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新农村建设视域下,乡村民俗改造设计是乡村民宿建筑修葺改善的基础,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条件,对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活居住条件改善有着重要价值。本文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与实际情况分析了乡村民宿改造设计的基本背景,并结合乡村民宿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与措施手段,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乡村民宿;新农村建设;改造设计;遵循原则;基本背景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加快了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旅游随之发展起来,大量的民宿建筑被改造设计,以更好地适应乡村经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需求。当前,民宿热潮在我国兴起,它以自然、清新、舒适、生态、环保等特色特征吸引着广大的旅游爱好者,对乡村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力。为促进乡村建设,分析乡村民俗改造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措施手段是必要的。
1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乡村民宿改造设计的基本背景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是一个长远发展目标,引领着农村建设与农民未来。从新农村建设提出以来,我国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取得的显著成绩有目共睹,不仅乡村创业活动广泛的开展开来,也优化和改善了乡村环境,基本实现优美环境、和谐乡村建设目标。这些年来,伴随着大中型城市建设的持续开展,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很多城市居民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与工作压力下,倍加向往乡村生活,期望放慢脚步,感受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这样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而日益扩大,由此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兴起民宿建设热潮。而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乡村不少的耕地、民宿闲置下来,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不利于乡村经济发展。对此,应借着乡村旅游热潮大力开展乡村民宿改造建设活动,满足城市人群休闲旅游需求,同时也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促使更多的人回乡创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1]。
2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乡村民俗改造设计遵守的基本原则
2.1 乡村民宿特点
乡村民宿与一般的乡村建筑不同,其除了要满足居住生活需求外,还要具备休闲旅游功能,与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相适应。因此,乡村民宿改造设计不同于其他旧建筑改造设计,既要保留传统特色也要有所创新,使新旧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总体上看,鄉村民宿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精致化。改造后的乡村民宿是一个小型居住场所,它要有优质的服务和精致的居住环境,精心营造民宿氛围,增强对城市人群的吸引力和感染性;第二,乡土化。乡村民宿根植在乡村环境下,虽然不同于一般的乡村建筑,但它脱离不了当地乡村的本土环境,建筑外观、风格、装饰装修等都有明显的乡土气息;第三,多元化。不同的乡村民宿有不同的特色,提供不同的人文文化与气息,营造不同的居住体验,这样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乡村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2]。
2.2 改造设计原则
(1)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乡村民宿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多,城市人群也倾心于乡村民宿的自然风光,所以乡村民宿改造设计要根植于乡村这片土壤,把贴近自然、顺应自然及构建优美、自然的原生态居住环境作为改造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此,乡村民宿改造设计要尊重自然,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尽可能减少民俗建筑的人为改造痕迹,保持民宿原有的风情、特色。这样做不仅能保护乡村自然环境,还能增强民宿特色,增加对城市人群的吸引力。
(2)突显地域文化特色原则
乡村民宿改造设计除了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田园风光外,还要尊重乡村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凸显出民宿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不同于其他乡村民宿的差别化特征,保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在这一原则下,乡村民宿改造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挖掘当地的人文文化、传统艺术、名人故事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民宿建筑及周围景观环境中,突显出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特色,这样既能传承乡村地域文化,还能增加乡村民宿的文化内涵,避免乡村民宿改造设计“千村一面”[3]。
3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乡村民俗改造设计的措施手段
3.1 外部环境融合
乡村民宿改造设计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还涉及周围的环境,因为建筑存在于特定的环境,受地理条件影响,所以不能把民宿看作是一个简单的民居,要把它与周围的乡村环境、居民生活等联系起来。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乡村民宿改造不能破坏周围的整体环境,要充分结合环境因素并赋予其新的特色、意义,使民宿建筑的形式、色彩、材料等带有明显的民宿特征[4]。
进行乡村民宿改造设计时,首先实地调查民宿周围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特征,然后结合乡村民宿定位有效利用周围的地理、自然环境、生活民俗等,依托于当地资源进行民宿改造设计,减少对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破坏,挖掘出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价值,凸显出乡村民俗的地域特色。如,民宿坐落在的乡村深处,紧邻大山,其改造设计保持民宿建筑原有的结构形式,采用红砖、白色墙面等材料,使民宿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于一体,营造宁静、悠然的和谐共生之感。
3.2 内部空间融合
内部空间融合是乡村民宿改造设计的另一个方面,它通过重新整合使建筑内部原有的元素去留得当,构造适应于不同人群需求的建筑内部空间环境,满足城市人群的民宿生活体现与自然风光欣赏等需求。在乡村民宿改造设计中,内部空间融合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手段。
第一,更新建筑空间功能。乡村民宿多用来居住,其空间功能更新主要采用建筑改建、加建等方式实现。空间功能改造中,要尽量利用需求相同的建筑空间加以设计,不需要调整民宿建筑原有结构,通过对原有结构的适当去留更新建筑空间功能,成为与乡村旅游和城市人群居住需求相适应的民宿空间。一般情况下,乡村民宿空间功能包括住宿、餐饮、公共休闲、庭院等,要设置茶室、咖啡厅等空间,满足人群的休闲、娱乐等需求[5]。
如,凤凰居民宿曾经废弃多年,是一座老旧、落败的旧式建筑。改造设计时,设计师保留了建筑原有的标志特征,对内部空间加以适当的改造。改造后,原来的入堂口变成客厅,二层空闲空间设置水吧、酒窖等。房间内安装卫浴设施,并调配乡村物件,借用新旧穿插营造乡土气息,满足城市人群的民宿需求,提供满意的乡村旅游服务。
第二,重新组织空间。在乡村民宿改造设计中,为了构造住宿、门厅、咖啡厅等空间,有时要改造调整建筑原有的空间结构。空间重组时,在不影响建筑原来主体结构情况下合理的调整可移动性墙体,尽可能的构建出各种空间。如,拆除乡村建筑门厅的一个墙面,增加客厅空间,为餐厅、咖啡厅等预留空间。除了调整水平方向的建筑空间,还要格局需求调整垂直方向的空间。如,调高建筑屋顶,增加空间的容积量,营造宽敞、明亮的大空间感。
3.3 调和建筑细节
一个好的乡村民俗,每一个角落都应有乡土特色,体现民俗主人的情怀,入住其中就可以感受到民宿特有的风格特色。为此,乡村民宿改造设计要注重建筑细节调和,利用材料、色彩等建筑元素营造民宿风格,彰显民宿的乡土、人文气息和主人情怀。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调节建筑细节:第一,在民宿中构建生活场景,增强人群的亲身体验感,让远道而来的游人感到亲切。如,草原民宿中安装壁炉,寒冷的冬季人们围坐在壁炉周围,火焰温暖了房间也温暖了人心;第二,旧物新用,一些带有明显乡土气息的器物不随意扔掉,要充分的利用起来,利用旧物复古建筑,营造出不同于城市建筑的风格特色。如,使用老式的木箱、藤编家具等,钟表、电话等装饰物也可以使用老物件。通过新旧装饰物的碰撞,营造新鲜感;第三,在乡村民宿空间内设置一些绿植,并采用木质物件,既复古、又温馨,清新自然;第四,乡村民宿改造使用的材料就地选材,使用一些砖瓦、木材、竹子等材料,既环保、又经济实惠。如,采用青瓦,此类青瓦由陶土烧制,它应用于乡村民宿改造可以营造出朴实、优雅的质感。通过建材与色彩的合理化应用,使民宿建筑与周围的乡村建筑、环境融于一体,确保民宿建筑不失乡土特色[6]。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村民宿改造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乡村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乡村民宿改造设计要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突显地域文化特色原则,充分利用乡村的建筑元素、风俗习惯等,尽量减少对建筑周围环境的扰动,保持乡村建筑的乡土特色。
参考文献
[1] 陈卓.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乡村民宿改造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02):1-2.
[2] 陈鹏,宋徽,陈基寒.浅析宿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05):39-41.
[3] 吴雪.乡村民宿旅游的社区参与与利益分享机制研究[J].时代农机,2016,43(05):112-113.
[4] 余虹.依托旅游資源周边乡村民宿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以黄山市宏村镇芳村为例[J].绿色科技,2016,23(19):113-115+119.
[5] 黄丽.打造“乡村民宿度假群落”助推海南“绿色旅游”——以“乡村民宿度假群落”推进海南中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6,17(48):94-96.
[6] 安泽琳,杨俊新.哈尔滨乡村民宿开发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8(04):16-17.
作者简介
高维小(1982-),男,汉族,内蒙古和林格尔人,建筑学学士,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