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0
收起左侧

基督教会在近代宜宾的教育事业述略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6349
主题
47
精华
0
墨水
124

发表于 2022-2-27 18: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基督教传入宜宾后,为了更好地传播基督的“福音”,在宜宾创办了幼稚园、小学、中学、护士职业学校等各类学校。基督教会在宜宾创办以上教会学校,其目的是借教育之名行传播基督“福音”之实,吸引更多的人入教,以扩大教会势力。但教会学校传播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引进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方法,客观上培养了一批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宜宾教育近代化和社会进步等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教会学校;近代宜宾
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2-0138-03
近代宜宾的基督教教派主要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天主教于康熙年间传入宜宾,是进入宜宾最早的西方教派。据宜宾县志记载:“清康熙五十年左右,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教士白日升(译名)至成都传教,后转川南发展教务,天主教遂传入宜宾。”[1]622基督新教则于清末的光绪年间才传入宜宾:光绪十四年(1888年)左右,来自英国爱丁堡教会的“内地会”传教士到宜宾传教;①光绪十五年(1889年),美国的劳谦益牧师等来宜宾传教。
基督教势力进入宜宾后,为了扩大影响,开拓传教之路,曾在宜宾创办了幼稚园、小学、中学、护士职业等教会学校。关于西方教会在宜宾的办学情况,宜宾市教育局编纂的《宜宾教育志》、政协文史委员会编纂的《宜宾文史》和陈建民撰写的《基督教华西浸礼会在四川地区的传教活动》等均有所涉及,但都语焉不详。本文拟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宜宾市档案馆、宜宾市图书馆和宜宾市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珍藏的相关资料,对近代宜宾的教会学校做一简要的介绍。
一、教会幼稚园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美国基督教传浸礼会传教士汤姆金(Charles,E.Tompkins《宜宾县志》译作唐彼美[女])在宜宾县城内鲁家园街创办“徐州浸礼会福音堂幼稚园”,这是宜宾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也是外国人在四川设置最早的近代幼儿教育机构。幼稚园开始只是招收少数教友的子女,仅10人。由于当时政府没有专门机构培育幼儿教师,因此,教师由她本人自任。宣统二年(1910年)后儿童人数增加,开始聘中国人任教,增设了四个教员和保育员,由她亲自培训[2]65。民国七年(1918年),先后开办了三个幼稚教育师范班,共培养幼儿师范教师9名。民国九年(1920年),汤姆金为纪念其母亲,将幼稚园更名为“司司里亚幼稚园”(Cecilia Kindergarten)。民国十三年(1924年)有儿童80人,购得毗连的曾姓公馆,改建成幼儿园,分四班授课。1950年下半年全园有儿童90人。②其课程设置不受清政府《奏定蒙养院章程》的约束,以外国幼稚园之规定为准则,活动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主要教唱赞美诗,讲圣经故事,集体“做礼拜”,搞“圣诞节”活动,祈祷“上帝保佑”等[2]70。1951年,该幼稚园为人民政府接收,更名鲁家园幼儿园(现宜宾市鲁家园幼儿园)。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天主教徒林茂德在宜宾市西门外打金街创办私立“公信幼稚园”,主要招收天主教徒的孩子,其教养员均为黑衣修女。1952年3月,私立公信幼稚园为宜宾市人民政府接收,更名为打金街幼儿园(现宜宾市打金街幼儿园)。
二、教会小学
光绪十八年(1892年),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于宜宾城内鲁家园街创办小学堂——福音堂女子小学堂,招收教徒子女,这是教会在宜宾创办的第一个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该校更名为真光女学堂,其后又更名为明德女子小学校。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于宜宾城上北街口又创办一所私塾,取名为真光男子小学堂,招收教徒子女,初期有学生10人,教室一间。民国二年(1913年),该校更名为宜宾明德男子小学校。民国十年(1921年),浸礼会买下鲁家园龙进士公馆,将明德男子小学校迁于此。民国三十年(1941年),明德男子小学校和明德女子小学校合并为明德小学。课程主要设有读经讲经、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等[2]75。1950年,有教师9人,职工6人,学生379人。1952年,该校由人民政府接收,更名为宜宾师范附属小学。①
民国四年(1915年),天主教会创办公信小学。该校早期只招收女生,民国十年(1921年),呈报教育部核准立案,开始增办了男生部。学生人数最多时是1944—1949年间,时常在1000人左右。学校的管理与学科的设置皆依教育部之规定,未设宗教科目。该校前三位校长均为外国人,民国十九年(1930年)后依中华民国政府之规定改由中国人担任。1952年,该校由宜宾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兴隆街小学(现宜宾市兴隆街小学)。②
三、教会中学
近代宜宾的教会中学主要有浸礼会创办的私立明德女子中学、私立明德初级中学和天主教会创办的私立公信女子中学。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美国浸礼会传教士在宜宾城内鲁家园街创办真光女学堂,先后设初小和高小。民国十二年(1923年)开办初中,民国十三年(1924年)改名为宜宾私立明德女子中学。民国十九年(1930年)开办高中,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获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高中立案,成为完中[4]19。当时有高中2班31名学生,初中4班182名学生,教职工21人。民国三十年(1941年)时有高初中各3班,学生人数分别是48人、141人,教职工12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有高初中共6班,学生374人,教职员24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时,有高初中各3班,学生共169人,学校占地面积9.19亩,有砖木结构房屋大小四栋。有理、化、生仪器标本200多件,大小风琴7架,图书4 000余册。1950年秋,有高初中各3班,有高中生42人,初中生86人,教职员工21人。③1950年,该校由宜宾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宜宾第二初级中学(现宜宾市二中)。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北美基督教浸礼会两牧师在宜宾市南岸现宜宾市六中校址,买地5英亩,设庠办一男子小学,取名真道堂。后增设初中。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名为华美中学堂。校长均由美国人担任,首任校长是乔松雪,英语及数理化等科皆由美籍传教士讲授。④民国十六年(1927年)更名为明德中学校,校长也改由中国人担任。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名为宜宾私立明德初级中学[2]126。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时,有三个班187名学生,教职工11人。民国三十年(1941年)秋,有学生400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有六个班302名学生,教职工26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时,增设了高中,当时有高初中各三个班,学生人数分别是104人、158人,教职工22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有初中三个班,216名学生[2]102。从建校到1949年,共毕业学生696人。学校设备简陋,校舍仅有楼房1幢,楼底是教室,二楼是办公室,三楼是学生寝室。1951年为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四川省宜宾市第六初级中学(现宜宾市六中)。⑤
民国四年(1915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沙德勇以宜宾天主教会的名义在文星街创办“宜宾县公信女子小学”,在此基础上于民国九年(1920年),创办了“宜宾县私立公信女子中学”。初期只办了初中,春季招生,三个班,学生经常在100人以下。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有学生70人,教职工13名。民国三十年(1941年)开始改为秋季招生,六个班,学生有170人左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有学生135名,教职工15名。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季开始办高中。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有学生186名。1952年更名为“私立公信中学”,开始招收男生,并被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该校于1953年奉命将高中学生寄读于川南宜宾高级中学,再更名为“四川省第七初级中学”,1957年由文星街迁往上江北,1959年更名为“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沿用至今[2]124。
四、教会职业学校
基督教会在宜宾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医疗卫生方面的。清末民初,美、法两国教会开始在宜宾兴办医疗事业,相继创办了宜宾仁德医院(由仁德男医院和明德女医院合并而成,现为“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宜宾公信医院(现“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由于医院业务发展的需要,传教士们又分别创办了私立明德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和私立公信高级护士职业学校。
民国六年(1917年),宜宾明德女医院在宜宾城北门崇义街开办护士学校,校址设在明德女医院内,筹建时只有一间约16平方米的教室,其他办公生活用房均由医院借出。学校经费由北美浸礼会女差会和医院提供。首任校长为美国人傅乐善。民国十四年(1925年),正式命名为“私立明德高级护士学校”,校舍扩大为一楼一底的小楼一幢,面积约82平方米,并向中华护士会申请立案批准,毕业生可领取中华护士会颁发的毕业文凭。民国十六年(1927年),学校报经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核准立案,更名为“私立明德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前,由校长一人负责全面工作。抗战胜利后,设置了专职人员分别负责教务、事务、学生管理等工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仁德男医院和明德女医院合并组成仁德医院,校名也随之更名为“仁德护士学校”。历年在该校任教的有7名专职教师和18名兼职教师(该医院的医生)。学生来源为未婚初中女生。学制三年,开设有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公共卫生学、细菌学、药理学、解剖生理学、眼耳鼻喉科学以及国文、英语、史地、数理化等课程。起初半年为试读期,学生一边上课,一边参加医院病房的护理工作。此外,还要参加院礼拜、圣诞节、复活节等宗教仪式与活动。创办初十年,共招收学生9班25人。民国十六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27-1949年),招收了22班85人[2]152-153。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宜宾公信医院亦在宜宾城西门文星街开办护士学校。公信护校创建时未在中华民国政府立案,校长由公信医院的内科医师赵儒渊兼任。医院3名医护人员担任教学工作,兼职管理学生。学生来源为未婚初中女天主教徒。学制三年,开设有内科学、外科学、小儿科学、妇产科学、护理学、药理学、细菌学、解剖生理学、护士伦理学以及圣经、拉丁文等课程。学生半天上课,半天在病房做护理工作,还必须参加每日早晨的弥撒、星期日的礼拜、圣诞节、复活节等宗教仪式和活动。“民国35年(1946年)~1951年,5年该校共招生5班,毕业3班,12人。”[2]153
1951年,经川南行署文教厅、卫生厅批准,私立明德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和私立公信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合并,定名为“川南宜宾护士学校”(现四川省宜宾卫生学校),校址设在文星街原天主教童贞院内。合校时,有教师28人,在校学生73人,校园占地2.36亩,建筑面积1 575平方米[2]157。
“由于各种原因,私立明德、公信护士职业学校,毕业学生较少,毕业者均进入主管医院工作。”[2]154
此外,光绪三十年(1904年),天主教会宜宾“永生公馆”,为替“滇越”铁路培养一些翻译及所需之“人才”,在城内大碑巷开办了一所中西学堂——“法文学堂”,招收士绅粮户子弟,教授法文和肤浅的科学。此学堂只办了四年。
基督教会在宜宾创办以上教会学校,其目的是借教育之名行传播基督“福音”之实,吸引更多的人入教,以扩大教会势力。但教会学校传播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引进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方法,客观上培养了一批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宜宾教育近代化和社会进步等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基督教会在宜宾办学的原因及影响,笔者将另文论述)
参考文献:
[1]宜宾县志办.宜宾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1.
[2]宜宾市教育局.宜宾教育志[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