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任何一项教育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生理卫生健康的教育也不例外。对于寄宿生来说,在家的时间远远短于在学校的时间,但其重要性依旧未曾降低。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生理卫生教育的重要性,随之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学校教育,最后介绍了家庭教育。以此仅供相关人士进行参考。
关键词:家校合作;生理卫生;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引言:
学生在处于青春萌动时期时,会对自身及周围同学所产生的变化有着好奇心。此时,学校及家庭方面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健康的生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变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觀、道德观。
一、生理卫生教育的重要性
生理卫生教育是指当人们达到一定年龄阶段,如青春期时,所开设的一门了解人体构造的学科,包括人体解剖常识、基本生理常识、性健康教育等。通过书面的语言与教师的讲解,向思想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们系统的介绍人类生长发育的特点、卫生保健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由于自身思维尚未成熟,对社会认知不全,以及对自身及他人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出现的一系列变化感到好奇,在生长发育的途中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观念所影响,继而形成错误的人生价值观,这对于自身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1]。因而,学校通过开展生理卫生健康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生理常识的普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性观念,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教育
(一)集体教育
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了交流与沟通,在学校这种人流量极大的地方尤为突出。对学生来说,一天中除了睡觉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而对于寄宿学校的学生来说,基本上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作为一个大集体,班级则是里面的一个小集体。在集体中间,学生会一起生活学习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生长发育成熟,他们也会对彼此身体出现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好奇,尤其是在异性之间。此时,学校就需要对学生开展一定的生理卫生教育,引导学生远离不良信息与错误观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理知识与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生理卫生健康教育大会统一对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生理卫生教育,着重强调生理卫生健康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对其的了解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对学生进行生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青春的难题,如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方法、与家长心平气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何建立良好健康的同学关系等等。教师还可以以开展主题班会或者讨论大会的形式,将生理卫生教育作为论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进讨论当中,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探讨,在互相交流沟通中加深学生对性教育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保健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交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2]。
(二)个人教育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作为单独的个体,由于其生长经历、性格爱好、接受程度、家庭组成等各方面的原因,对于生理卫生的理解不同,自身价值观的建设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导致个人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从而对集体的团结力与凝聚力产生严重的影响。为了能够及时的了解班级的现状,解决班级发展的难题,教师应该不定期的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的方案。学生也可以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向教师表达自己的困惑,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现况,并予以帮助[3]。尤其是对于寄宿制的学生来说,他们基本全部的时间都在学校中,对于同龄人之间的变化有着更深刻、更细致的了解,所产生的困惑也就更加复杂。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具体问题,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开导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且还能营造良好和谐的班级氛围,对班级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4]。
三、家庭教育
只有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时,教育对学生的效果才能更为显著。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中重要的一环,其产生的教育作用是无法取缔的。特别是对于寄宿制的学生来说,学生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很是有限,但家长却能在这有限的时间中完成学校无法完成的对学生的引导与帮助。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是学生的第一任生理老师。当学生到达适合的年龄时,家长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了解生理卫生知识,懂得如何与他人正常交往以及对自我的保护,而不是一味的将学生当做尚未长大的孩子,对学生故意掩盖基本的生理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一些不正当的途径进行了解,吸收不良的信息,导致思想和行为的异常,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深刻的影响。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学校与家长方面应加强合作,增强对学生的生理卫生健康教育。学生对于生理的正确认识不仅有利于学生懂得自我保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还有利于整个班级乃至学校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贵.寄宿生青春期生理卫生健康教育探索[J].甘肃教育,2019,629(09):36.
[2]李治国.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6):40-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