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旅游为支点的绿色崛起——“煤城”焦作的转型之路
焦作是中部地区国家首批典型资源枯竭城市,因为成功地进行经济转型而被写进高中地理教科书。焦作市最早是一个矿区小镇,110年前英国公司就在这里开设煤矿,供英国女王取暖之用。建国后,焦作的煤炭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煤城”之一,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焦作煤炭资源逐渐枯竭,这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又因为煤炭资源的匮乏经济日渐衰退。“九五”时期,全国经济快速增长,焦作市GDP年均增长率仅为3.5%。
经过几年的摸索,焦作市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转型之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做到产业转型与环境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型的同步进行。从1999年开始,焦作开始把目光由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高起点打造旅游业,先后投资6亿多元,开发建设焦作山水峡谷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成云台山、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山、峰林峡五大景区和陈家沟、韩园、嘉应观、月山寺、朱载堉纪念馆、影视城、古城湖、丹河、森林动物园、药王庙十大景点的大旅游格局。焦作山水通过旅游大篷车、国际太极拳年会、山水旅游节、红叶节等多种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引来国内外的百万游客。2004年2月13日,云台山、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山、峰林峡五大景区,通过整体包装、资源整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
如果说旅游是焦作经济转型的支点,那么,众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则稳稳托起了焦作发展的新平台。以前,焦作围绕煤炭而建的配套企业多,工业基础较好。转型过程中,这些企业得到改造、提升,焕发出新的活力。产业调整后,形成了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环保建材等新兴优势产业,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焦作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焦作地处晋煤外运南通道,又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利用“晋煤焦水”的组合优势,焦作建设、改造发电企业22家,总装机容量达260万千瓦。目前,电力工业已经成为焦作市工业的重要支柱。有水、电、铝矾土矿,焦作的炼铝工业蓬勃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方面,焦作对油脂、淀粉、面粉等传统食品进行精深加工,推出真空冻干制品、低聚异麦芽糖、山药果奶等拳头产品。焦作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多家,小麦、玉米和四大怀药的年加工能力已分别达110万吨、95吨和8 000吨,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的问题,而且发展形成了一个新型资源工业。焦作市另一特别举措是把已经稳定的采煤沉陷区规划为工业集聚区。这样既有利于修复环境,也可以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这个工业区西部主要是化工、汽车、轻工业;东部集中铝工业,并因万方铝业落户而被称为万方工业园。
如今的焦作,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市区北部太行山的大规模绿化,使城市有了绿色屏障、绿色背景;中心城区的拆旧建绿、拆墙透绿、园林绿地建设,使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7.9%和44.1%。焦作已和“煤城”渐行渐远,绿色成为这个城市的主题。在“黑”与“绿”的变换中,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焦作,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转型之路。
二、科技推动的经济转型样板——“白银模式”
白银市因矿得名,因企设市。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炉铜”就出自白银市。改革开放初期,白银公司的铜产量惊人,占据我国铜产量的一半。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20年中,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的辉煌业绩,被称作中国的“铜城”。如今白银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年生产能力达到40多万吨。经过50多年的开采,白银已探明的铜资源濒临枯竭,露天矿一号、二号采场相继闭坑,现在的铜矿要到地下2 000米的矿洞中才能找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生矿产资源如铅、锌矿的开采业也开始萎缩。支柱产业辉煌不再,白银该如何发展?
矿竭城衰,白银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现实,白银市明确提出了依靠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接续产业的经济转型之路。转型的重点确定为经济转型,优化经济结构,建立新的产业支撑,重点培育“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一体化、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能源和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黄河文化旅游”八大支柱产业,建设“有色金属、新型化工、复合型能源、特色农畜产品、物流仓储”五大产业基地。
重视科技在推动城市转型中的作用,是白银发展替代产业的一大特色。白银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打造新优势,以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以高新技术产业群重新构建产业结构。2001年上半年,白银市与中科院合作建设了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目前,产业园已经有51个项目落户,投资总额68亿元,26个项目开工建设,13家企业已经投产。白银高技术产业成了中科院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也成了白银经济转型的载体和助推器,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确定白银为全国第一个消毒杀菌产品研发生产基地,科技部将白银列入兰(兰州)白(白银)金(金川)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建设范围。随着一批新材料、微电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项目入驻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区,以碳酸锂深加工、集成电路分装、特大功率电子加速器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项目的实施为标志,白银的产业发展已开始由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原材料精深加工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接续替代产业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2006年开始,白银市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城乡安全饮水、清洁能源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四大民心工程”,全市环境污染的源头基本得到控制。2006年7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授予白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奖”,获奖评语是:“创新求变的白银模式、在成功转型中重塑城市的辉煌”。通过高新技术引进,“新白银”已现雏形。
三、从独木支撑到多业成林——接续替代产业并进的“林都”伊春
黑龙江省伊春是我国重要的林区——小兴安岭林区的所在地,也是开发最早的木材生产基地,拥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之称。
自1948年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伊春共生产商品材2.4亿米3,累计上缴利税和育林基金60亿元,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伊春逐步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困难的境地,森林蓄积和可采成过熟林蓄积由开发初期4.28亿米3和3.2亿米3下降到1.94亿米3和363.5万米3。所属17个林业局已有13个无林可采,其余4个也严重过伐。资源性、体制性、结构性、社会性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伊春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林业惟一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2007年又被国家列为首批资源枯竭城市。
在长期的阵痛中,林区人警醒了,终于认识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恢复生态的必要性。进入“十一五”,伊春市经济转型的思路进一步清晰,经济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立足当地实际,伊春市确立生态立市、产业兴市以及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兴市富民的发展战略。如今经济转型已覆盖伊春市经济发展的所有领域,林权改革、木材精深加工、森工企业重组、加强口岸建设、继续调减木材生产量、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绿色能源开发等都被列入经济转型的范畴。
过去森林城市的产业主要是采木头、运木头,木材加工。后来根据伊春的特点,当地政府重点规划了五个接续替代产业:一是清洁能源产业,即风能、水能和太阳能的发展,如风能产业,现在伊春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40万千瓦,将来可达到300万千瓦;二是森林食品产业,利用天然的大森林发展蓝莓、食用菌,为大众的餐桌端上更加美味、更加新鲜、更加生态的食品;三是森林生态旅游业,依托伊春的生态资源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观光,现在伊春的旅游人数已经达到4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5亿,每年都有快速的增长;四是传统的木材集成加工产业,现在伊春改变了点多、面广的粗放生产方式,采用集约化的生产,依托名牌,整合全市的木材加工企业;五是原有钢铁矿产工业的改造与深加工。
目前,一批利用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和次小薪材生产木材产品的企业已初具规模;以森林观光、休闲度假、漂流滑雪、森林狩猎、科普修学为主题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特色种养殖业绿色产品已形成品牌;西林钢铁集团和浩良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在省内已颇具影响;风力、水力发电等绿色能源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截至2010年底,五大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值达到81亿元,年均增长24.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漫山遍野的绿色,沁人心脾的空气,安定祥和的笑脸,伊春正在向世人展示它亮丽的风采。伊春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尊重和肯定,相继被国家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被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授予“中国自然水域漂流之乡”称号,被联合国有关组织授予“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 ——绿色伊春”与“世界十佳和谐城市”荣誉称号。伊春实现了从“资源发展”向“生态发展”的成功转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