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然而对于这门“母语”的学习有很多现状令人堪忧。在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语文学科薄弱者不在少数;加之语文学习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见效甚慢,因而使不少语文学习“后进生”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热情,语文成绩一降再降。语文教师们对此忧心忡忡!那么,如何有效地转化这些学生,逐步提高其语文素养呢?笔者在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点心得体会。
不难发现,在语文学习“后进生”中,男生占的比例远远大于女生。这当然和男女生各自的思维特质相关,但我们也不应忽视兴趣、习惯、主动性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因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循序渐进地对他们进行转化。
一、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唤起“后进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可用情感激励法帮助他们找回学习语文的信心。其实,相对优生而言,“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注,一个眼神、一个提问……就能让他们觉得老师眼里有他们,他们才会有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如在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用放大镜去找这些学生身上的优点,然后适时地在课上表扬之。作为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如可用必修三中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两文的作者海伦·凯勒、史铁生坚强乐观的感人事迹来震撼这些“后进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还可用一些富有激励作用的文句来鼓舞他们的士气。
其次,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法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音乐影片的熏陶、有趣的游戏竞赛等,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高二教学《唐诗宋词选修读本》中的《春江花月夜》时,此词是要求学生全文背诵的。我“即兴”(其实是事先准备充分了的)给学生们非常流利地背诵了一遍,全班掌声雷动。那些“后进生”也被完全吸引了,他们格外钦佩我,此后的语文课上也能全身心地投入了。
再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问题时特别注意梯度性,以此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必修二中的《一个人的遭遇》时,我设置问题如下:1、课文写了谁的遭遇?2、哪些遭遇?3、每次遭遇后的心情怎样?4、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5、怎样理解文章题目“一个人的遭遇”?这样,让“后进生”回答较简单的题目,“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从而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
叶老说:学习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很多语文学习“后进生”学习习惯差,缺少必要的学习基础,因而语文成绩不理想。故而,教师要尽快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某些学习欠自觉的同学更要常抓不懈。比如,开学第一节课后我就对班上的“后进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指导,并就语文学科而言,从预习、听讲、笔记、复习、作业、考试诸环节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在我的认真督促下,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他们基本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接下来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始终用一种“等待”的发展眼光看待这些学生,先给他们定一个较合适的目标,课后加强辅导,增加作业面批次数,鼓励帮助他们。我也让他们和优秀学生合作,学习借鉴其经验,请优秀学生帮助解决他们学习中的一些困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些“后进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我又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拓展课外阅读,指导阅读方法
有一位语文专家曾经说过: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过关,既包括语言的因素,也包括思想和情感的因素。语文过关最基础的指标是学生的阅读量。科学研究表明,一个语文过关的人,阅读量应不少于两千万字,其中文学作品应占很大的比重。而文学作品有助于塑造人格、提高修养,使他由自在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行动纲领》确认的面向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的期望目标是:使所有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基于此,教师应有条不紊地指导“后进生”的阅读活动,让他们在闲暇之余多看一些对语文学习有帮助的800字左右的精短美文;可先从有些故事情节的微型小说之类看起,慢慢过渡到哲思性的文章上来。要求他们: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而后再对其中的精彩处慢慢体悟。
当然,对语文学习“后进生”的转化,绝不是靠三言两语、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涉及到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以上是我的一些尝试性做法,虽然收效低微,但我已看到了希望。为此,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陈洋中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