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收起左侧

侗族文化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的应用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6753
主题
36
精华
0
墨水
94

发表于 2022-2-27 18: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针对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新农村景观设计与建设中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现象,本文以侗族为例,来理顺侗族传统聚落文化与新农村景观相融合的内在关联和实现途径,以此凸显新农村景观中文化传承的意义。
[关键词] 侗族文化;新农村;景观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22-94-2
建筑是人们生活之所,与各地地理气候条件相契合[1]。侗族,集中分布在北纬25°~31°、东经108°~110°,东至湖南洞口,南至广西罗城,西至贵州都匀,北至湖北恩施。这片区域大江大河纵横,密布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本文即从传承侗族传统聚落文化的角度出发,探析民族传统文明在新农村景观设计的表现策略,以此凸显新农村景观中文化传承的意义。
1 侗族民居建筑特征
众所周知,侗族民居建筑多依地势而建,能够很巧妙地融合于自然之中,给人以一种“天人合一”的建筑之美。
在侗族民居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将重要的建筑元素进行有效提炼,可以提升建筑的展示特点和风格,也利于对建筑进行优化升级[2]。概括起来,侗族民居建设设计的重要元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建筑构架体系
侗族木楼的构造形式可分为整柱建竖、接柱建竖、半接柱建竖3种。整柱建竖是最常见的一种构造形式,即柱子都为整根,并以三柱八瓜或五柱八瓜为最常见。
1.2 材料选材
杉木和石材的搭配,是侗族传统建筑选材上的特点。此外,竹、干草、松木、泥土和石灰等材料也较常见。经过人工凿刻的石材,堆砌成深入地下的基座。据了解,这种石材能够有效延缓土壤中水分的侵蚀,以此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杉木生长速度快、产量大,在风干后呈现出强度适中、结构均匀、不易断裂等优质特点,而且其独特的气味能够驱除虫害,非常适宜于侗族所居住的自然环境,在侗族建筑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2 侗族建筑文化传承中的问题
2.1 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方式逐渐西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遭受严重冲击,导致侗族建筑慢慢失去民族本色[3]。如今走在侗族村寨,难以看到石材和杉木建成的老房子,反而是由钢筋、水泥等现代材料构成的小洋楼星罗密布。侗族的新农村也开始落入千篇一律的怪圈之中。
2.2 木质建筑保存难度大
侗族居住区域夏季雨水丰沛,空气湿度大,导致木质建筑的侗寨十分脆弱。不仅易受雨水腐蚀,风化作用也令木头脆弱无比,不堪一击[4]。此外,随着电器在侗族人民生活中的普及,乱接电线的现象极为普遍。一旦走火,侗寨将付之一炬。
2.3 传统建筑技艺的流失
侗族传统建筑技艺有父子相继、师徒相承2种方式。此外,按工作方式可分为石匠、木匠、畫师等职业。这些技艺要求颇高,学徒要从七八岁开始学习,许多年才能出山。但是,近年来传统工匠为生活纷纷转行,而年轻一代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兴趣,更多外出务工,匠人断代的问题十分突出[5]。
3 侗族文化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的应用对策
一是加强对侗族传统建筑人才的保护和培养,为其传承提供后备力量。建筑工匠在侗族建筑的营造和保护工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第一,保护老艺人,留住活字典;第二,开办讲座,让单个工匠面向多个学生传授技艺;第三,开展高校学者与民间工匠的合作,利用工程软件对侗族传统建筑进行信息化处理,制成模型,供以学生学习之用[6]。
二是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化建筑手段相结合,提供便利舒服的人居环境。建设侗族新农村,规划者不仅要考虑自然地理环境,而且要不断完善卫生、供水、交通、能源和防灾等基础设施[7]。特别是关于传统材料不防潮的缺陷,可留其精华,以化学加固的方法减少潮湿对木材的腐蚀。此外,还可用现代手段改造建筑内部供水通道,让路网系统和绿化模块处在良好的衔接状态,以应对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唐勇,喻荣春.乡村旅游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协调互动发展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8(6):190-192.
[2]张祺,胡莹.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更新与再生[J].新建筑,2007(5):91-94.
[3]黄朝宾.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对策——以贵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4):21-25.
[4]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等.景观基因图谱: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43-148.
[5]刘涛.侗族传统建筑形制与空间功能研究[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
[6]陈威.景观新农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7]吴浩.中国侗族村寨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