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国内医疗体系的改进,导致医疗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公立医院要想在国内医疗行业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当前的新医改背景下,加强自身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重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在新医改的形势下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达到提高公立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本文介绍了国内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意义,同时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新医改形势;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
新医改方案的出台是为了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是一部实现人人都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远大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缺乏内部控制体系的操作能力,风险防范意识也不足,给医院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改革,公立医院面临这个新的挑战,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在预算管理、科技手段、风险评估方面的应用,改善传统内部控制体系的结构,加强单位负责人的管理意识,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完善公立医院的风险评估机制。
一、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重构的意义
(一)强化多元化医疗
公立医院的管理制度是医院日常工作的标准,管理制度的实施带动医院的多元化管理,在政府引领下,医院需及时制定新型的管理条例,将整体的医疗模式进行系统的更新,创收新型的管理机制,改革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医疗物资的使用率,实行公立医院的多元化医疗,优化公立医院的内控制度。(多元化医疗是医院的手段、服务等多元化,给病人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加强公立医院医疗物资的核算工作
公立医院的核算工作需要专业能力强的核算人员进行,根据实际物资数据做出正确的核算,完善医院的内控制度,提高医院的声誉。公立医院在日常的运行中需要采购大量的医用器械、设施设备、医疗物资、医药用品等,投人大量的资金,这会给医院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医院对财务状况要有一个系统的核算,内控制度的实施,可以准确、高效地完成医疗物资的核算工作。
(三)加强公立医院医疗成本的预算管理
医疗成本是公立医院采购医疗物资的预算资金支出明细,医院在进行采购时会有预算资金,之后再对实际采购资金及预算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归算预算执行率及医药物资使用率等。在公立医院的支出审批上,医院的授权审批不够明确,缺乏规范的审核标准,因此医院尤其需要加强授权审批环节的内部控制,满足预算管理的要求。
二、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
(一)医院负责人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不足
医院负责人管理着医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公立医院现阶段的内部控制体系还未成熟,需要通过制定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等,对经济管理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防范,但是医院负责人普遍缺乏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在制定内控制度时经常出现纰漏。在内控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医院负责人对内控制度的把握决定内控成本的高低,通过对医院负责人随机调查显示,医院有大半的负责人不清楚内控制度的实施体制和执行程序,造成医院内控管理混乱的现状。
(二)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形式陈旧
公立医院现在还处于传统式的内控管理模式,只是简单地把内控制度当作医院日常的财务管理运行,而缺乏对管理人员、组织机构、风险评估等的管控,在一定程度上过大的解读财务管理的管理模型。大部分公立医院的内控管理形式也过于陈旧,经济业务只局限于采购、销售,在制定财务报告时也没有相关事实的论证,财务及内控管理负责人仅仅扮演一个付款人的角色,在医院的实际管控上并没有可行性的决策,也没有将内控工作融入日常的运营管理工作中。
三、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重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
公立医院在内控体系的重构中还存在许多潜在的、未知的问题,在内控管理中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医院负责人对内控制度的组织机构也不够重视,没有设立单独的内控管理部门,难以制衡岗位及部門之间的关系。在缺乏健全内控制度的环境下,很难和谐的平衡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会出现执行程序混乱现象,医院领导层在下达命令时,缺乏监督体制,可能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出现大的漏洞,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二)没有完整的内控制度和风险评估程序
在新医改形势下,很多公立医院没有及时对内部控制体系做出改变,各个管理环节的程序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缺乏完整的内控制度,导致实际操作不到位,执行力度不足的情况。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没有完整的认识,没有建立完善内控制度的概念,使内控制度脱离经济活动,制度设计脱离实际。对于业务发展及风险评估的执行也没有健全的监督体系,管理流程和操作程序没有在事前做好审批,医院的经济业务也没有进行风险评估,内控制度没有专项监督机制。
四、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重构策略
(一)建立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
健全的内控制度体系是医院内控管理工作实行的关键,良好的内控环境能加强内控的组织架构和工作体制。设置健全内控体系要先选择单独的、专业性强的内控人员,在进行一系列人、财、物的职能筛选后,梳理内控管理结构,建立监督机制,并出具可行、科学的内控制度和流程,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进行细化分工处理,平衡各岗位之间的关系。
(二)增强对内控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要求
公立医院对内控人员的要求必须逐渐提高,对实际操作小组人员的分配要制定可行的内控管理流程,在开展业务管理时,要同小组人员将内控制度和流程进行沟通,不断完善内控流程。内控联络员要设计健全的内控体系,维护部门的流程优化运行模式,平衡各部门的职责衔接,跟踪内控管理整改情况,不断优化、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内控制度。
(三)健全内部监督及控制评价体系
严格的监督机制是配合内控制度的实行而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定期为医院的经济、业务等进行严密的审查,解决其存在的缺陷,协调各部门的内控管理工作,对实时问题进行整改,并依照内控制度制定奖惩制度,有效落实内控制度。
(四)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重构关键点
公立医院在重构内控体系时,要对单位机制层面进行改善,关注内控组织、机制建设情况,在关键岗位上安排能力强的内控人员,岗位之间的调节要有制约作用。对于业务操作层面,内控管理应先从部门为主,采取相应的执行流程,对业务地点和业务流程进行规整,重点关注医院的财务收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落实内部授权审批制度;关注保护国有资产安全,按照合同管理内容严格遵循《政府采购法》《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有效防范合同风险和经营风险,以及政策风险。
(五)公立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公立医院在重构内控体系时必须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定期核对财务数据,将医院总体发展的预算进行核算,并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保证预算程序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结束语
新医改的实施,既给公立医院提供了内控制度改革创新的机会,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挑战,着实是一把双刃剑。公立医院在内控制度的改革上需要从负责人对内控管理的认识及手段人手,再渗透到日常财务、实际操作、资金预算管理工作中,并加强改善内控管理环境和内控管理条件.实现内部控制体系重构.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燕玲,吴继萍.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重构[J].会计之友,2017(20)38-39.
[2]张美慧.新医改环境下完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12):46.
[3]谢汉昌.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与内部控制环境的重塑优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31-38.
作者简介:
叶煊华,佛山市三水区妇幼保健院,广东佛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