定理和公式。而中学生喜欢有趣、鲜活事物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被自己身边的,与自己相关的现象和事情所吸引。事实上,物理脱离不了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物理息息相关。若能紧密联系身边的现象和事情去讲解物理,既能使学习物理的氛围变得鲜活生动,也将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掌握物理规律。
例如“摩擦力”这一知识点,传统教学中常常通过斜面上的物体下滑的方式(图二)来进行讲解,这样的图形过于抽象,很难让学生提得起兴趣并留下印象。而我通过展示形象的漫画(图三、图四),将抽象的摩擦力直观地表示出来: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来时短裤脱开,这个让短裤脱开的力,就是摩擦力,总是相对于研究对象的运动方向相反。学生因为生动有趣的漫画式夸张幽默而哄堂大笑,笑过之余,也对“摩擦力”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讲解“磁场”知识时,先和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磁应用,如:银行磁卡、学校饭卡、超市防盗的磁装置、冰箱上的磁封条、医学用的核磁共振仪等等。这些利用磁的性质服务于生活的物品,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不但就在我们身边,还能被我们加以利用从而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由此便很容易产生意识,愿意主动对物理进行探究。
还有很多生活中的物理,如鞋底和轮胎上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防止打滑,汽车中的安全气囊能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少剧烈碰撞造成的伤害,火箭的发射升空是利用了反冲运动的原理等等。通过在讲课过程中穿插这些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生动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自己身边的重要性,有了鲜活、生动的认识,便不会再觉得物理只是枯燥冰冷的定理和公式。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学好物理便不再是难事。
三、善用语言艺术,吸引学生注意,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语言的艺术,不仅在文科教学中得以体现,在理科教学也同样适用。事实上,丰富幽默的语言能舒缓学生在理科学习中因面对枯燥的公式定理和机械的计算所带来的疲劳和不适,若能正确加以运用,将能比文科教学更能体现它的价值性。
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一段小笑话,一句幽默的玩笑,一个生动的比喻都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开心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在平日的物理教学中,习惯于以学生自身为举例对象,用夸张幽默的语言去讲述一个物理概念或规律,往往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如何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时,我就选班上个子最大的A同学和个子最小的B同学,举这样的例子:B同学欠了A同学200块钱,A同学上门催债,B同学即使极力地反抗但A同学还是破门而入了,这就相当于感应磁场的“反抗”表现;而A同学在B同学家里却不慎摔坏了他一个价值2000块钱的工艺品,惊慌之余便要逃跑,这时小个子B同学极力阻拦却终不能拦住身强体壮的A同学,这就体现了感应磁场中的“补偿”。同时也将“阻碍并不能阻止”的规律渗透进了例子中。
以学生自身举例,给课堂营造一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的氛围,加上夸张幽默的语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认同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利于学生接受。便可在学生的笑声中顺利地突破难点并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自己的观点,如果在课堂中单独提问,学生往往会因不确定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而不敢面对老师面向同学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因而容易导致无人回答问题的冷场和课堂气氛的沉闷。但若能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由于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都比较相似,压力很小,因而更敢于独立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研究功的计算公式时(图五),我便设计了分组讨论探究的环节。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由初中所学的知识可得:力 所做的功为 ;有的学生提出:由功的定义:力 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的乘积等于功 ,则应该把 向 方向上进行分解得分位移 ,则 ;有的学生提出:力学里规定: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则功就等于力的大小和位移的大小的乘积,则我们可以把力F向位移方向分解得分力 ,则功 ……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出正确的功的公式。而持有异议者也能在讨论过程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物理概念、规律就会越辩越明。 在集体中的讨论与思考,学生不仅能从这一交流过程中体会乐趣,获得自信,同时对自己发现并总结出来的物理规律印象也会更为深刻。
五、尝试户外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和发展
传统物理教学的上课地点一般都为教室或实验室,这样的课堂模式,一般又都以老师讲授为主,即使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也无法脱离课本和专用的实验器材。有些实用性较强,与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教学内容,学生仅听老师说或在实验室里面摆弄仪器,达不到突出实用性的效果。为此,我设想有些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室以外的场所作为课堂,使学生在自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不断学习和创新。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提出如下设想:在讲授“路程和位移”、“时间和时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一些运动学的基本概念时,可作为一个专题,将学习的地点定在学校的足球场跑道上,利用秒表,卷尺等测量工具,设计不同的路径(100米、200米、绕跑到一周),将学生分组进行赛跑并记录和计算。学生对这一新鲜的课堂必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更愿意参与其中。于是便可营造出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加上老师在适当时机给予的指点,就能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容易掌握并区分这些基本概念。
当然,户外课堂在教学时间以及课堂纪律方面相比传统课堂要更难于把握,所以在上课之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和应急措施,户外教学决不能让学生认为是户外玩耍,上课结束之后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必须是有收获的,才是使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初衷。
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本人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和设想提出以上五点浅见,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创设一切能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并学好物理的有利条件。作为教师,只要抓住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再加上恰到好处的指导,就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认为物理难学的观念,甚至可以让物理这一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使他们从中领略到自然界和生活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物理奥秘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赫家俊.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问题.考试周刊.2009,33:171
[2]周海东.浅谈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激发.教育探索.2009,12:129
[3]何荣称.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代教育.2010,4:165
[4]樊祖斌.如何实现高中物理的高效教学.考试周刊.2010,6:172-1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