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痛(一)
头痛是病人的一个自觉症状,临床颇为常见,可以出现在西医学的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的疾病中。它既可作为主症出现,也可以作为兼症而见于其他疾病中。本文所介绍的主要是内科疾病所见的头痛,如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的头痛、神经官能症、部分颅内疾病,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五官科疾病所致的头痛等。这些疾病的头痛,在临床治疗中,均可以参考本文所介的中医辨治方法进行。
中医学对头痛这一症状的发生,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药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是“清阳之府”。因为人体的12条经脉中,属于阳的手三阳经、足三阳经都上会于头部,无论何种原因,一旦影响了清阳之气的正常上升(太过或不及),致使头部及其感觉受器官失于濡养,均能引发头痛一义,脑为精髓汇聚之所,故有“髓海”之称,须赖精血之充养始能发挥其主导“元神”的作用,故脑又称“元神之府”。倘髓海不充,脑失其养,也会发为头痛。
中医将引发头痛的病因分为外源性(外感)和内源性(内伤)两大类,分别称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常以风邪为先导,因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而风邪又称为“百病之长”,它常常挟带着或寒、或热、或湿等邪气上犯头部,从而使清阳之气受阻,脉络血行不畅,而发生头痛。正因为风邪兼挟的外邪不同,故而同为外感头痛,可有不同的证候类型,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也会有所异同。
内伤头痛的病因有种种,诸如情志失和、饮食失节、房室过劳、先天不足、久病损伤等等。但就头痛的发病机理而言,总与肝、肾、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如忧郁恼怒等情志因素常引起肝气不舒,郁久化火,火升阳亢,上扰头部,发为头痛。若肝郁过久,耗伤阴血,可致肝肾阴虚,脑失其养,引发头痛。又如,房事过劳,或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肾精亏损,髓海不得充养,遂发为头痛。再如饮食劳倦等因素损伤脾气,以致气血化生不足而亏虚;或脾运不健,痰浊内生,阻遏清阳上升,均可发生头痛。此外,头部外伤,络脉瘀阻,也可发作头痛。
头痛可以发生在前额、两颞(太阳穴)、巅顶、枕项或全头等不同部位。头痛的性质可为胀痛、跳痛、刺痛、重痛、昏痛、隐痛等。头痛的发作可为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可为突然发生,可为缓慢发病。疼痛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或数分钟,或数小时,或数天、数周,或长期不止等。头痛的上述种种表现,就中医的辨证而言,具有一定意义。
一般说来,头痛起病急,突然发作的,多为外感痛。疼痛性质多表现为胀痛、跳痛、重痛,持续不止,其证属实。对外感头痛应能区别其为寒、热、湿之不同。《类证治裁·头痛》篇说:“因风者恶风,因寒者恶寒,因湿者头重,……因火者齿痛,囚热者烦心。”可供临床参考。
内伤头痛,其特点多为起病缓慢,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且以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为多见。虚证头痛的性质,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绵绵不休,而遇劳加重;虚中兼实如肝阳、痰浊、瘀血等,多表现为胀痛、昏蒙重痛、刺痛等,同时伴有肝阳化火、痰浊、瘀血等,多表现为胀痛、昏蒙重痛、刺痛等,同时伴有肝阳化火、痰浊、瘀血的相应症状。
对于头痛的部位辨别,临床也相当重要。如枕项痛为太阳经头痛,前额及眉棱骨为阳明经头痛,头之两侧为少阳经头痛(多连及耳部),巅顶部位或牵及目系为厥阴经头痛,凡此,对市因施治,循经用药,均帮助莫大。
以下就头痛在临床的证治方药作一介绍:
外感头痛证治
一、风寒头痛 发病之初感觉轻微恶寒,鼻塞清涕,喷嚏咳嗽,头部胀感,继而头痛,牵引枕项板滞,受风感寒则头痛加重,并伴有周身不适,关节酸楚,或有低热,口不渴,苔薄白,脉或浮。治疗宜用疏散风寒之法,一般选用川芎茶调散(川芎、薄荷、荆芥、羌活、白芷、甘草、防风、细辛)加减。方中川芎善治少阳经头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均为止痛主药,故本方是一首镇痛之剂,临床可用于感冒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所引起的头痛,而属于风邪为患者。若恶寒较重,或兼呕恶者,可再加苏叶、麻黄、牛姜、半夏等,以增强散寒止呕之功。
如果寒邪侵袭少阴经,可见头痛重、背冷、足冷、呕逆、脉沉等症状,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川芎、羌活等,温经散寒止痛。若寒邪侵犯厥阴经脉,引起巅顶头痛,时发时止,痛时手足厥冷,呕哕欲吐,或干呕吐涎沫,苔白,脉弦迟等。可选用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大枣、牛姜)去人参,加藁本、细辛、川芎等。本方川于神经性头痛,时作时止,痛时连脑,干呕吐涎沫,眩晕等,可加秦艽、门芍,效果甚好呕哕明显的,可再加半夏、竹茹等。
二、风热头痛 病情较轻时可见头痛目胀,遇风加重,伴见口干、日赤、面红、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则见头胀痛如裂,发热较重,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或不畅,小溲黄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治宜疏风清热法,病情轻者可选用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桔梗、芦根、甘草)加蔓荆子、黄芩、栀子等;病情较严重的,可选择芎菊上清丸(菊花、黄芩、白芷、栀子、蔓荆子、连翘、荆芥穗、估梗、防风、薄荷、黄连、羌活、藁本、川芎、甘草)加减。若烦热口渴喜饮的,可加用生石膏、天花粉、石斛等清热生津;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以泄热通便。
三、风湿头痛 其特点是,痛时头部昏胀沉重,犹如布帛缠裹,即所谓:“因于湿,首如裹。”同时伴有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滑等症状。这类头痛虽以湿为主,但与风寒也有关系,敞治疗多川-温之剂疏风胜湿,可选用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蔓荆子、川芎、甘草)加减,目的在于湿从汗解。若兼胸闷胃胀、呕恶纳呆、人便溏薄的,可加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藿梗、竹茹等,以燥湿宽中,理气消胀,同时可加焦三仙(神曲、麦芽、…楂)以助消化。
外感头痛由外邪引起,治疗当以驱散外邪为主,用药在辛散轻扬的同时,佐以缓解疼痛兼清头目之品。一般以荆芥、防风、菊花、薄荷为基本药,偏于寒的加羌活、白芷、川芎、葱白;偏于热的加桑叶、蔓荆子、炒山栀等;偏于湿的加苍术、羌活、半夏、藁本等。至于细辛一味虽有很好的止痛作用,但因辛散过烈,能耗散正气,体虚者慎用,用也不宜量大,故古有“辛不过钱(约3克)”之说。此外,还应根据头痛部位,参照经络的循行路线,注意选用引经药,以提高疗效。如太阳经头痛用羌活、蔓荆子;阳明经头痛用白芷、葛根、知母;少阳经头痛用柴胡、川芎、黄芩等;厥阴经头痛用藁本、吴茱萸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