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0
收起左侧

家庭教育方式与农村儿童的心理问题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初中生

Rank: 3

积分成就
UID
430
主题
72
精华
0
墨水
178

发表于 2022-2-27 18: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家庭是人自打出生以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不断改进的同时,家庭教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然而家庭教育却因地区的不同有着一定程度的差距。相比城市,由于农村地区的落后性与封闭性,人们的家庭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导致了部分农村儿童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文针对家庭教育方式与农村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家庭教育;农村儿童;心理问题
引言:
所谓家庭教育,即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对孩子的成长所造成的影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家庭中,由于受到了居住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外部环境影响,往往使得人们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家长不能够以科学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村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提升农村家长的素质,为农村儿童打造健康而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分析与研究的问题。
一、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
受父母的教育观念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农村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对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1、家庭教育的盲目性太强
农村家长一般以务农、外出打工为谋生方式,文化水平往往不高。农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而是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教育方式存在极大的盲目性,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在农村家庭中,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教育方式:
包办型。这种家长往往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孩子的期望、要求过高,往往采用粗暴的方式去严厉要求孩子必须遵从自己的意愿。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子女成为了家长的“私有财产”,缺乏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溺爱型。近几年,由于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农村地区也不例外。同时,对于农村家庭而言,父母大多务工在外,孩子交由爷爷奶奶们抚养。由于“隔代亲”十分普遍,爷爷奶奶过于溺爱孩子,孩子成为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放任型。由于大部分农村的家长长期在外务工,与孩子很少进行交流,在不了解孩子的同时,缺乏合理的教育方式,家长干脆放任不管,没有尽到家长应尽的责任。另外,“隔代”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会束手无措,便也采取了放任型的教育方式。
2、缺乏科学、文明的教育方法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农村的家长坚信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观念,当孩子的成绩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时候,家长往往采用呵斥、打骂的粗暴教育方式,而不是理性的帮助孩子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长此以往,不仅不能够对孩子成绩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容易给孩子造成严重的逆反心理,或是养成自卑、消极的个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家长角色定位不合理,缺少沟通交流
即使家长没有呵斥、打骂孩子的做法,但农村地区的教育观念普遍落后,家长往往不能够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常常以长者的姿态对孩子施加命令、要求。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家长往往不去考虑孩子的真实想法,一味地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事情。另外,家长与孩子之间严重缺乏沟通与交流,彼此之间缺乏理解,造成了家庭关系的紧张、疏离。
4、忽视了父母应尽的教育职责
由于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教育水平有限,他们常常将教育孩子的希望与责任寄托于学校和老师,很少去留意孩子的成长过程与学习方式。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父母很少去帮助孩子进行认真的分析,而是让孩子去找老师解决。同时,由于大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们将抚养孩子的责任委托给了上一代,使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很少真正的去过问、关心孩子的成长。
二、农村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大部分农村的家长不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性格敏感内向
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理,或是家长很少去过问孩子的成长,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孩子在面对成年人甚至是身边的朋友时,会表现出内向、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的反映。另外,由于对外界缺乏足够的信任感,孩子往往会变得敏感多疑。长此以往,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封闭、消极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社会意识的培养。
2、自卑的心理
无论在大人的世界还是孩子的世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攀比的现象。然而由于农村生活物質的匮乏以及生活质量的低下,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如其他人”的感觉。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自卑、消极,在与他人交流、相处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因为内心中的自卑感而变得敏感多疑、谨小慎微。
3、性格极端化
由于部分农村儿童长期处于无家长监管的成长状态,他们往往容易受到其他儿童的欺负,致使他们的心理上长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当中。长此以往,他们因为成长环境的影响而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对外部世界产生厌烦的看法,造成了极端化的性格。虐待小动物、偷盗等行为在农村儿童群体中时有发生。
4、逆反心理严重
许多农村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没有受到家长充足的呵护与科学的教育管理,造成了他们对外界存在敌意的心理状态。同时,在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他们在心理上往往不能够服从学校和老师的要求与管束,同时产生了逆反的心理,总是与学校和老师“对着干”。
5、沉迷于网络世界
由于大部分农村儿童缺少家长的陪伴,往往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感与孤独感。同时,随着网络多媒体的不断普及,网络走进了农村儿童的成长当中。在网络的世界中,他们往往以为找到了“真正的”朋友,得到了“真心的”陪伴。在这样的心理下,他们在网络的世界中越陷越深,即使受到了伤害、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也无从察觉。
三、改进农村儿童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
农村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反映出了农村儿童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改善农村儿童心理问题、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良好途径。
1、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通过多方面的调查与研究显示,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农村家长的学历往往不高,教育观念也比较保守、传统,使得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束手无策,无法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基于此,家长应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先进、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首先,家长应意识到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是非常不对的,应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给孩子创造民主和谐、快乐自由的家庭环境氛围。另外,家长应意识到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不能将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由给学校处理;家长应该将子女的教育问题放在整个家庭的首要位置。
2、提高自身素养,树立榜样作用
孩子自打出生以后所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就是家庭,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性格和处事方式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往往不高,他们不能够很好的给孩子树立榜样作用,却给孩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基于此,家长再给孩子提出要求之前,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与文化水平,给孩子树立榜样作用,激励孩子成为一个上进而优秀的人。例如:有些农村家长没有上过小学,可以腾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学习学校教授的知识,并与孩子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受到了家长的影响,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家长也在同孩子学习的过程当中,提升了自身的修養,使得这个家庭氛围和谐、美好。
3、积极与孩子交流,多去与老师联系
无论是亲人之间还是朋友之间,交流都是增进彼此感情,彼此之间敞开心扉的桥梁。因此,父母应该努力寻找机会和时间,积极的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为孩子解决成长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烦恼。例如:家长可以在孩子睡前给孩子阅读一个有寓意的小故事,基于故事的内容来深入的了解孩子身上所发生的故事,在倾听孩子的讲述后为孩子理性的分析事情的处理方式。
另外,由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想法,孩子或许不愿意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如实告诉家长。因此,家长要经常同学校的老师取得联系,在了解孩子学校生活的同时,和老师一同协商孩子的教育方式。采用这种家校结合的方式,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成长环境。
4、善于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孩子进行教育
近些年,大家看到的仅仅是大部分父母外出务工后给孩子带来的困难,但家长的外出务工经历对孩子的来说也可以成为一笔教育财富。家长可以将自己背井离乡、在大城市努力拼搏的经历讲述给孩子听,让孩子理解父母辛苦的同时,激发自己努力学习、顽强拼搏的上进心。
另外,家长也可以将孩子带到大城市和自己一起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履行家长抚养子女的义务、增加亲子之间的相处时间,使孩子的成长受到保护,还可以让孩子在大城市增长见识,给他们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形成吃苦耐劳、努力进取的优秀品格。
结束语:
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应秉承着资源平衡化、教育平衡化的理念,在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的同时,给农村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另外,农村儿童家庭的自身教育观念应当增强,父母应该履行应尽的抚养职责,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给予孩子充分的呵护与关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只有在美好的家庭当中,孩子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成为祖国未来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对策与建议:2004—2005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杨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康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
【4】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 [J]《上海教育研究》2002年第9 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