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0
收起左侧

杨斌:校本教研要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并积淀学校文化精神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1039
主题
52
精华
0
墨水
142

发表于 2022-2-27 19: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斌,四川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校长,中国教育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成都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教师》:杨校长,您好!我们学校历来有学科教研组的活动,例如备课研讨、听课评议等,对于校本教研,您认为在概念以及实施方面与学科教研组活动有何本质区别?
杨斌: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学校推进校本教研以后,其研究理念和形态到底应该怎样变化,才能突破原有的学科教研活动,实现备课、观课、议课等的超越?我们在实践和研究中发现,要实质性推进校本教研,超越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学科教研活动,体现校本教研与学科组教研活动的区别,需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功能提升。学科教研组活动的基本功能是“备课”,其核心是在教研活动中确立“教什么”“怎么教”或“学什么”“怎么学”。我校曾经确立了“三定、四备、四统一”的学科教研活动要求。“三定”,是指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备”,是指备课标和教材、备学生实际、备教法和学法、备资源;“四统一”,是指统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资料。我们认为,有效推进校本教研需要不断拓展学科教研组的备课功能,除备课外,还应跟踪课堂现场、推进课堂变革、整合校内外资源、规划和促进教师的差异发展、提升整体育人质量。从这一角度看,校本教研具有综合发展功能,我们只有在备课、上课、改课、资源、教师、质量等方面整体着力,综合推进,才能超越学科教研活动,发挥校本教研的应有功能。
二是愿景聚焦。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要有效推进校本教研,首先要清楚学校的“本”到底在哪里。从教研的角度看,学校的“本”就是学校的发展愿景。因为学校的发展愿景是学校所有师生的共同追求,是学校“要到哪里去”的方向与蓝图设计,校本教研必须以这一方向和蓝图为指引,将各种活动聚焦在学校的发展愿景上,才能在教研活动中务好学校的发展之本。“愿景聚焦”也是校本教研和一般性学科教研活动的分水岭。一般性教研活动只关注学科教材和课堂教学,较多关心本学科的学生发展与成绩,很少关注学校的发展愿景,活动兴奋点很难聚焦在学校愿景上,其特点是“科本教研”,以学科为本,而不是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
三是学校特色。校本教研的重要追求是突显学校特色。我们的课堂特色在哪里,我们的学生风貌有何独特之处,我们的教师发展与其他学校相比有何优势,这都是校本教研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只有明确了学校课堂、学生和教师的特色发展方向,并在一次次教研活动中努力靠近,学校特色才能逐步得到彰显,以校为本的学校发展思路才能得以落实。一般性的教研活动主要思考“教什么”“如何才能教得更好”或“学什么”“如何才能学得更好”等问题,对“如何才能教得更有特色”或“如何才能学得更有特色”缺少必要关注,从而使教研活动缺乏“校本”特点,难以从整体上推进学校的课堂变革。
四是学科开放。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是引导教师从“学科”走向“学校”。一般性的教研活动只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走向与课堂变革,难以从学校的整体发展层面思考本学科的建设,更难以把其他学科的有用资源整合进自己的学科。校本教研则要求学科教师立足学校的整体发展,关注其他学科的变革走向与资源建设,把学科建设置于学校发展之中,以开放的心态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中国教师》:您能为大家谈谈您对校本教研中“校本”含义的理解吗?校本教研的“校本”之特点有何?
杨斌:对校本教研中的“校本”内涵已有诸多探讨,但从我校的实践情况看,“校本”的主要内涵应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依靠学校”“发展学校”。这一内涵要求校本教研至少应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引领未来的教研。“校本”,首先是以学校的未来为本,以此为依托的校本教研,必然是引领未来的教研。这一教研应在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展开,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未来而教研。我校在推进校本教研时,首先和全体师生一道,探讨了学校朝何处去、师生的未来在哪里等问题,基于成都七中初中的高平台定位和西蜀大儒杨雄的学校渊源,提出了“审是迁善,模范群伦”的校训,我们的教研就是要帮助师生和学校形成未来发展的这种卓越品格。由于有了全校性的讨论,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树立了引领未来的意识,从而使教研活动具有未来发展价值。
二是立足现实的教研。“校本”要以学校的现实为本。“引领未来”不是空谈理想,更反对不切实际、夸夸其谈,而是在关照未来发展的基础上,扎根学校的现实土壤,分析学校基础、师生现状与需求,才能在教研活动中解决师生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我校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对全体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摸清现状之后,才提出课堂改革理念、思路和措施,从而提高了校本教研的针对性。
三是依靠师生的教研。“校本”要以学校师生为本。要相信、发掘师生的发展潜能,调动本校师生变革课堂、提升质量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以主人翁的心态与姿态关注学校的发展愿景,并为之全力以赴。从我校的发展情况看,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能围绕学校提出的发展愿景与课堂变革方向,主动研究,投身实践。学校充分依靠师生的力量,构建教研机制,提升教研合力,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四是促进超越的教研。“校本”还要以持续超越为本。持续超越主要指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迈向学校愿景的路途中,不断向前向上的发展状态。没有学校的持续超越,校本教研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校的校本教研一般以年度为节点,清点我们在这一年发展了什么,下一年需要继续发展什么,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2008年,建校四个月后,我们21名开拓者以“课堂教学常规与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举办了学校第一届教育教学研讨会,力求以常规的重建引领课堂改革,以课堂常规的优化实现师生的品质发展。2009年,我们立足“常规优化”与“常规重建”,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研究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召开了以“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生有效学习”为主题的第二届教育教学研讨会,这一年,我们认识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对课堂教学的变革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2010年,我们根据2009年的反思,向中央教育科学规划办提交了“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的课题申请,获得批准后,提出了“建设‘创生型课堂’,在特色课堂的创建中提升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的基本思路。这一年,我们以“创生型课堂的构建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为主题召开了第三届教育教学研讨会。2011年,我们开始研究“创生型课堂与学习设计”这一问题;2012年,我们以“课堂创生的智慧”为主题展开了全校性研究。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年超越,在持续改革与发展中体现了“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价值。
《中国教师》:贵校的校本教研现在形成了哪些特色?
杨斌:我校的校本教研不敢说有特色,但我们力求形成自己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就是以文化为引领,以课题为推手,以学习为基础,以课例为载体,以持续跟进为方式。
首先是以文化为引领。“审是迁善,模范群伦”是我们的校训,“自信自为,追求卓越”是我们的校风,“创造最适宜学生的教育”是我们的办学追求。根据学校文化的主要指向与文化对师生素质的要求,我们将师生素养锁定在了“创新”一词上,没有创新,就难以审是迁善、模范群伦,更难以自信自为、追求卓越。但在中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是不断创生的过程,只有培育出良好的创生品质,才能较好地学习并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了融合学校文化与教研文化,我们提出了“培育‘创生型教研文化’”的校本教研追求,力求以教研文化的建设提升校本教研品质。
以课题为推手。为了建设创生型教研文化,凝聚全校师生的教研目光,形成学校的教研特色,培养具有创新力的教师队伍,我们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了“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这一课题,以此为龙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子课题。这些子课题均围绕“创生型课堂”的有效设计与实施展开,从不同层面和角度研究创生型课堂的建设问题,既聚焦全校教师的研究目光,形成全校师生的研究方向与特色,也推动各教研组逐步形成创生型教研文化。
以学习为基础。校本学习是校本教研的基础。我们提出落实“生态取向”的学习理念,建设和谐发展的学习型教研组;落实“高效能发展”的学习理念,建设富有实效的学习型教研组;落实“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建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型教研组;落实“后喻学习”的基本理念,建设适应学生变化的学习型教研组等教研文化的理念、思路与举措,力求在生态取向的学习氛围中推进深度学习和后喻学习,实现高效能发展。
在课例研究和持续跟进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抓实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范式,在叙事研究中建设研究型教研组。在研究“关键教育事件”时,我们要求各教研组从紧扣“课堂素养”、关注“创新能力”、强化“高效学习”和突出“课堂创生”四个方面入手,以提高课例研究效益。二是抓实“链式发展”的课例研究,在课堂的持续改进与创生中建设研究型教研组。我校的链式课例研究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确立一个研究主题,在这个研究主题的统领下,根据现阶段课堂教学的疑难问题和进一步改革的需要,确立若干个研究专题。这些专题围绕同一个主题形成课例研究的“问题链”,由一个备课组在不同时段依次研究和讨论相关专题,或由不同备课组承担不同专题,共同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这种课例研究的操作方式,就是“链式发展”的课例研究范式。
从总体上看,我校主要采用“两维互动”的发展思路推进校本教研。所谓“两维互动”,是指综合考虑“团体学习”“专项研究”在教研组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学习”与“研究”两个维度的互动推进,把教研组培育成“学习型教研组”和“研究型教研组”,促进教研组的知识共享与不断创生,实现“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共享,在共享中创生”的教研文化建设目标。其中,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是基础,研究型教研组的建设是载体,“知识共享”与“创生”是目的。
《中国教师》:您认为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怎样的基本条件?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杨斌:从我校的实践情况看,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具备五个条件:一是学校文化的明晰度。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发展灵魂,是学校的精神之本,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的发展灵魂为指引,为积淀学校的文化精神服务。只有这样的研究,才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二是教育教学变革的方向感。即要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确立与之匹配的教育教学变革方向。校本教研必须根据这一变革方向,发现、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使学校的各种变革朝着既定的大方向前进,才能逐步形成校本教研的特色与学校发展的特色。三是教研活动的文化力。即是否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教研文化,不同的教研文化会形成不同的教研特质与效果。四是教研成果的校本转化力。即学科教研组的研究成果是否在校内及时、积极推广,在发挥研究成果效用的基础上是否激活了教师团队的研究动力。五是多样态学习的保障。即学校是否能够根据教研的需要,提供多种形态的学习条件与资源。在这五个条件中,学校文化和教研文化引领校本教研的价值取向,教育教学变革方向固化校本教研的前行目标,教研成果的校本转化是校本教研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多样态学习是校本教研的有效保障。
根据以上的条件分析,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方向不明。即学校文化、教研文化和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总体方向不明朗,教研各自为阵,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就学科谈学科,就课堂谈课堂,缺乏学校整体发展与变革的方向感,教师无法从“学科”走向“学校”,开展的是学科教研,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二是转化不快。即教研成果不能很快在校内转化与普及,教研组不关注学校需要,学校行政不关注更不引导学科变革,学科和学校隔膜,学校的发展缺乏学科变革的依托,学科教研组的变革“自娱自乐”,学科教研与变革处于自发与散乱状态,削弱了校本教研应有的学校发展价值。三是保障不力。特别是在多样态学习与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保障上缺乏必要力度。
《中国教师》:大家都说学校要以科研兴校,以教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那么校本教研如何与学校科研整合呢?可作为一体吗?
杨斌:这也是我们近几年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基础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大课题的浅研究不如教研,小问题的深研究就是科研,其目的是把基础教育的科研和高校的纯学术研究区分开来,促进教研与科研的有效整合,以解决教研与科研脱节的问题。科研的确能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但虚假的、口号式的、胡编乱造的、不融入教育教学一线的科研,改变不了学校发展的现有样态。
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以科研的思路推进教研,以教研的视角落实科研”,即用课题研究的思路、策略与要求,开展专题性教研,一次或连续几次教研解决一个问题,或突破一个专题,在教研中强化“研”与“变”。我校科研的主阵地是教研活动和课堂,“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的课题,分解到了不同的教研活动与课例之中,教师们从有效教研的角度,审视科研是否落到实处,是否变得有用,以不断调整科研的方式与步伐,在科研中强化了“实”与“用”,这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教研与科研的整合。
校本教研和科研是否能够合为一体,我个人认为是可以的。就我校而言,教研的基本主题是“创新型教师的课堂素养”,核心内容是创生型课堂的设计、实施与评估,这些内容是全校性课题的基本内容;就课题研究而言,我们围绕创生型课堂的设计、实施、评估与资源等多个方面,系统化地研究了创生型学习设计和不同类型的创生型课例,将课题研究的点落实在备课、上课上,实现了科研与教研的整合。
《中国教师》:在提升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方面,贵校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杨斌: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是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条件。但我在前面没有专门提出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因为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校本教研的质量取决于团队的整体发展质量,个别教师的教研能力或许比较薄弱,但他在分享团队智慧与成果中也会得到发展。所以,有什么样的校本教研团队,就会有什么样的校本教研质量。因此,近几年来,我们在提高教师个体校本教研能力的同时,就提高团队校本教研能力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提高团队学术力;二是整合校本教研资源;三是建设创生型教研文化。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上述三个方面既推动了团队校本教研能力的发展,也卓有成效地提升了教师个体的校本教研能力。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新课标、新教材教学实践中,您认为校本教研的重心应该放在何处?
杨斌:我认为接下来的校本教研应把握好四个重心:一是解读学生。学校教育的一切目的是孩子,校本教研要从关注教材、教学和学科转向关注学生,从学生发展的视角研究学科、教材和教学,这就需要提高解读学生的能力。二是反思价值。我们的一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学校教育的最大价值,是帮助学生学会在未来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有这样的价值吗?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样的价值?我们还能不能做得更好?这是今后校本教研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三是把握本质。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本质是什么?是促进师生更好地发展。可不少地方和学校生搬硬套某些改革经验,结果水土不服,效果不好。我们在教研中关注了形式,忽略了其他地区或学校隐藏在改革经验背后的本质。抓住形式而忽视本质,降低了改革效益。在今后的校本教研中,如何把握教育教学本质提高改革效益,是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四是善待质量。“善待质量”即全面把握质量,发展经得起未来考验的质量。但是,不少地方将质量等同于分数,有的地方高举“绿色质量”的大旗,骨子里或制度上依然停留在分数质量的单一杠杆上,甚至走火入魔,丧失了教育的本义。如何全面理解质量,如何有效提高质量,仍是接下来需要在校本教研中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中国教师》:对于国家层面的校本教研推进工作,您有何建议?
杨斌:从国家层面推进校本教研工作,我认为可以从四个层面入手:一是鼓励个性。校本教研的价值之一,是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探索出适合本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策略,这就需要进一步破除“大一统”的教学改革思路。如某些地区无论学校发展状况如何,都统一实施某一课堂改革模式,这不利于推进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二是提供空间。把现代学校制度落到实处,给学校的自主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我校的校本教研之所以富有活力,是因为上级主管部门给我们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自主改革空间。三是订单培训。即把目前花费大量资金的教师培训做得更细,从教师的“被迫选课”到针对具体学校的真实需求制订培训菜单,从诊断学校入手培育学校教师,这样的培训才能从一般性、大一统,走向“校本式”的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效益才可能进一步提高。四是专家落地。强化教育类专家与中小学实践的无缝对接,在发展“高深理论”以证明其学术修为的同时,尽量顾及中小学的发展现状,在“应然”与“实然”中寻找一条变革教育教学的道路,以起到更有实践变革意义的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马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