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血塞通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6年哈尔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54例血塞通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60岁以上的患者43例,占79.63%;联合用药10例,占18.52%;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 结论 应加强对血塞通注射液的监测,临床应重视血塞通所致药品不良反应,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公众用药安全。
关键词:血塞通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 事件;用药安全
血塞通的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药理作用主要有扩张血管,增强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瘀血阻络证,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视网膜中央靜脉阻塞见瘀血阻络证。本文对哈尔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54例血塞通注射液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公众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6年1月~12月哈尔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的54例血塞通注射液ADR病例报告。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54例血塞通注射液ADR报告从患者年龄、原患疾病、ADR发生时间、联合用药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54例ADR患者中,男性22例(40.74%),女性32例(59.26%),男女比例接近0.69:1。发生ADR的患者平均年龄60.9岁,其中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39岁。说明血塞通ADR在中、老年人群发生率相对较高。患者年龄、性别分布见表1。
2.2 原患疾病
多为心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足、高血压、脑栓塞、冠心病等,大多数不良反应的症状与患者原发疾病无明显相关。
2.3 ADR发生时间分布
本组数据中,54例ADR发生在用药1天之内,占总数的59.26%;最快为用药后10分钟发生,最迟为10 天(表2)。
2.4 累及系统- 器官与临床表现
54例血塞通注射液所致ADR累及多个系统- 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共 24例,占44.45%(表3)。
注:因其中一个病例累及两个系统-器官,故总例数为56例
2.5 联合用药情况
54例ADR报告中,联合用药10例,占总数的18.52%,涉及药品为盐酸川芎嗪注射液、丹参等。中西药多种药物合用,会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加ADR的发生率。
2.6 对症治疗、转归及其对原患疾病的影响
54例在出现ADR后均停药。12例(22.22%)接受了对症治疗,其中8例静脉滴注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2例静脉滴注地塞米松,2例给予异丙嗪肌注治疗。其余病例在停止用药后临床症状即逐渐消失。全部病例均好转(42例)或治愈(12例),对原患疾病均无明显影响。
2.7 ADR上报单位情况
54例ADR报告中,医疗机构上报48例,占总数的88.89%,药品生产企业上报4例,点总数的7.4%,药品经营企业2例,点总数的3.7%。
3讨论
3.1 患者因素
54例ADR报告中,其中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的病例44例,占ADR总数的81.48%,这说明血塞通的ADR在高年龄组发生率较高。这与用药原因及老年人体质下降、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而易发生ADR有关。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用药时可适当减少剂量,缩短用药时间,必要时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过敏体质患者更应慎重用药,用药前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过敏史,在用药过程中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进行急救处理。[1]
3.2药物本身因素
①中药材的质量受产地、采收季节影响很大。同一药物,因产地不同、生产环境不同、采摘时间不同、存放时间长短等因素,都可使其药物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有所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到中药针剂的质量。由于我国各地区对中药材的加工炮制及质量控制标准存在着差异,加上中药材因成分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订出客观、完整的质量标准。②中药注射液的功能主治涉及面宽,处方组成以复方居多。如有组方不合理、组方药味太多、成分复杂,就难免存在着有害物质。有些蛋白质等大分子极可能成为抗原或半抗原引起过敏反应,无形中给中药注射剂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2]。
3.3药物使用因素
中药注射剂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但也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如果选择不当,不但影响疗效、延误病情,还可能出现严重的ADR[3]。当多种中西药输液剂并用时, 会使得体内作用机制、作用成分不明的化合物相互作用的机会增多。这不但使其成分更加复杂, 同时不溶性微粒的增加也更为显著, 因为不溶性微粒的增加与其不良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4]。因此,要做到坚持严格用药的原则,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其他药品时,应考虑间隔时间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以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3.4 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是药物信息最基本、最重要的来源,也是指导临床用药的主要依据,并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应。简单而内容不完全的说明书往往会误导患者,影响医生用药和ADR治疗。在大多数血塞通注射液的说明书中,有的不写或漏写ADR,甚至对于最常见的ADR(发热、寒战、过敏性休克、恶心)说明书中也没有任何描述[5]。监管部门应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并统一药品质量标准,督促企业及时修订、补充和完善药品说明书,切实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黄振,郭玲.血塞通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不良反应监测,2010年11月第7卷第31期
[2]徐春.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年2月第3卷第4期
[3] 刘静,黄祥,王玉荣.542 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5(5):307-309.
[4] 王喆,俞士水.血塞通注射液不良反应129 例文献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9,2:292.
[5]邹薇,徐月萍,吴海雯.45例血塞通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药事组织,2010年第19 卷第10期
作者简介;
高畅(1977年7月),女,汉族,硕士,哈尔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药师,主要从事药品监测与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