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推动下,一系列科普领域的品牌活动正逐步形成,品牌化的建立不仅对细化活动分类、提高辨识度、扩大影响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科普对象在选择时提供了方向性。广东科学中心自2011年发起成立广州科普基地联盟以来,一直致力于借助联盟这个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联盟资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共创共赢的优势,积极打造特色科普活动品牌,已成功打造了以“创新、体验、成长”为主题的校园科普拓展活动、珠江科学大讲堂、科普精品游等活动。本文重点围绕科普拓展“校园行”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介绍科普基地借助联盟平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特色科普活动品牌建设。
关键词 科普;联盟;活动;品牌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0-0172-02
作为补充学校教育和进行成人终身教育最好的平台之一,科普基地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和学生,是当前各科普基地面临的重要课题。科普拓展“进校园”活动,变坐等学校和学生到科普基地接受科普为送科普到学校,尤其是送到边远山区的学校,更好地满足了老师和学生的科普需求。
1 “进校园”活动策划和实施的背景
1.1 学校和学生的科普需求
传统教育侧重于系统地教授学生学科知识。在系统学习书本文化知识之余,一些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有机会经常性地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科普基地,他们可能有更宽的知识面,对课本之外的科技知识有着更强烈的探索欲望,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创造创新意识可能会走在其他孩子之前。
从广东科学中心的实践来看,每年都有大量未成年人进入科技馆参观,但还有许多生活在边远山区或贫困地区的孩子,甚至他们的老师,一次也没有参观体验过科技馆。很多人甚至带着未能参观科技馆的遗憾就长大了。科普拓展走进校园活动,尤其是走进边远山区的学校,则弥补了这一缺憾,更好地满足了老师和学生科普需求,增加了他们获取丰富科学知识的途径,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浓厚兴趣,开发青少年的创造潜能。
1.2 广州地区科普资源分析
目前广州市科普基地已形成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主体、综合场馆和专题场馆并存的现代化场所体系。为进一步整合科普资源,2011年5月,广东科学中心联合40余个科普基地发起成立了广州科普基地联盟,宗旨是通过对各类科普基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应用,以及合作与交流平台的搭建,推动广州地区科普活动的开展,创造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和方法的社会环境。
目前,联盟成员已发展到77个,是华南地区第一个民间科学技术普及行业组织。三年多来,联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壮大过程,现已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各项工作都在平稳有序地推进,发展态势十分喜人。
2 科普拓展“校园行”活动概况
“校园行”活动由科学中心牵头,动员广州科普基地联盟77个成员单位广泛参与,邀请政府部门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和广州市教育局参与指导活动的开展。活动以“开放、体验、成长”为主题, 以科普讲座、联合展览、专题展览、科普体验、科普基地开放为主要内容,立足城市的同时向山区和农村倾斜,面向中小学师生广泛开展。
在广州市城区及农村学校,广州科普基地联盟各成员单位联合组织送科普到校园,以展品互动体验、展板展示宣传、科普讲座、科普剧、科普咨询、基地开放等方式,吸引中小学师生广泛参与。立足于城市,联盟将科普活动向最需要、最缺乏科普资源的山区和农村倾斜。两年来,共开展了18次校园科普拓展活动,其中6次在城市,12次在山区和农村,覆盖18所学校学生4万余人。
3 广州科普基地联盟发挥的作用
广州科普基地联盟秘书处设在科学中心,是联盟的挂靠单位。作为科普拓展“校园行”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科学中心从争取政府支持、展教资源投入、展示内容创新、工作规划、需求调研、媒体宣传等各个方面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
3.1 借助科学中心平台
科学中心占地达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5万平方米,专职科普工作人员超过600人,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规模较大的科普场馆。展项涉及基础科学、儿童、环保、机械、电子、航空航天、生物等各学科,还拥有大型特效科普影院多个,在华南地区具有很强的科普辐射功能。科学中心每年接纳大量的学生来馆参观体验,在广大市民中拥有极高的认可度,是广大学生参加科技知识学习的首选之地。
如前所述,大量边远山区和农村的学生没有机会进行这样的体验,科学中心作为全国性区域大馆,有责任把科技资源送到山区学校,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能同样享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
但对科学中心而言,自身拥有的教育资源的内容不可能涉及到所有专业,对于动物、植物、农业、医疗卫生等不可能面面俱到。科学中心也尽可能将好的科技展品送到学校,但无论如何不可能将展馆内大部分展项搬到农村校园。那么,充分调动其他70余个科普基地在专业上拥有的独特资源,让每个单位都作出一点贡献,提供一部分科普项目到学校去,并发动学科专家的参与,就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规模较大、知识内容较为丰富的校园科普拓展活动。
3.2 发挥秘书处的作用
3.2.1 负责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
在校园行活动中,秘书处负责与科技、教育等政府部门沟通,向他们通报校园行工作的计划和实施情况。让他们多了解,以使政府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等对校园科普活动给予更多的支持。
2013年,广州科普基地联盟与增城市教育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发挥广州科普基地联盟的资源优势,在增城市各街道、镇中小学校,确定了“以点带面、集中连片”的方式,广泛开展“科普校园行”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充分调动广大青少年参与科普、走进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3.2.2 注重投入教育资源的数量和内容创新
秘书处注重将合理优质的展教资源投入到校园行活动。进校园的展项一般应具备科学内容明确、参与互动性好、操作使用简洁、容易搬动等特点,我们进行了多次内容创新。秘书处一是组织了专门开发了心理学专题展览,有7件展品。二是将机器人表演项目搬到校园,让学生与电子控制技术进行最亲密接触。三是引进开发了科技科普电影车,将微型特效影院开进校园。秘书处及科学中心一个个创新的项目走进校园,丰富了活动的内涵,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也带动了其他科普基地投入更多资源到校园活动中。
3.2.3 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媒体的关注
每次校园行活动,秘书处都会邀请社会上关心科普工作的媒体参加,如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将优质的科普资源进行宣传对校园行活动展开多渠道、多层面、立体式的宣传,动员更多的社会群体关注科普、参与科普。提高科普活动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科普氛围。
同时注重开发新兴媒体传播渠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合作,通过科普信息发布、资源搜索、资源展示以及论坛、博客、网上调查等功能,为公众和科普工作者提供科普活动发现、开展、分享的途径,提供科普活动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渠道。
3.2.4 重视活动参与各方的需求调研
秘书处作为联盟校园活动的组织者,保证每一都能组织计划周密、工作高效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充分考虑科普基地、学校、学生的具体需求。对举办活动的各种需求要素进行充分调研,重视各方反应,调整工作。
3.2.5 经验交流与成果分享
在每次校园行活动结束后,秘书处会及时收集各单位的资料,如科普书籍、工作纸、照片、视频、创新展品等,进行整理汇编。总结经验,指出不足。发给各成员单位分享,并听取他们对活动举办的意见,提高下一次活动的水平。
4 活动成果及社会效益
1)推动了未成年人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赢得了科普基地的认可,受到了学校的欢迎,取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科普惠民,较好实现了自身科普教育的公益职能。
2)通过综合性和专业性科普机构共同组织的校园科普拓展活动,实现了学科互补与资源共享,交流借鉴好的工作方式,提高科普工作的水平。
3)活动重心在科普资源稀缺的山区和农村,为贫困地区学生参加科技体验提供了很好的资源,让他们与城市孩子一样充分享有课外公平学习和教育的机会,成为他们最好的“第二课堂”。
4)广州科普基地联盟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与学校共同组成了政府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州地区科普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5)实现了科普基地对青少年正规教育的重要补充作用,科学有效地营造了一种能使青少年体会“身临其境”的环境氛围,搭建了青少年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平台,实现了以兴趣为基础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5 总结体会
校园行活动开展至今,得到政府、学校、社会的广泛认可,成效明显。我们结合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有几点体会。
5.1 活动要紧紧围绕政府的关注和需求,做好社会的导向
科学普及活动是政府实施惠民的重要措施,目的是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对人民生活带来实惠。如针对2012年所谓的“世界末日”而出现的唯心观念和过激做法,及时邀请中科院魏奉思院士主讲“太阳风暴与人类活动”的专题讲座。
5.2 发挥平台优势,将科普资源送到学校
充分发挥联盟优势,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专业优势,引导各单位将最好的科普资源送到学校。三年间,我们从各单位选取专业力量汇编了面向青少年的《高新科普丛书》一套共14册,并在校园行活动中向学校大量赠阅超过3万册。此外,我们还将编辑出版的科普光盘、科普教具发放到学校,其中光盘5万张,科普玩具10万份(套)。
5.3 科普活动结合学校特色教育开展
为使校园科普活动取得实效,我们紧紧围绕学校的教学实际,特别针对学校特色,做到真正满足师生的需求。如增城中学在机器人设计和竞赛上有传统优势,由科学中心对接。凤凰城中英文学校在校外科学观察上有特色,华南植物园在植物标本制作、观鸟方面是特色科普项目。
5.4 注重媒体包装与宣传
校园科普工作,时间、数量毕竟有限,如何使科普效能的辐射范围更广,形成社会关注关心科普的氛围,媒体宣传始终是重点。联盟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微信等宣传手段,加大传播力度。与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的合作,魏奉思院士、叶培建院士的校园科普讲座,广东台制作“权威访谈”专题;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的日常合作;与中国科技报道的合作;与新华网、大洋网、腾讯网、南方网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周婧,张志敏.科普活动对学校科学教育的价值研究——以某次“水”主题科普活动为例[J].科普研究,2013(2).
[2]文利.学校科学教育需要科技馆积极支持[J].中国教育学刊,2008(3).
[3]徐善衍.关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念探讨[J].科普研究,200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