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和评价报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建立学生成长过程档案,作为学生毕业考评、评奖评优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建设实践
(一)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人才培养实施的直接载体。对接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领域岗位要求,以职业素质为本位,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娴熟专业技能+综合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坚持“绿色化工”理念,兼具国际化视野,融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融入国际化内容和“绿色化工”知识,不断更新行业新标准、新要求、新动态,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构建了“素质本位,多能递进”专业群课程体系。
以课程精品化为目标,以课程数字化为途径,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专业课程微课化、慕课化。以湖南职教新干线作为数字化资源发布平台,建设专业“三库三中心”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含资源制作平台、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应用平台三大子系统,下设专业信息库、课程资源库、科普资源库、培训中心、测试中心、互动中心,具备学习浏览、资源检索、在线测试、网上培训等功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实训条件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按“专项技能训练—项目仿真训练—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创新创业”职业能力递进要求,采取自建、校企共建等方式将校内外实训中心建设成为集教学、科研、产业孵化、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情景式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使专业核心课程的现场教学比例达到50%以上,设备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与行业企业同步,达到区域内一流水平,实践基地全天候开放,实现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按照工学一体、赛训一体、理实一体的要求,完善“四阶递进、‘双创’贯穿”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岗位技能的分解、分层训练,实现从基础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到岗位能力的逐阶递进,将创新创业培养融入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毕业设计大赛、专业技能比武等多样化活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教学团队建设
按照“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的思路,采取“引、培、聘、带、送、进、融”和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如图3所示),建成一支四梯队的“雁队式”“双师型”教学团队。四个梯队都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梯队成员在个人成长时间上承前启后,在承担学校任务中角色互补,实现滚动式可持续健康发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由个人发展转化为“头雁领飞、领雁带队、良雁替补、新雁跟进”的“雁队式”团队发展,如图4所示。
(四)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观念,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搭建校企合作组织架构,邀请企业代表进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力发挥行业、企业在行业动态、技术装备、实践运用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将学校的人才输出、职业培训、研发、技术服务等功能充分挖掘以满足企业需求,强化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人才保障、物质保障及经费保障,达成共赢局面,实现校企合作覆盖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实训建设、团队建设乃至就业创业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长效的运作机制,为创新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下扎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三融合、三阶段、三一体”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施行,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竞争力的提升有较好的效果。本校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就业现状满意度为85%,对母校满意度为98%,都较以往有所提升,竞争力、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等几项指标也呈增长趋势。下一步将对本模式不断加以改進完善,争取取得更好效果,在校内形成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洪田.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4,(2):31-33.
[2] 杨柳群.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3):12-16.
[3] 杨艳玲,邓其贵,唐述荣. 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自动化技术专业“34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4,(6):31-34.
[4] 王丽丽.对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3):47-49.
[5] 张振锋.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河北职业教育,2017,1(5):31-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