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显示分析:芬兰优秀的家庭教育成果,不仅仅局限于文化背景或经济背景较好的家庭,很多普通甚至相对贫困的家庭也非常注重幼儿的教育。芬兰的家庭教育一方面主张家长秉承民主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家庭被赋予了极大的养育责任,孩子未成年之前,父母有义务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而这些传统的观念和教育文化因素,为芬兰儿童的成长营造了一个积极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家庭教育目标明确
在中国,为实现将孩子打造成“人中龙凤”的目标,很多家长早早地就将孩子们带进竞争的洪流,让他们奔波于各种辅导班和教育机构。而芬兰之所以能作为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是源于芬兰家庭高质量的教育目标,芬兰的父母更加注重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注重个人修养,他们心态平和,知足安乐,看中生活品质,旨在将孩子培养成健康、幸福的人。
为了实现“培养幸福的人”的家庭教育目标,芬兰的父母非常注重孩子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写道: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中国的一些父母只注重生理与安全需要,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需求;芬兰的父母会全面地为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提供条件。
芬兰奉行“个人本位”的教育公平,父母在与教师沟通的内容中,“表现好”“成绩好”并不是唯一的内容,他们更多地关心孩子的状态。芬兰的教育是“无竞争”的,这样的教育更能归于最根本的人性化思维。芬兰的父母任由孩子自然发展,哪怕幼儿长大,进入少年时期,面对染发、涂指甲的现象,父母都不会大惊小怪地制止,他们认为这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必经阶段,并会积极地鼓励孩子们表现得更加自然、大方。
二、丰富的家庭教育内容
中国的父母偏爱“智商”教育,相比之下,芬兰的家庭教育内容则更为全面,除了智商外,还涵盖了情商、财商、逆商(挫折商)等方面,主要表现为阅读、自然、运动和礼貌教育活动等习惯的培养。
阅读教育 在国际PISA测试中,芬兰孩子的阅读能力居世界榜首,这主要归功于良好的家庭阅读教育。孩子的爱好通常与父母息息相关,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开始,父母便经常在家中阅读图书或报纸给孩子听,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大部分芬兰孩子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共同阅读、分享和讨论更加强了亲子间的互动,帮助幼儿更好地实现了自我满足。
自然教育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芬兰人对森林的感情非常深厚。芬兰的父母经常带着孩子们去森林里探险,教会他们与森林相关的知识,既贴近大自然,锻炼了孩子的胆量,又开拓了他们的视野。遍布全国各地的庞大图书系统更是为孩子进一步了解自然提供了知识资源。芬兰的孩子们从小便能认识多种植物,并准确地说出它们生长在哪里。芬兰注重孩子的自然教育,并不是教会他们改造自然或从自然中索取些什么,而是教育他们爱护自然,尊重生命。
运动教育 芬兰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体育教育,为了送孩子去参加体育运动,他们甚至可以从工作中请假。他们认为,体育运动不仅能让孩子们从中获得健康的体魄,更能帮助他们寻找优良的品质。例如:在足球等集体运动项目中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在长跑运动中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耐力,在竞技运动中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等等。
礼仪教育 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世界,芬兰家庭教育中也将礼貌教育视为重中之重。除了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礼貌,芬兰父母还会在已有的资源中寻找机会锻炼孩子意志力,实现自立教育和挫折教育,这一点令许多中国父母啧啧称奇。
三、开放民主的家庭教育
芬兰的家庭教育方式非常民主,父母非常尊重子女的天赋、爱好及特长,孩子学习与探究的内容是根据他们本身的兴趣及意愿决定的,而非父母强加。此外,父母会竭尽所能为孩子的兴趣开创条件,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挖掘与发展兴趣爱好,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幼儿终身的学习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这样的“民主”是建立在规则上的,并非“无为而治”的完全撒手。家长和孩子会在某些问题上设置不可逾越的界限,比如晚上9点之前必须睡觉,吃饭之前必须洗手,等等。这些规矩一旦设立,就绝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一方面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规则意识,教会他们从小约束自己的行为。
芬兰的家庭民主教育建立在人人参与的基础上,参与者必须是孩子的父母。政府积极鼓励父母回家照顾孩子,尤其是在孩子三岁之前,为父母发放幼儿照顾假津贴。芬兰人认为:只有父母共同参与家庭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祝明月,原文有删节)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