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农村,家庭教育是有限的,而留守儿童又是由留守长辈隔代监护抚育,其家庭教育几乎是缺失的,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最大的不利因素,产生出诸多教育问题。那么学校教育方面就要尽可能地补位上这一缺失,让留守儿童赢在同一起跑线上。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补位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編号:1672-1578(2019)30-0250-01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有所下降,所占比例减少。但是,就如我所在的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还是占1/3左右。农村教育工作必须正视,关注和研究这一群体学生的教育、学习和成长。
孩子的亲生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出远门工作、发展,长期不在孩子的身边,无法正常履行哺育、教养、监护的职责,隔代长辈抚养或投亲靠友寄宿性监护。从而产生出对孩子成长和教育的系列不利因素、诸多弊端,其中家庭教育的缺乏是主因。
1.家庭教育缺失了的负面影响和后果
1.1儿童心理健康出现偏差。由于亲生父母长期的不在身边,缺乏心灵深层次的交流,缺乏无拘无束敞开心扉的欢乐时光,隔代抚养,亲友代管,总存在着明显的障碍。在心理学上,孩子就会自主开启保护模式,自我封闭起来,缺失了社会信任感,缺失了自信心,缺乏着一定的身心安全感,具体表现:
1.2留守儿童易造就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容易沾染上社会不良习气。由于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一般都采取放任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孩子在家不听教导,在校表现不佳,常有迟到、旷课、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游戏厅,沉迷于玩手机,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1.3小部分留守儿童会因为缺失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从小就失去了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的机会。家庭教育是孩子道德的重要阵地,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心智发展都在成长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如果没有及时的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可能会对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健康心理的培养以及能否在成年后很好地融入社会,都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
2.学校教育如何进行补位
2.1走村访户,摸底排查,分类建档。农村留守儿童,共同原因是亲生父母长年不在身边,父母没有履行好培育教养义务。但是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却不尽相同,每个孩子的个性特性还是不尽相同。所以学校和老师要第一时间入户走访,摸底排查,询问调查,记录好细节资料,如父母外出的工作地址、孩子多久能与父母见面一次、是否经常电话联系。监护人的身体状况和文化水平、生活状况怎样、孩子在家的言行举止表现,目前孩子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孩子的独立性如何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再分类建档。把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也分门别类,为后续的教育和帮扶提供有效依据。
2.2学校统筹工作,教师责任到位,拟定切实可行又有针对性的教育帮扶计划,计划要具体到每一位留守生。既有学校的规定动作,如开学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的统一入户家访,学校定期的心理健康辅导和生活帮扶;也有教师针对学生个体特性而采取独特有效、无时不定期的教育帮扶。而且每个留守生的教育帮扶都记有工作台账。
2.3学校构建长期、有效的“亲子平台”,构建家长、教师、学生和监护人的连心桥。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根与花朵是血脉相连,不能总是天各一方。
(1)在班级群外,班主任再建立留守生班群,便于他们诉说心声和请求。
(2)要求任课老师都有各自班级里每一个留守生父母的私人微信,便于学生、家长、教师直接个人交流。
(3)学校分班级定期开放多媒体在约定的时间里,留守生与其父母电话联系,实时视频交流,相互诉说心声。
2.4建立周到的保护机制和贴心关爱机制,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是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关爱机制。逐步形成做到家校社无缝对接,在安全上给予最大保障,从而实现课余“关注无盲点,帮助不锻链”。通过“小手牵大手”乡村文明课程实践、家校合作等,让家长和监护人全面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留守生一起手牵手心连心。各村(居)委员会干部、邻里乡亲一起融入到留守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
二是学校构建教育心理健康室。组织培训出具有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教师,构建成一个专业队伍。他们利用自己的专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困惑,关注好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让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三是组织骨干教师送教送学到户。及时辅导好留守生的课业,排除学习中的难题,提升其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使其学业进步。或是组织学校留守生课外辅导班,免费辅导学困生。
四是学校和教师关注到每个留守生儿童的个体生活情况,他们的衣食住行是否保障到位,生活习惯是否良好,作息和活动的时间是否合理安排等。
但凡教育没有最好,只求更好。我们关注每一位孩子的成长,教育路上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我们就得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当下,寻求更好的突破,摘取到教育的丰硕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