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幽暗的林间小径》创作于30年代后期,是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晚期作品集。布宁对这部作品评价很高,称这是他最好的作品。整部作品中,布宁最满意的一篇便是《净身星期一》。国内对布宁的爱情中短篇小说研究颇多,大多从诗学特征、美学效应、叙事艺术、景色描写等等角度进行研究。针对《净身星期一》这篇短篇小说研究相对较少,大多都从艺术特色、宗教哲学角度和诗人的东方情结来进行分析。笔者试图想撇开宗教、东方等因素单纯从人物矛盾的心理进行分析,进而探究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生真理。
关键词:精神追求;物质生活;人生真理
《净身星期一》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爱情作品,它没有曲折的情节发展和复杂的人物关系,男女主人公的关系没有来自社会的压力和他人的阻拦,也没有动人的男痴女怨的柔肠,而仅仅是关于一对男女看似及其平常的日常往来,但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追根溯源到人的精神层面。因此让笔者觉得,这一个简单的故事与其说是在谈论爱情,不如说是在思考人生真理。虽然《净身星期一》中的男女主人公(以下简称男主、女主)没有名字,但是女主跟众多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相比,是非常特殊的一位女性形象。如果单纯用世俗的眼光去解读她,她则是一个处处充满矛盾的女性。
小说中交代女主的父亲是一位富商,住在特维尔,女主的外婆来自阿斯特拉罕州,女主具有东方气质。男主说到她在高等女校念书,或许是因为念书也或许是因为某些其它原因她来到了莫斯科。在男主的眼中女主是一位品味高雅,对生活讲究的优雅贵族。或许最初她来到莫斯科时,对莫斯科纸醉金迷的生活也是享受的,但是她逐渐发现了这样的生活并不能让她长久或者说真正的快乐。来到莫斯科后她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无法和谐融合,于是她处于一种迷茫和危机中。正是这样的状态她邂逅后男主,女主出生富足,衣食无忧,租市中心昂贵的房子、穿极其奢华的皮草。在男主看来,她极其得讲究穿着,夜晚赴会时常常穿着极其奢华的皮草,但去上课时又穿着普通的学生装;她常常和男主出没于莫斯科最昂贵的餐厅,但一个人下课后却会只花三十戈比去阿尔巴特的素食餐厅;总像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样子,对男主送来的鲜花、巧克力丝毫不感兴趣,但是巧克力总能吃完,饭量也并不比男主小。这些统统男主都无法理解。因为她已经明白了物质生活并不能安抚她内心的不安,但暂时还无法和富足的物质生活分离的混沌状态。
虽然男主也并不是莫斯科人,但也算是典型的俄罗斯上流社会贵族青年、阳光、性格友好、善于社交、也善于享乐,但是实质上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对于他不理解的东西他也不会去深究,比如,他不明白为什么女主的房间内会挂着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其实这很明显的暗示了女主此刻的状态,女主和托尔斯泰有着相似处:同样的贵族出身,有着富足的生活,但内心深处却常常出现危机,常常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这一点是上流社会公子哥领悟不到的境界。甚至当女主对男主说出《战争与和平》原文中托尔斯泰对幸福的定义时,男主不仅根本不知道,甚至还想着,“东方人的睿智,管它的昵!”但托尔斯泰的思想可是俄罗斯宝贵的传统精神啊!男主在精神上是根本无法与女主同步的人,于是他只是察觉出女主身上的种种矛盾,却无法察觉出女主矛盾的根本原因。他根本无法体会女主内心挣扎,更无从去指引女主,整段感情中他始终处于被动,一旦女主找到了使得自己内心宁静的方式,也就意味着她们关系的终结。她能有这样的烦恼,就意味著她绝不可能只是一个追逐物质的贵族女孩。在她自身精神生活无法和莫斯科的都市生活融合时,一个完完全全属于莫斯科都市生活的男子,尽管他温顺、体贴,他能察觉出女主人公的矛盾,但是他根本无法理解这正是女主公的内心迷茫和挣扎时的外在表现。在他看来,她是矛盾的或许只是东方女子,充满谜的异域美,从未深究,所以注定了他留不住女主人公,注定他们之间的爱情不可能有结果。
人都是有欲望的,更何况年强貌美的女子。谁不想要富足的生活,穿着奢华的衣服,有着俊美的男伴,穿梭在富丽堂皇的交际场所,享受最昂贵的酒菜和众人艳羡的目光。莫斯科的上层社会就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缩影。或许女主来到了莫斯科,同样享受这一切物质带来的享受,但是这些享受并不能满足她,她有一颗探索人生真理的心,她不满足于物质对人生的填补。人啊,生存的意义不仅只是物质的追求,还有心灵的追求。而她身边的一切,20世纪的莫斯科这样物欲横流的社会压抑着她,她没法脱离出来,或许这就是她常常去教堂的原因,她在那里才像是完完全全与物质的莫斯科分隔,是她唯一能找到的精神庇护所。于是最终她决定完全皈依于精神世界,并放弃物质世界。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这样的女性是如此的特殊。布宁描写这样矛盾的女性形象,很难在文学作品中找到第二个像她这样的女性,努力寻找生存的意义,而只有探索到了真理,内心才能感到安宁。而为了内心的安宁,毅然舍弃所有的物质,安心做一位修女,虔诚地对人生进行探索。换做当时的女子,能有几个能做到?所以笔者认为,这也透露出了布宁的对人生的追求:人对精神追求应当高于对爱欲的追求,精神世界的安宁永远高于物质生活的满足。 |
|