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收起左侧

浅谈国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入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初中生

Rank: 3

积分成就
UID
5436
主题
55
精华
0
墨水
148

发表于 2022-2-27 18: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对于国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入的研究,是笔者近几年来研究的教学课题之一。文章主要是从国画教学的角度,探讨在学生学习国画的过程中,如何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对国画的认识、理解上有一定的加强,从内心喜欢上国画,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带来的心灵上的愉悦,同时促进其对国画的学习,使传统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国画教学;传统文化;融合
如今学习国画的学生有增无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看到学生对国画产生浓郁的兴趣,甚是欣喜。他们认真地调墨运笔、勾线上色,临摹、写生创作也能较为顺利地进行,可见通过教学,学生对于技法的掌握是较为娴熟的。但一些学生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往往偏重于技法的研究,而相对忽略了画面里蕴含的丰富内容。国画的魅力,不只是我们所见的高超的技艺,更让人难忘的是其画面包含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传统文学、汉字汉语、宗教哲学、传统节日、衣冠服饰、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民间工艺、民风民俗、民族区域文化、神话传说、生肖文化、随身器物、饮食厨艺、传统中医、中国武术等。中国画是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国画里又对其他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体现,而且这种体现是潜移默化的。
在早期的中国画里,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是根据西晋张华所撰《女史箴》所画。而其另一幅作品《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同名文学作品《洛神赋》而作,画卷通过反复描绘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表现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而凌波微步的洛神也表露了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洛神赋》以“美人香草”爱情的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是其政治上失意之后情绪的传达。我们如果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对画卷中的人物描绘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宋代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便是根据苏轼的名篇《后赤壁赋》所绘,这幅山水人物画可以说是原赋的艺术再现,将实景与幻想结合,用白描的手法,朴实无华地将作者欣赏自然山水时的闲情逸致和追求超凡脱俗的心境表达出来。
由此可见,国画与传统文学是有一定联系的,当然,国画与传统文学联系最典型的就是诗词。诗词与国画的联系最为紧密,对其的研究讨论也是最多的。一方面,“诗画本一律”“诗情画意”等都体现了诗词与国画的完美结合,这也是中国画的特点之一。在中国画里,有很多诗意画,虽然图上并未题有诗文,但见有诗意。苏轼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提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如王维的《雪溪图》《长江积雪图》就很有诗意。王维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如“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青溪》;“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类似的诗很多,都很能体现他的心境。而他的诗和画又都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这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后来的很多山水画都或多或少地蕴含着诗意。另一方面,中国画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书画印相结合,题款中就有题画诗,这是国画中比较典型的诗画并存于同一面的形式;还有一种形式是诗画对幅,常见于双面团扇,就是一面为画,另一面为书法题写的诗句。
题画诗是对画作形式的补充和寓意上的升华,或者说是画龙点睛。但如果对诗词不懂而乱题的话,往往便是画蛇添足。因此,学生在学习国画时要了解一些古诗词知识,这样可以更好地体会到画面传达出的作者想表达的意境,在创作国画时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追求。
国画与宗教哲学的结合莫过于中国山水画了。追溯到最早的中国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里就反映了“隐逸”
的哲学思想。而这种哲学思想一直伴随山水画的发展。当然,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也受佛教、儒家、法家哲学思想的影响。
如,佛家的“觉,正,净”“戒,定,慧”“八正道”“四禅八定”“空明寂静”“悟”等;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养气”说、“性善”论等。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画家对自身修养的注重,借山水画表现自身的精神追求,也是我们在国画创作过程中要注意的方法和态度。最具代表性的是清初四僧,如,在石涛的山水画中,无不体现了佛家的思想。当然,人物画也有很多取材自宗教故事,如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五代贯休的《十六罗汉图》,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六祖图》等。
各个时期的人物画中,传统衣冠服饰和随身器物,中国的传统建筑和家具,都是其中表现的内容。传统衣冠服饰在各個时代,秦、汉、唐、宋、元、明、清、近、现、当代,以及不同的地域会有各自的特色。而服饰的搭配也是很有讲究的,服饰的颜色、花纹、配饰等都有其含义。如,传统戏曲里人物的衣冠服饰,其颜色、纹饰、配饰等都与人物的身份、个性等有联系。同样,传统的建筑和家具亦是如此。所以,如果对传统文化知识没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在表现和创作相关题材作品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张冠李戴的问题。正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说:“若论衣服、车舆、土风、人物,年代各异,南北有殊。观画之宜,在乎详审。”观画如此,议画如此,绘画更应如此。
另外,神话传说也时常出现在中国画的题材中。神话传说中的题材内容及其相关的各种人物,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八仙过海”“愚公移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都富有情感、想象的特征,有艺术虚构和浪漫主义色彩,并且有一定的民族性和精神意义。画家只有对这些神话传说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片段进行描绘创作,以便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精神取向和审美追求。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于中国画的每个细胞中。
因此,我们在国画教学中,不仅要练习基本的笔墨技法,更要融合对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要从作者所处的环境、修养学识等多种角度体会国画作品中蕴含的意境。而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会直接影响我们对国画作品内容和意境的理解,甚至会在国画学习和创作中出现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所提到的“有形之病”和“无形之病”。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背景的,其中有优秀的精华部分,也必然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不可避免地存在其薄弱和糟粕部分。因此,教师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渗入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多看书、多思考,这样才能有选择地继承和吸收,并加以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也是艺术教学中一直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葛路.中国画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徐观复.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周积寅,史金城.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